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華力
(湖北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湖北黃石 435002)
傳統教育在教學目標中存在著主要問題:教育制度的高度劃一性,缺乏考慮學生的地區的差異。強調應試教育,通過考試對學生進行甄別與選拔;強調學科本位,過于重視書本知識及內容的灌輸,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興趣愛好;強調接受學習,機械操練;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等。新時期體育教學總目標是:提高體育與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評價,增強體育實踐和創新能力;養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人際關系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培養健康素養、塑造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培養具有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
傳統的體育教學把增強學生的體質作為首要的基本教學目標,以生理學理論為基礎,強調運動量和運動密度,注重通過各種體能練習,使學生的心肺功能,肌力、骨骼等生長發育水平得到提高。這種教學目標從體育的本質特點出發,注重學生在校期間生長發育得到提高。但這種目標僅從生物觀的角度對學生的體質發展,強調運動強度與密度對體質發展的影響。
傳統的體育教學目標把向學生傳授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培養體育后備人才和體育骨干作為第二個基本的教學目標。由于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競技技術運動作為主要的內容,因此,這一教學目標具有很鮮明的競技化色彩,但這一目標并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愛好,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了大多數學生既不喜歡體育課,也沒有有效的提高競技運動水平。
新的體育課程通過體育的教學過程最終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并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作為重要的目標,強調讓學生理解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的和諧發展,尤其強調學生通過體能的練習和運動技能的學習,在精神、道德、社會、文化、技能等方面得到發展,充分體現體育課程的健身育人功能。
從人的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和規律來看,青少年時期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通過科學、有效、一貫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對學生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他們逐步養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習慣,樹立終身體育活動意識,產生對體育活動濃厚的興趣,這些對學生今后的人生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把如何使每個學生都喜歡體育課活動作為體育教學的目標之一,通過選擇學生喜愛的體育教學內容和實施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對體育課產生較大的興趣,讓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體驗到生活化體育、快樂化體育帶個他們無限的樂趣和無窮的好處,促進學生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一個人有良好的體能,可以使機體的機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且精力充沛、思維敏捷,對平時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有著積極的影響。新的體育課堂教學主張運動技能不僅僅指傳統的競技運動技能,也指各種各樣的生活化運動技能,如人的一生中必須具備的各種技能。學習運動技能可以提高學生對運動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對運動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體育社會化和全民健身化的新時代,學生不僅要關注個人的身心健康,還要關注和參與社會的體育活動,關注創設健康的問題,不斷地在社會和社區體育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
課程內容應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出發點,以全面育人為中心,身心協調為重點,終身健身為宗旨,注重課程內的基礎性,強調課程內容應貼近社會生活。將一些新興運動項目如攀巖、輪滑、滑板、自行車、定向運動、搏擊操等引進入課堂,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而且深受學生的喜愛,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課程內容。在我省都可以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同時將民族、民間體育類項目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可以加以合理選擇和利用。選擇那些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科學的同時能夠適合學校體育課堂教學的項目加以利用,這樣既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又有助于弘揚我國傳統的名族文化,又可以提高學習體育的興趣,培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更有激情去積極的參與體育課堂,可以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實現終身體育目標。
高校體育應從社會發展的需求出發,把高校體育課程指導思想定位在“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上。通過體育與健康教育,把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不同的身心發展需要,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從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際利益出發,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應當從體育、生活、社會、衛生、保健等領域來選擇教學內容;改變灌輸-接受性的單一教學方式,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強調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果,使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合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讓學生成為體育教學過程決策的參與者,真的的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這一指導思想。
新的體育課堂教學方法更多的強調體現生活性、實用性、多樣性和健身性的特點,較多地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生活需要出發考慮,強調選擇對學生增強體能,提高身體健康水平實效性較高的健身方法。新的教學方法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既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更重視新型的教學方法;提倡教師要給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空間和時間,培養學生的實踐和創新精神。這種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體育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學生的溝通交流、合作與競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要倡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實現新的體育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體育教學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增強學生的體質,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鍛煉身體,養成良好的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要通過體育教學來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心等各個方面得到發展。體育教學不再是為了完成狹隘的“課程目標”,還要完成教育這個大方向的目標,要培養一個心智健全的人。體育教學目標的多元化趨勢,讓更多的人了解體育的功能和價值,讓人們的認識不只停留在增進健康,強健體魄上面,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體育對人的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教育者對新的體育目標的觀念認識了,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參與到體育過程中配合老師的教學安排,只有師生相互協作,才能更好的促進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建立與課程多元教學目標相匹配的促進學生發展、教師發展、課程質量提升的多元評價體系,是推進課程多元目標建立與教學實施的有力保障。大學體育教學評價要改變多年來單一的技評和達標成績等顯性量化評價方式,要更多地考慮學生個體原有水平及個體差異,重視學習過程的評價,探索評價項目的多元,評價方式的多樣化,針對不同的評價主體,制定合理的評價方案。從體能和運動素質、體育知識技能、體育興趣與態度等各方面,采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和權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使評價結果更客觀。只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相結合,才能從學生的整體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得評價不再是傳統的鑒別和選拔功能,更注重對學生的導向和激勵功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1]季瀏.體育與課程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潘紹.學校體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覃少菊.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理性思考[J].廣西高等體育??茖W校學報,2009(3):11-14.
[4]尚志強,陳珂.21世紀高等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與探索[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6(5):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