胡勇剛
(河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鄭州 450002)
漢朝是我國古代體育運動全面復興和蓬勃發展的時代。東漢政權建立以后,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到本土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最終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極大的影響了東漢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東漢體育文化的發展,但也為宮廷體育娛樂提供了理論的支撐,使它們的成長扎根于中國古老的哲學文化之中。
東漢時期的宮廷體育文化。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資料法、訪問調查法、分析比較法、邏輯推理等方法。通過研究東漢時期的政治思想、政策方針分析對宮廷體育文化的影響,勾勒出東漢時期宮廷體育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
劉秀在東漢王朝建立以后,著力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產、穩定社會秩序的政策和措施,從光武帝劉秀的創業,到其后繼者明帝、章帝和帝統治時期,社會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發展到東漢王朝的極盛時期。這時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
2.1.1 大力發展生產,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
后世以“頗有弛張,而俱存不擾”來論及明、章、和三帝的統治政策,盡管政府具體的統治政策不時有些變化,但大體上堅持了光武帝統治時期發展生產,緩和社會矛盾的基本方針。首先,他們善于鼓勵和接受下臣納諫,采用多種方式要求百官上書言事。其次,明、章和三帝繼續執行光武帝減輕賦役的政策,多次下詔減免全國或部分地區的租賦。
由于明、章、和三帝統治時期采取了以上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的措施,使得社會開始趨于穩定。
2.1.2 加強對宗親王室及外戚的控制和防范
東漢鑒于西漢因一些王侯權利過大而威脅王朝集權被處死的教訓,明帝以后,除繼續執行“阿附蕃王法”和諸侯王死后無子國除的制度以外。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宗室諸王的控制。
在加強控制宗室諸王的同時,明帝還十分重視對外戚的防范,外戚是皇權的附屬品,當它威脅到皇權的時候,皇帝必然會與之發生沖突。由于對外戚的嚴加防范使宮內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和動亂,為“明章之治”的盛世產生創造了條件。
2.1.3 對匈奴及西域的政策
匈奴利用中原地區連年戰亂、漢室無暇外顧的機會,先后控制了西域和東北的烏桓、鮮卑等族,勢力日益強盛。東漢初年,由于統一事業尚未完成,劉秀還無暇北顧,但因匈奴日益強盛已危及漢室,遂于建武六年(公元30年)派韓統等出使匈奴,未果。隨后劉秀只好采取以防守為主的策略,將幽州、并州等邊郡的居民遷至常山關、居庸關以東以避免邊關戰爭對百姓所帶來的傷害。
到了建武一十一年(公元46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經過10多年的努力終于取得了成功,與北單于大戰于稽落山(蒙古),北單于敗逃,至此邊境趨于安寧。
2.1.4 在思想上由獨尊儒術到儒、道、佛三足鼎立
自漢初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之后,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便開始確立。同時,漢朝各代皇帝對成仙具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道家是黃老之術的基礎,黃老之術與求仙奉神融合在一起,道教就越來越為皇帝重視,而此時以儒家“名教”為核心的思想統治在實際生活中也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再加上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因此儒家學說在東漢以后受到了極大地沖擊。于是就有了所謂的儒、道、佛三教鼎立之勢。
東漢的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的惠民政策形成了一個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緩和了很多的社會矛盾,也為宮廷體育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如蹴鞠、投壺等富含民間文化藝術的體育運動項目進入到了宮廷之中,成為皇宮貴族們爭相參與的體育活動。其后,更將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場”,而直接引入軍隊訓練之中。劉向在《別錄》中即云:“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并主張“今軍事,得使蹴鞠”,寓軍事訓練于日常娛樂,以提高士卒的體質與素質。
當時為了擊敗長于騎射的匈奴族和開拓多產良馬的西域,兩漢軍隊的兵種配置、軍事訓練及武器裝備相應采取了重大改革,騎兵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主要兵種,練習騎術和射術成為軍事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適合于馬上劈砍擊刺的環柄大刀與長柄畫戟成為重要格斗武器。一些鍛煉體質、耐力與靈活性的民間體育活動項目也被引入軍隊之中,體育娛樂與軍事訓練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成為這一時期軍事體育活動的一大特色。
邊疆不時的騷亂也促使皇宮貴族們不斷的提升自己身體素質和各種技能,因此這個時期宮廷體育的體能、技術以及智力體育娛樂項目均得到發展。
2.3.1東漢畫像磚石所反映出的東漢宮廷體育文化
為滿足當時邊塞戰爭和宮中貴族們健身娛樂的需要,這一時期宮廷體育娛樂文化是十分的豐富,在流傳下來的漢畫像磚石中也有所體現。
其中山東沂南漢晉墓出土的百戲畫像磚石的場面尤為壯觀。有“戲車高橦”,它的左邊,有“魚龍曼延”;在“魚龍曼延”之上,是“陵高履索”;它的右邊是由象人化裝表演的畏獸戲和鳳凰戲;在鳳凰戲之上,還有3人席地而坐,是畏獸戲與鳳凰戲的伴奏樂隊,畫面的左上角有“飛丸跳劍”;在其右邊,還有一個盛大的歌舞表演場面,僅樂手就有14人。
佩劍到了漢代,已成為時尚,多數正式場合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后漢書-輿服志》描述為:“自天子以至百官,無不佩劍”。
據《商丘漢代畫像石刻》中記載的永城縣固上漢代墓“佩劍門吏”,頭戴前低后高冠,著長袍,束腰寬帶,佩長劍。《后漢書·輿服志》云:“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長,導從,置門下五吏,賊曹捕盜賊,功皆佩長劍”。表明該畫像身份當為功曹一類的門下五吏之一。
河南唐河縣出土的西漢畫像石中,有一擊劍圖,描繪了兩個男士打扮的人正在以劍互相擊刺的情形。四川成都和陜北米脂發現的東漢畫像石中分別有“劍戟對刺圖”和“劍對釣鑲圖”,從畫面中看這些擊劍活動大概屬于早期的套路對練或武術表演,按預定的招式進行,與實戰中的攻防格斗技術似乎不盡相同。
角抵這項體育運動在宮廷及民間都十分盛行,因此在很多出土文物中都能看到角抵圖案。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漢墓出土了一副彩繪帛畫,此畫畫中有三人,畫面右側的一個頭戴箭形茨菇葉飾,雙腕佩紅鐲,居中的一個著長冠,系赤帶,穿肥袍,這兩人下頜高揚,怒目逼視,手臂伸張,躍躍欲角。畫面左側立一旁觀者,小帽寬衣,拱袖肅立,大概是裁判。河南密縣打虎亭二號東漢墓的壁畫上也有角抵圖,畫面上有兩個身軀魁梧的力士對峙而立,注視對手,尋求進攻機會,二人皆赤身光腿,腰系護腹,下著短裙,頭頂扎一獨角發辯,足登翹頭鞭。
在南陽漢畫像石館存有一幅反映投壺活動的石刻畫。畫面中間立有一廣口鼓腹長頸壺,壺中已投入兩矢,壺側置一三足酒樽,樽上放有一勺,用來舀酒。壺之左右有兩人席地面壺跽坐,每人懷抱三矢,手執一矢,向壺中投擲。畫面右邊有一人端然跽坐,雙手拱抱,神情專注,似為裁判或觀戰者,畫面左側有一寬袍大袖、醉意朦朧的大漢,正被一侍者攙扶退場,似為不勝酒力而欲回后堂休息者,或為投壺角逐中敗北之將。這幅畫像場面細致生動,人物栩栩如生,真實地再現了漢代貴族之家宴飲投壺的情形。
2.3.2 從東漢的對外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宮廷體育文化
在東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對象是匈奴、西域,在交往過程中既有政治文化的交流也有物質的交換。“角抵戲”在當時還是朝廷招待賓客的主要表演項目。《漢書·西域傳》記載:武帝時“設酒池肉林以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踼極、曼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漢書·張窘傳)云:當時外國客人來往不絕,因此武帝命“大角抵,出奇戲諸怪物”,“多聚觀者……而角抵、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其曰“歲增變,其益興”,是指角抵戲的內容為適應表演的需要在不斷增新變化,日益豐富多彩。
2.3.3 東漢宮廷樂府中蘊含的體育娛樂文化
東漢大文學家張衡的《西京賦》和李尤的《平樂觀賦》記載了“扛鼎”、“緣竿”、“鉆圈”、“跳丸劍”、“走索”、“魚龍變化”、“吞刀吐火”、“劃地成川”等許多精彩雜技、幻術節目,并有樂隊伴奏。
后漢陳寵“善彎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華嶠書》曰:“寵射,其秘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奇。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經緯相將,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這證明了當時在騎射技術上已總結出一套成熟的經驗。《后漢書·順帝紀》云:“(永建元年冬十月)告幽州刺史,其令緣邊郡增置步兵,列屯塞下。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即從五校尉中選拔善駕者,赴邊郡教射,體現了習戰射在當時十分受重視。受軍隊的影響,在宮廷之中歷代皇帝每年都要舉行射獵比賽活動,大大促進騎射的發展和傳播。
在社會穩定、物質資源富足的東漢中期,民間和宮廷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宮廷內部皇室貴族健身娛樂之需要,為體育娛樂文化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先決條件。
在東漢宮廷內部有些體育運動項目盛行起來是和當時的政治、外交環境分不開的。如角抵和騎射等項目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邊疆的不安定,特別是匈奴的騷擾,雖然沒有構成太大的危害,但卻始終是漢朝的一塊心病,在安享繁榮昌盛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防匈奴的侵犯。因此漢朝的將軍們大都擅長騎射,這種風氣也同樣影響到了宮廷內的貴族們。
另外養生術在宮廷及民間的發展則得益于秦漢以來皇帝對長生不老的孜孜追求。
(1)在這一時期,東漢政權對內一方面采取發展生產、緩和社會矛盾的基本方針;另一方面加強了對宗親王室及外戚的防范,鞏固了中央集權統治,為“明章之治”的盛世創造了條件;在思想觀念上,從獨尊儒術到儒、道、佛三足鼎立,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對外主要是對西域及匈奴的政策,采取了恩威并加,使邊境日見安寧,也為和平發展帶來了基本的外部條件。
(2)東漢政權創造大量物質財產的同時,也創造了豐富的體育娛樂文化等精神財富,宮廷體育文化得到迅速發展。在軍中,騎術和射術成為軍事體育活動的主要內容,適合于馬上劈、砍、擊、刺的環柄大刀、戟等類武器成為軍隊重要格斗武器,劍逐漸退出軍事舞臺,但卻成為達官貴人的一種權利和裝飾象征;一些適宜鍛煉體質、耐力、靈活性及智力的民間體育文化活動也進入了軍隊和宮廷,如蹴鞠、角抵、擊劍、百戲等。
(3)在東漢時期誕生的,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奠定了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基礎框架,與佛家、儒家養生思想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國古代養生思想的理論基礎。
(4)漢王朝延續四百年,為我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朝代。在這個時期道教的誕生,佛家的傳入,儒家的尊崇,古代養生思想框架的組成,傳統醫學保健的興盛,學校體育的衰退,重文輕武模式的形成等等,都對后來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中國古代體育在數千年的發展演變的過程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東方體育傳統和體育文化,我們在后奧運時代研究討論祖國傳統體育文化的有關問題,對如何挖掘整理傳統體育文化,使之能夠為現代化服務,為和諧安定社會服務,為全民健身服務,為提高全國人民基本身體素質服務,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和挖掘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就更顯得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鄧霞.南陽漢畫像所應的漢代體育文化[D].河南大學,2006.
[2]崔樂泉.論漢畫中的武藝活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