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伊伊 高海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2.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武漢 430000)
推動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的研究
丁伊伊1高海2
(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2.中國地質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 湖北武漢 430000)
我國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已成為高校文化建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明確分析了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相關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發(fā)展建議,希望有助于推動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從而促進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高校教職工 體育文化 推廣
體育是人類進步、社會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產(chǎn)物,而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來源于人類的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并賦予一定的的身體形態(tài)、動作技能,與運動器材和物質條件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相鏈接,顯現(xiàn)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從廣義上講,是指在高校環(huán)境中,教職工人員在體育教育、學習和活動等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與精神的所有內容。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校園體育文化,同時也提高了體育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而且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完善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據(jù)有關研究資料顯示,高校教職工由于教學科研任務繁重,職稱、子女升學、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較大,健康狀況令人堪憂。根據(jù)有關研究資料顯示,高校教職工健康狀況不容忽視:大約1/10的人處于基本健康狀態(tài),1/5的人處于各種疾病狀態(tài),剩下約7/10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校教職工亞健康人群中,有約1/3處于重度亞健康,即疾病的邊緣狀態(tài)。世界衛(wèi)生組織認為:“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tài),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tài)?!币粋€人只有具備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力、道德規(guī)范和生殖五方面都健全,才稱得上是完全健康的人。
體育價值觀主要是指人們對于體育價值功能的認識,還包括體育對人們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的作用的認識,以及對運動項目的選擇和體育物質消費的價值觀等。高校教職工作為一個教書育人的高素質群體,對體育價值觀的認識比較透徹,可分別體現(xiàn)在“強身健體”、“陶冶情操”、“健美塑體”、“豐富余暇”、“工作需要”、“社會交往”。他們普遍能認識到體育文化活動于身心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工作之余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能很好的釋放自我,同時促進同事之間的交流,從而反饋給工作,使其有更好的精神狀態(tài);但是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高校教職工價值觀念與實際行動之間缺乏一個很好的過渡,通常都只能停留在認識層面,而很少去付諸實施。
高校教職工涵蓋的年齡分層有著很大的差距;根據(jù)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年齡層次的不同對運動項目的選擇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20~30歲的教職工大都選擇籃球、足球等運動強度大的同場對抗性的運動項目;30~50歲的教職工則多選擇諸如羽毛球、乒乓球、網(wǎng)球等隔網(wǎng)對抗性的運動項目;而50歲以上包括已退休的教職工就偏向于益智類的體育活動,如橋牌、象棋、圍棋等。同時性別的差異也影響著對運動項目的選擇,男性教職工大都愿意參加技術性跟對抗性較強的項目,而女性教職工則愿意選擇表現(xiàn)難美性運動項目如操化舞蹈類,以及富于內心情感體驗的一些項目,如散步、郊游、游泳等。
征對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而成立的體育管理機構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fā),從整體上把握各個學院各個階段的教師的綜合體育素質情況,唯有抓住主干,才能事半功倍。但是有關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的政策、制度以及組織機構還不夠完善,管理措施也欠缺規(guī)范,總體呈現(xiàn)滯后性。組織領導還無法從根本上認識到高校教職工的體育文化建設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都還停留在一種交流娛樂、閑暇鍛煉上,沒有將其上升到一個高度的理論認識范疇。
從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的組織保障上講,只有領導重視、各職能部門大力支持、體育教學部全力以赴、工會積極協(xié)助共同努力,才能使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蓬勃發(fā)展。
高校教職工一個比較龐大的社會群體,其體育文化建設的推廣是一個大范圍、大跨度的鏈接,而調查發(fā)現(xiàn)較多高校只是做好了內部工作而忽視了兄弟院校的友好鏈接作用。在大中城市中專業(yè)體育院校大都只是內部組織比賽,而忽視了帶動周邊綜合類院校的體育文化建設工作,在地市級城市的院校中,體育學院也沒有要起到領頭作用,與其他兄弟院系做好交流促進工作。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項目也只是在本地得到普及,沒有通過相互的交流而得到廣泛傳播。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教職工普遍具有相對較高的體育價值觀認識,且高校中的體育文化硬件設施充足,但是從“認識”到“實施”、從“閉館”到“開館”的這個過渡卻很難把握好。在高校特別是綜合院校中,場館設施、器材設備等大都只征對體育學院學生上課時間開放,而教職工在工作之余則很難享受到應有的運動壞境,從而導致教職工更多的停留在“看運動、聽運動”的尷尬境地。
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建設是利用體育活動能緩解與調節(jié)人的情緒的特殊作用,幫助教職工合理宣泄不良情緒,緩解壓力,放松身心,調節(jié)生理心理機能,保持生理心理平衡,促進身心健康;從而促進高校的和諧穩(wěn)定,提升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通過組織教職工參與籃球、排球、乒乓球比賽、太極拳、登山、拔河、跳繩、踢毽、廣播操比賽等文化娛樂活動,既能豐富教職工的業(yè)余文化生活,讓廣大教職工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充分享受快樂,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和生活品味,又能有效的凝練和提升教職工的體育素養(yǎng),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教職工體育發(fā)展之魂。
(1)教職工身體素質在體育發(fā)展中得到不斷提升,對體育活動的需求也越來越高。發(fā)展和繁榮體育是廣大教職工迫切的渴求,也是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教職工體育在學校建設中展現(xiàn)作為,促進學??茖W發(fā)展的有力保障。高校要把新形勢下的教職工體育活動在與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從形式、內容上大膽創(chuàng)新,尋求突破。各個高校可為獨立組織,由體育學院做指導,公會負責抓實施,切實根據(jù)《成年人體質測定標準》進行測試,從宏觀及微觀上把握高校各教職工的體質情況,從而制定一些適合全校教職工的一些公益體育活動。
(2)組織體育學相關學者教授和學生志愿者組成送健康服務隊伍。不斷拓寬教職工鍛煉渠道,擴大鍛煉領域,不斷推動群眾性體育活動的深入開展。黨政領導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并傳授體育鍛煉知識,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去從事體育鍛煉。同時,把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作為體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破陳舊的體育活動模式,積極尋找適合教職工要求的文化活動載體,鞏固教職工活動中心等體育宣傳陣地、體育活動陣地,推進教職工體育協(xié)會、車友協(xié)會、釣魚協(xié)會、球類協(xié)會、登山協(xié)會等文化體育團隊建設。并本著“協(xié)會搭臺、教職工唱戲”的原則,發(fā)揮體育團隊的優(yōu)勢與作用,多途徑給教職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通過體育建設的大舞臺,讓教職工在參與中體驗快樂、在展示中找到自身價值。從而,使高校教職工體育文化活動在體育建設中得以傳承和升華。
[1]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yǎng)[M].1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54-55.
[2]趙晨.構建體育文化建設框架的思想[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1).
[3]趙方坷,李文輝.關于城市體育文化建設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7).
[4]劉曉莉.論高校體育文化建設[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
[5]楊俊濤.校園體育文化探析[J].天中學刊,2002(2).
[6]解毅飛,劉旭.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功能簡論[J].成都體院學報,1995.
G647
A
2095-2813(2013)04(a)-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