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萍
(湖南工學院體育部 湖南衡陽 421008)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力軍,為保證培養社會各界精英人才,必須有積極的文化引領。所以,積極正確的大學競技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心智、身體的健康發展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探索大學競技文化的迷失現象,挖掘大學競技文化迷失的深層原因,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使大學競技文化早日回歸積極的發展道路迫在眉睫。對競技文化取其精華取其糟粕,使大學競技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揚光大,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大學競技文化的健康、持續的發展,無疑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本論文在積極進行資料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總結出當前大學競技體育文化缺失的具體表現以及對大學生以及教育工作者所產生的影響。
從體育進入大學的那一刻開始,它就成為了大學教育的重要手段,大學競技體育文化的缺失,必然引起學生價值觀念的扭曲,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文化思潮相繼侵入我國,尤其是新生代的大學生們,價值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各種主義,各種崇拜,時刻影響著學生的價值選擇。[1]其中競技體育的原始價值形態逐漸蔓延著功利主義傾向。當前的大學生對自身的權利更為關注,但對自己本身的定位與價值追求越來越模糊。充分體現出大學生競技運動員對于體育價值認識的缺失,以及很強的功利化取向。甚至很多運動員表現出極低的人文素養。
當今社會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利益的驅使下,競技體育逐漸被披上了一些偽裝,一些參賽個人或者團體為了獲得某方面的利益,不惜弄虛作假,競技體育逐漸失去了其公平、公正、公開的本性,而是參雜了越來越多的人為因素,現在大學競技體育應經成為一個大學的門面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這個大學的辦學實力,競技體育比賽成為了衡量這一標準的重要尺度。那么能否取得比賽的勝利成為考核學校領導和體育教師業績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競技體育的現象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了大學競技體育之中。[2]比如:違規使用違禁藥物的使用、運動員資格弄虛作假、黑哨現象時有發生等等。
競技的商業化使競技體育得到空前的發展,也使相關產業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可是,伴隨著競技體育商業化的一步一步發展,運動員的拜金主義思想也越來越重。隨著比賽獎金的增加,冠軍被人遺忘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人們開始記不住冠軍的名字,金牌也開始遭遇淡漠。有人戲稱奧林匹克的口號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多”,有些運動員成了賺錢的機器,對金錢的追求讓他們也越來越難取得更好的成績。
這種現象不僅僅在社會中存在,在大學也出現了體育成績好的學生評優,評獎優先考慮,就業,入黨優先推薦等等。好成績承載了太多不應該由它承擔的東西、這種思想觀念已經不僅僅存在于社會之中,網絡社會的發達,任何信息都可能局限于某一個區域,所以學校體育必然受到這樣價值觀念的影響,學校的競技體育文化理念由此不在“純潔”。
人們對于體育附加值的追求導致很多人對于競技體育的認識出現狹隘化,片面化,認為競技體育不過是運動員或者團體獲得利益的手段,認為競技體育是一種“工具”。[3]并且很多人把學校體育和競技體育混為一談,或者認為競技體育才是學校體育的基礎是學校的門面。對于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關系我們應該重新審視。
非理性化的直接表現主要是對于利益的追逐,當今的競技體育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一種十分復雜的文化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競賽變得愈加的緊張激烈。功利因素的刺激,新聞媒介的渲染,眾多體育迷的參與,使某些體育比賽帶有鮮明濃重的政治性、民族性和商業性。在這種背景下的運動競賽,作為主角的運動員,其競爭是異常劇烈的,運動員的心理壓力,生理壓力是非常大的,由此而引發的運動員過激行為也是屢見不鮮。
競技文化的迷失是與競技體育的絕對異化和競技體育的商業化、職業化有關,當把從事競技體育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商業運作時,競技體育就變成了一種為追求最大化效益的勞動,那么競技體育的倫理道德或倫理原則問題就越加的突出了。公平與平等,可以認為是全球認同的競技體育的最低倫理準則,但現代競技體育的各個運行環節都不可否認的存在著不公平現象,早期的性別、種族歧視現已基本克服,但仍未完全絕跡。
在當前的競技體育之下,標榜具有教育功能的競技體育卻產生如此多的問題,它的教育價值是很有限的,大學競技文化在培養學生平等競爭、誠實守信的意識方面又顯的很乏力,有可能這已經成為大學生投機取巧、規避制裁、虛假偽善的訓練場。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當代大學生不再是昔日完全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學生,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正日益受到全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競技體育中充斥著各種虛假、丑陋的現象時刻都在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體育活動是大學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可是由于社會因素對競技體育的影響而導致競技體育價值觀的變遷,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新生文化,而一些新生文化卻恰恰與當下的價值理念相反,它所具有的求利性原則、優勝劣汰法則以及它的自發性和開放性,都使人們對自身的價值取向進行重新思考。于此同時社會又缺失正確有效的引導,因而使得當代大學生更多的是追求近期的、有形的價值目標,而忽略長遠的、無形的價值目標。甚至出現價值觀的偏離與人格扭曲。這不僅是社會的責任更反映出競技體育文化迷失所帶來的嚴重后果。
現代競技運動是在以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國際競技體育交流媒介和巨大的商業利益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并形成了與文學、藝術等文化相媲美的燦爛的人類文化結晶。[4]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作為具有文化傳遞使命的學校體育也必然把許多競技運動引進教學內容。然而當今社會學校體育越來越傾向于競技體育,人們甚至認為學校體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一些具有高超技藝的運動員,很多學校領導受到“錦標主義”的影響大力發展其競技體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普通學生的體育需求,至使學校體育管理的理念過多的傾向于競技體育的管理。
在當前社會競技體育不僅可以帶來巨大的經濟利潤,還可以帶了很多的榮譽。學校領導很關注本校競技體育的發展,往往給本校的體育教師安排很重的體育“任務”,例如要在某級別的比賽上獲得什么名次,否則就給予一定的獎勵或者處罰,這樣便導致體育教師的壓力很多同時也滋生了體育教師的功利性,作為體育教師,往往會偏愛有體育天分和特長的學生,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關注和培養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而忽視了大多數學生的體育素質教育,導致體育師職能定位模糊。體育教師要正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要分清競技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區別,做到兩者兼顧而不是只顧其一,學校競技體育文化是學校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并不代表體育文化的全部,是體育文化的精神所在,但不是體育文化的根本,學校體育要做到“以人為本”兼顧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了當前體育工作者對于學校體育文化和競技體育文化認識的誤區,作者借鑒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基礎學科的相關理論,系統分析了競技體育文化的五化表現,主要包括:功利化、虛假化、非理性化、商業化等,同時介紹了競技體育文化異化對學校體育的影響,主要包括大學生的道德觀念、體育教師的職能定位以及學校體育管理理念等等。借此希望體育工作者可以對當前的競技體育和學校體育現狀有清醒的認識,為今后的體育改革提供借鑒。
[1] 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56-57.
[2] 胡利軍.職業體育發展歷史階段的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5(7):29-30.
[3] 胡利軍.社會轉型期中國職業體育發展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8:45-46.
[4] 肖謀文.我國群眾體育政策的歷史演進及過程優化[D].北京體育大學,2007: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