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曉春(江蘇省張家港職業教育中心校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運用心理規律
——提高體育課堂效益
葛曉春(江蘇省張家港職業教育中心校 江蘇張家港 215600)
“如何提高體育課堂效益”每次談到這一問題,人們一般都會想到的往往是教師的文化水平、業務能力等。當然,這些因素是每個人民教師所必備的而且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堂體育課效果的好壞,往往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所采取的教育教學手段,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取決于學習者的心理狀態。學生在體育課的學習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心理因素,因此抓住學習的心理特點,尊重心理發展規律,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益的不可忽視的問題。
體育教學 心理規律 學習興趣 課堂效益
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注意對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注重學生的參與程度,發揮其學習主動性。在體育活動中,他們的心理特點主要表現在:好奇心、好勝心、自尊心等。而中學生求知、求新、求勝心理表現得比小學生更加迫切和成熟。那么,如何利用好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設計好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是上好每節課的關鍵。
在體育比賽中,隊與隊、個人與個人之間都想一爭高低,這也就是學生的好勝心所在,那么如何利用好勝心這一特點來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來提高課堂效益。
例如在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教學中,為了提高墊球的準確性,在全班進行比賽,比賽方法是接對方來球,并正確運用學過的腳步移動及技術動作將球墊倒3號位的同學處,在3號位畫一個中心點,并以此點為圓心畫三個圓弧,每個圓弧的半徑相差半米,如果站在3號位(中心點)的同學在第一個圓弧內接到球得滿分10分,在第二個圓弧內接到球得6分,在第三個圓弧內接到球得4分,第三個圓弧外接到球得2分,沒接到球不得分,以積分多得為個人冠軍。于是,他們就積極地進行練習,千方百計的力求達到目的。而掌握比較好的同學為了能夠遙遙領先不被其他同學追上,也要更加積極的練習,鞏固墊球的穩定性,力求100%的準確性。不只這樣,他們為了團體取得勝利,在自己練習的同時又要幫助組內掌握較差的同學,互相幫助,共同努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由于學生的好勝心所致,學生在學習中勤于思考,積極主動,很快就能接受新的動作,并自覺地去鞏固練習,使每個學生都有所得、有所成,獲得成功與喜悅的情感體驗,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自尊心是在集體生活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積極的個性品質,是個人在班級或其他社會群體中希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并取得合格成員的資格與地位的一種意識表現。絕大多數學生都希望自己在集體中居于適當地位,獲得較高評價,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重視,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成績良好,身體素質突出,引起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肯定評價時,就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人的尊嚴感,自尊心就提到一個更自覺的水平。因此,自尊心是與活動成敗相適應的,成就感、自信心相聯系的。一個學生在學習中不斷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參加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就會不斷提高和增強。
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要求、練習方法上,就要合理運用區別對待原則,身體素質好的,接受能力強的學生使其按照正常或較高的要求去練習,而身體素質差的學生要把要求放低,使他容易成功,并得到別人的肯定,使其找到自尊心,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難度,并且在此讓身體素質好的和差的進行一對一的幫助,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無論是班集體們,還是小集體的成員都具有歸屬感、團隊榮譽感、從眾感、團結互助感等心理。那么在教學時有意的將全體學生分成兩部分,經常組織團隊的學習和比賽,對此極易運用團隊心理提高課堂效益。
這是我們在體育教學中常用的。每個人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的團體。在體育教學和教學比賽中,學生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凡一涉及到集體的比賽則會重視和認真對待。所以在進行各種練習時,應設法安排一些集體的比賽,出于集體榮譽感,在練習中好的更好,差的努力去練,好的幫助差的;在比賽中大部分學生都能認真對待,爭取打敗對方,奪得第一,這就是集體榮譽感,集體的力量。
在教學中我就碰到過這樣的例子,每一次課都因為服裝、紀律多費口舌,完成教學任務總是非常吃力,經過幾節課的觀察,我就發現了一名這樣的學生,于是在課余的時候,我單獨找了這名同學談心,首先說我對他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很不滿意,然后肯定了他的“主流”作用,最后與他分析他的不合作對其他同學的影響,給課堂教學帶來了負面影響,并與他交朋友,打消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隔閡,并且,在教學中讓他擔任一些工作,例如練習小組長。從此,他并不是以一個“特殊”學生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上,而是以朋友的身份來上課,積極性很高,經過他的周旋,帶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紀律也很好,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益,而且我們還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上課時,一名學生摔倒,會有許多同學不約而同地跑過去,問長問短表示關心,這就是出于團結互助心理。運用這種心理,在體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相互糾正動作,進行保護與幫助,可以加速掌握技術動作,致使提高教學效益。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沒有受到激勵,生活、工作中僅能發揮自身能力的20%~30%,如果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則能發揮80%~90%,甚至更高。由此可見在體育教學中,正確運用激勵手段,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益。而激勵又分為語言激勵和非語言激勵。
語言激勵是教師利用語言刺激來影響學生的一種激勵行為。一句令學生鼓舞又貼切的話語,可以大大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如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良好的表現作及時的肯定、表揚、鼓勵,可以激勵學生求知、求勝的心理,提高自信心、積極性。對表現一貫突出的學生,通過評選“體育骨干”的形式,使其保持激勵刺激的反應,從而養成刻苦鍛煉的習慣。而對有意違反紀律,不刻苦鍛煉的學生,應及時發現,并給以批評,并在課后與其談心,使其認清其行為是不適當的、不愉快的心理體驗。在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決不能諷刺、挖苦、侮辱學生人格,盡量做到使學生心服口服,使其主動更改。
非語言激勵是教師利用身體姿勢和面部表情、目光來影響學生的一種激勵行為。教學中教師的非語言行為使其心靈的外化形式,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自信心;有利于維持課堂紀律,保護學生自尊心;有利于溝通思想。因此,教師授課時的心境如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在體育課中,要運用教師的“良好心境”,這種非語言激勵手段,感染學生。從心理角度解釋,心境是一種帶有渲染作用的比較微弱卻又持久的情感狀態,這種情感狀態能在一定時間內使人的一切體驗與活動都染上同樣的情緒色彩,心境愉悅,看什么都順眼;心境凄涼,見什么都傷懷。
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將凄涼的心境帶入課堂,教師授課時總是處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授課時總要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帶著一定的情緒,或喜悅、或憂郁、或熱情奔放、或冷峻持重,而各種各樣的情緒便構成了教師的授課心境。心境好了,教學思路更開闊,思維更敏捷,對教學內容的闡述就會精確到位,教學語言也更富于感情色彩,課堂教學也就更生動,更具有感染力,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授課能力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就會被感染而進入興奮狀態,學起來便會覺得輕松,課堂氣氛自然會活躍,而教師就會從學生積極的學習狀態中受到鼓舞,講得更帶勁兒。這樣使教與學進入最佳狀態,達到雙優化,提高了課堂效益。心境差了,即使課前準備充分,課上亦會出現思維凝滯現象,甚至語無倫次,前言不搭后語,動作不準確,讓學生不知所云,難以接受,并且在教學中有意無意的會流露出種種不良情緒,甚至遷怒于學生,對他們訓斥甚至辱罵、體罰學生,再這樣的課堂上學習,學生必然會覺得壓抑煩悶,中樞神經處于抑制狀態,出現逆反心理,接受能力差、厭學、學習積極性差,興趣低落等不良表現,影響了教學效果。
[1]顏軍.體育教學心理學[M].上海:神州出版杜,2009(5).
[2]王勇慧.試論體育文化素養的建構[J].中國學校體育,2009(4).
G8
A
2095-2813(2013)04(a)-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