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海平 李秀芬
(石家莊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35)
進入21世紀后,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越來越快,60歲以上人群占總人口數的10%左右,如果從13億人口基數來看,這個數量可以達到1.3億左右。我國60歲以上男女比例達到1:2.58,女性人數可達到9369萬左右。所以,高度關注和預防更年期婦女骨質疏松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全世界范圍內,骨質疏松發病率已經躍居常見病、多發病的第七位。僅以資金消耗最多、對健康威脅最大的髖部骨折為例,在1990年,全球范圍內約有170萬例,初步估計至2050年將超過600萬左右,其中有75%發生在發展中國家,亞洲占了50%左右。從石家莊地區來看,常住總人數大概有1016萬,老齡人口達到了145.1萬左右。由于遺傳因素、生活習慣、身體素質和生活環境等原因,往往因骨量丟失在不知不覺中發生骨病。
我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2年時間里,在河北省醫科大學抽取210例更年期婦女進行密度檢測的對比,按照每組105人分成A,B兩組,采用法國產骨密度測試儀,按照直線往返路徑掃描第一至第五腰椎。對比數值分別是:A組:骨量正常45例(42.9%),骨量輕度減少29例(27.6%),骨量中度減少14例(13.3%),重度減少17例(16.2%);B組:骨量正常47例(44.8%),骨量輕度減少27例(25.7%),骨量中度減少16例(15.2%),重度減少15例(14.3%)。
通過數據對比來看,2組各有50%左右的人員出現了程度不同的骨量減少,2組數據對比差異較小,說明骨量減少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但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患有疼痛疾病占19例(9%),脊術柱發生變形2例(0.9%),骨折占11例(5.2%)。可以看出,石家莊地區更年期婦女骨密度有如下特征:一是整體呈現健康狀態。主要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有關,能夠刺激狀旁腺激素分泌,加強了鈣質吸收,提高了人體免疫力;二是營養性骨質疏松比較常見。主要原因在于這個年齡段婦女大部分出生在生活水平較低的年代,飲食習慣偏清淡,絕經前鈣質和蛋白質吸收過低,導致骨基質合成不足;三是骨折及變形發生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運動習慣較好,社區活動組織較為豐富,能夠長時間的提供定量的運動方式,保證了骨胳的強壯。
1984年,從女子競技運動員的骨量大幅度變化開始,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人們始終致力于體育運動與骨密度關系的研究與探索。事實證明,這個方向是正確的,體育鍛煉與骨密度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為了能夠確定,體育鍛煉對不同年齡人群的影響程度,我通過河北省醫科大學計算機平臺直接調取數據,對300例6~18歲健康兒童和280名40歲以上女性在醫院的檢測結果進行抽樣,對60名運動較多的更年期婦女日常運動及骨密度變化情況進行監測,采取綜合分析統計的方式,對體育鍛煉對青少年和中老年骨密度影響情況進行了分析。
對于兒童的BMD測量結果,主要是對脊椎骨和橈骨骨密度進行測量,通過合理分類,將其分成體育運動組和對照組;體育運動組又分成力量、耐力和沖擊力組。通過對比,顯示運動可以使峰值骨密度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雖然數值很少,但可以看出對老年時的骨質疏松應該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而體育運動組180例數據對比發現,跳躍運動對骨密度的增加有明顯作用,體操類運動對骨密度增加影響最大,相對于其他人群增加最為顯著。特別是通過對120例6~10歲兒童活動與骨密度增加情況分析來看,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體力活動和骨礦物質成份和骨密度都有聯系。從這個對比結果來看,在達到骨量峰值前,體力活動與骨密度之間有著積極的聯系,增加該階段的運動量,可以有效促進兒童骨骼發育;通過40例患有髖關節疾病的青少年進行了研究,以臨床X光片和恢復過程數據證實,由于疾病原因,影響了髖關節及相關部位的運動,導致骨發育和骨形態發生了變化,呈現出骨質疏松和發育不良的現象。這說明,運動與骨發育和骨形態是有著正比例的關系,當因各種原因導致運動不足時,會影響骨密度和骨骼發育。
我主要是針對石家莊長安區和新華區部分醫院中老年女性骨密度檢測情況進行了數據調研,發現280名中老年婦女的腰椎(L2~4)節的側位骨密度平均數值為0.625g/cm2,與年齡成負相關。分析其原因發現中老年骨骼的生長骨溶解占優勢,引起了鈣質大量流失,同時,因為缺少運動,導致鈣質利用和吸收能力下降。在數據抽樣中,我據其運動情況分為三組,即劇烈運動、一般運動和簡單運動(指散步和日常家務等)。通過對比來看,劇烈運動要優于一般運動(P<0.05),而一般運動優于簡單運動(P<0.05)。研究也表明,根據運動方式選擇的不同,其身體不同部位的骨密度監測值也不同。可見,運動對于延緩骨量丟失,提高骨密度有著積極的作用,但運動頻率、運動方式和運動時間的不同,也會有著不同的效果。
石家莊地區群眾性體育活動和社會體育活動較為豐富,組織模式比較規范,為更年期婦女骨密度研究提供了平臺。在不同年齡段采取不同的運動方式(包括運動方式、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等因素),能夠使骨骼在器官、細胞水平和組織上產生不同反映,所以不同運動方式與骨密度、骨量、骨生物力學性能的變化以及骨代謝的關系,一直以來,都是運動醫學和體育科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很多研究表明,力量型運動會對骨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分別對石家莊地區10名更年期老人進行了3次/周力量訓練,4個月后其腰椎骨密度增加2%,而股骨頸骨密度增加了3.5%左右。我通過醫院的數據對比,也發現有類似的現象,經常進行運動(有氧運動為主,局部力量訓練為輔)的更年期婦女,其腰椎骨骨密度明顯要高于其他組別。當然,也有一些科研成果出現相反的論斷,這可能與研究的隨機性和針對性有關,也可能與研究對象的健康情況、抽樣數量、對象年齡、運動頻率和時間有關聯。石家莊地區更年期婦女定期進行力量型運動的不足3%,相對比率較低。
對于更年期婦女而言,長期堅持運動可以減少骨丟失,起到延緩OP的發展的作用。通過CT掃描和X光拍照,發現堅持長跑的更年期女性的腰椎骨礦物質比不進行類似運動的相同年齡段女性,在骨密度上要增加40%左右。縱向研究成果應該是比較理想的,另外,我從石家莊醫院大學的抽樣數據以及日常生活的追蹤來看,選定的15名更年期婦女,通過對5個月前后的監測數據來看,骨密度同比增加3.11%,而當訓練指標和方案發生變化時,往往會導致骨密度變化不明顯。說明長時間持續同一負荷水平的訓練對骨量增加有較大的作用,而變化型的負荷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非常小。確定自己身體的承受能力,給成骨提供一個有效的刺激,對保持骨內礦物質和防止骨量下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沖擊型運動方式主要包括對抗性球類、游泳和體操等,我通過對調研區域內的試驗對象跟蹤來看,通過系統方案,對10名18歲試驗對象進行了5個月訓練結果來看,在峰值骨量上都有顯著增加;但對20名有肢體骨折歷史的更年期婦女監測來看,通過對10名有骨折史的更年期婦女進行適量運動,3次/周,1h/次,發現其腰椎和正常肢體骨密度沒變化。而另外10名沒有經過訓練的參照組,骨密度發生了下降,說明沖擊型的運動可以抑制更年期婦女身體中、長骨丟失的速度,對創傷性的骨骼有一定的逆轉和恢復作用。分析認為,由于運動使不同的骨組織受外力作用不同,刺激骨骼重建與生長過程也不同,從而導致骨密度變化也不同。
石家莊地區更年期婦女的骨密度變化與體育運動有直接的關系,在“全民健身”思想的影響下,堅持每年組織全民競技運動會,各企事業單位定期組織單位競技活動,并將老年競技做為關注重點突出出來,便得體育運動呈現良性的正比例發展趨勢,加之,石家莊地區高等院校較多,體育運動場地補充作用較大,社區指導員職能發揮較好,更年期婦女的體育性運動呈現出體系化、健康化、持續化的發展狀態,對增強鈣質補充,改善骨密度,確保骨胳健壯有著積極的影響。
[1] 張林.健骨運動處方的研究與應用[J].體育科學,1999,16(5).
[2]劉保華.不同運動形式對骨密度的影響[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9,22(2).
[3]高勇,王人衛.運動對骨密度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