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漢文
(廣州中醫藥大學 廣東廣州 510006)
我國自1985年開始曾4次實施過全國性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調查,結果顯示連續20年全國青少年的體質呈下降態勢。隨著日漸加深的現代化和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使得傳統的生活模式漸漸被新型生活方式取代,后果就是大大減少了體力的消耗以及營養過剩等問題,現代社會健康問題浮出水面。實施應試教育后,考核唯一的標準是基礎教育的分數以及升學率,致使學生學習時間長、學習負擔重,體育鍛煉便成為了可有可無的存在,眾多莘莘學子們“手無縛雞之力”的邁進高校的大門的步伐并不穩健。這一情況被廣大教育、體育工作者所高度重視及思考。體魄健康的青少年,是我國社會及國防建設的重要力量,還擔負著祖國建設的重擔。所以在學生大學時期,運用科學的、系統的教育手段,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能夠全面發展,這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課題。
傳統保健體育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在生產,生活與疾病作斗爭中強身健體的經驗總結,是我國優秀文化中的瑰寶。它對預防疾病、強身益智、涵養道德、延年益壽、強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據調查,未來體育的整體戰略思想是:以身心和諧為前提、終生體育為方向、快樂體育為主體,進行健康教育,從而達到人的全面發展的目的。那么如何將作為戰略思想之一的終身體育與傳統保健體育結合起來,讓中國的未來保持終身體育的習慣,探究傳統保健體育教學中的終身體育教育就具有重要意義。
終身教育是西方教育界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來的,此觀點認為,教育不僅對學生來說是必需的,而且對人的一生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1]終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的綜合,是個人接受各類教育的統一綜合。終身教育具有普及、整合、自主、連貫、個性等多種特點,所以很多國家都把終身教育定為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重點。終身教育不僅適應了教育尋求自身發展新出路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重要條件。
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與終身教育相輔相成對應向前發展。所謂“終身體育”,就是指一個人終生都在進行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及指導,使身體健康、身心愉悅、終生受益。[2]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分支,終身體育不斷用理論和科學來豐富、完善全部內容,進而漸次構成一個完整且相對獨立的體系。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類自我意識的加強,人類對體育的認識和渴望也逐步提高。體育不僅局限在校園里的教育,走出校門,閑暇時光,為了自己的健康,人們開始了自發的體育鍛煉,逐步形成了終身體育的意識。
中國古代體育源遠流長,其初始可以上溯到史前時期的蠻荒時代。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各種運動方式如球類運動、射箭、摔跤、搏擊,后來的保健養生體育,以及各種與后世體育項目有關的運動器械等,開始初具雛形[3]。歷經千年的傳統養生保健理論基礎是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陰陽學說,哲學上的陰陽學說用來解釋世界,我國古代養生保健的陰陽學說主要用來解釋人體,主張神形結合、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內外身心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具有在整體和諧中追求強心健身、益壽延年的傳統文化特點。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和社會壓力劇增,生活內容和質量的提高,生活主題以和平、友誼、健康、向上、和諧為主旋律,傳統體育正逐漸由御敵、搏斗、祛病向健身、休閑、娛樂、養生功能發展過渡。普及并讓大學生明確傳統保健體育的重要原理,就有利于青少年學生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體育中優良元素的同時,挖掘傳統體育養生之道。
傳統保健體育講究身心和諧,通過緩慢柔順、圓滑輕靈的活動,來調養精氣神的平衡,調節內臟機能,舒經活絡,排除煩悶、抑郁等消極情緒,充分調整神經系統,讓人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
傳統保健體育在大學教學中,講究調姿、調息、調心,通過堅持對姿勢、呼吸、意念的調養,人們會有愉悅、暢快、神清氣爽、增加食欲和記憶力、精力充沛的感覺,女性的月經疼痛得到緩解和消除,體質虛弱者疾病少發;另外,武術、氣功、太極等豐富的體育教學項目,將精氣神的體育理論蘊含其中,通過練習,達到內外兼修、身心并練的目的。并且通過以意引氣,以氣促力,用心里影響生理,迅速消除疲勞,達到強身健體身心全面發展的目的。
傳統保健體育依靠人體自身的能力,通過調養精神和形體,起到改善人的整個機體功能的作用,它既能養生又能治病,具有醫療和體育的雙重屬性。
傳統保健體育作為校院的傳統體育項目,自20世紀80年代開設課程以來,在1985年、1990年、1992年和1996年4次修訂了大綱。大綱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文件的精神,目前各高校傳統保健體育教育的主要課程有初級長拳、太極拳、太極劍、五禽戲、八段錦等,另外,有創新意識的學校還根據當地風俗、習慣、愛好,將高蹺、蹴鞠、龍舟、抖空竹、踢毽子等納入教材內容,豐富的教學內容使得教師有所教,學生有所學,老師可以開設自己擅長的課程,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活動方式,有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加入,就調動了大家運動的積極性,心里想才能身體行,并且向著專業性、科學性、持久性方向發展。
在高效體育教學中,有很多現代體育項目比如田徑、賽艇、羽毛球、壘球、籃球、足球、拳擊、皮劃艇、擊劍、體操、舉重、手球、曲棍球、柔道、摔跤、棒球、馬術、跆拳等等,但這些項目對身體條件、性別、年齡、場地、時間、地點、環境等條件的要求很高,并且在高強度的運動或者激烈對抗中容易受傷,所以這些難以滿足廣大男女青少年強健身心的要求。但諸多傳統的保健體育項目就有著簡單易學、容易掌握、對場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等特點,人們在生產、生活、工作過程中,可以隨時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地開展練習,對練習的人群沒有硬性要求,所以較強的適應和實用性,非常利于大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
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興趣愛好一旦養成,人們就很容易在日常的生活中繼續保持。那么怎樣在大學階段讓青少年培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并加深喜愛程度。綜合各高校的體育教育方式方法,我們發現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可以提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生鍛煉并堅持練習的習慣。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對傳統保健體育擁有感性認識,然后再組織各種對練、集體操作,舉辦、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編排大型的舞臺表演活動,并融合傳統體育項目的精神文化及現代的音樂、舞美,從而吸引有各類愛好的青年人群都參與到傳統保健體育中來,使廣大祖國的未來在游戲中品味文化內涵,在文化中發現科技魅力,增強人們學習積極性,在集體性共參與的熱烈氣氛下,大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興趣將持續提高。
體育運動的開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一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活動普及率,不僅要看其當前的體育人口,而且還要看其是否建立了正確的終身體育意識與觀念。當前,隨著網絡、電視、報刊等媒體的普及,世界各大運動賽事盛況的即時直播,廣電節目體育內容的層出不窮,世界各個國家和民族均能實時知曉體育新聞并體驗性地開始體育鍛煉,全民體育理念逐步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這也給高效的傳統體育教育的終身化帶來契機。所以高校要緊抓機遇,爭取一切資源,加強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增加體育設施器材的投入,加強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意義的宣傳。
加強高校傳統保健體育教學中的終身體育教育,各高校還要堅定實行“走出去”戰略,加強校際合作乃至國際合作,共同探討人類終身體育教育改革的戰略步驟,為世界人民體育的多樣化貢獻力量。教師隊伍加強自身理論和文化素養,加強體育鍛煉,以身示范,外塑形象,內強素質,為傳統保健體育建設獻力獻策,為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做出貢獻,為偉大中華夢想的實現奉獻一己之力。
[1]李莉,李芳.試論如何有效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J].才智報,2009(12).
[2]梁紅星.淺談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J].消費導刊,2011(10).
[3]張賀.對吉林市中學生余暇體育活動的調查分析[J].成功,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