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
(紅河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國內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研究現狀
高翔
(紅河學院體育學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大學生體質的持續下降引起了對其鍛煉行為的質疑。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回顧近年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了解當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現狀,梳理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因素;挖掘國內對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干預及干預策略研究的方法和不足,為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促進提供參考。
大學生 鍛煉行為 研究
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2007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1](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意見》中顯示,近期體質健康監測表明,青少年體能指標持續下降,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肥胖青少年比例明顯增加等,這些問題如不加以解決,將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乃至影響國家和民族的未來。2011年公布的最新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2]顯示,與2005年的調研結果相比,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遏制,而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緩慢下降趨勢,19~22歲年齡組除坐位體前屈外,爆發力、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大學生視力不良檢出率比2005年增加2.04個百分點;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結果,缺乏體育鍛煉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有必要梳理近年大學生鍛煉行為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不足,深入探索影響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因素,為進一步鍛煉行為促進,獲得良好的體質與健康效果提供參考。
一項對全國25所大學的1223名碩士和博士及15所大學的2072名本科生的調查顯示,研究生27.5%進行規律的身體鍛煉,本科生32.3%進行規律鍛煉(劉麗萍等,2010)。對部分省市的研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對北京6所高校大學生鍛煉行為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周鍛煉頻率在3次以上的只占28.2%,20%的學生完全不鍛煉,52.8%的學生偶爾鍛煉,總體鍛煉情況男生好于女生(杜曉紅,2007)。對山東省8所高校1319名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周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較少,以1次或1次以下為主(張立燕,2007)。對江蘇省大學生的調查也顯示,70%以上大學生周鍛煉次數在3次以下(王紅福,2007)。對廣西7所高校的調查顯示,47.3%的大學生能每周參加3次或3次以上的體育活動,男生較女生活動次數多,52.7%的學生每周體育活動次數少于3次(安宇,2008)。對重慶市大學生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體育活動的占大學生總數的38.1%,每次參加體育活動0.5~1h的占總人數的29.9%(賴大偉,2009)。以上研究結果反映了大學生鍛煉行為的現狀,超過50%的大學生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可以感覺到我國青少年健康促進仍然任重而道遠,鍛煉促進作為健康促進的重要內容也任重道遠。
通過文獻梳理可以發現,影響大學生鍛煉行為的因素異常復雜,基于訪談、調查抽取主成分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主要是:沒有時間、缺乏場地器材、缺乏指導等;基于理論應用的研究得到的結果主要是:個體鍛煉動機、態度、鍛煉體驗等主觀因素;家庭、朋友、同學支持和約束等社會因素;場地器材、便利條件、鍛煉氛圍等環境因素。除此之外體育信息來源也是研究經常提到的影響因素之一。但無論基于何種方法的研究,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都在個人及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包括的范圍之內。進一步對文獻挖掘發現,影響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因素中:(1)人口統計學因素。主要包括生源(如農村、城鎮)、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性別等。一般而言,男生較女生有更多的體育鍛煉行為;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高者、父母有鍛煉行為者較其他有更高的鍛煉水平。(2)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態度、自我效能、鍛煉體驗等。若個體有用積極的鍛煉態度和穩定的鍛煉動機,并認為自己有實施鍛煉行為的能力,并在鍛煉實踐中獲得積極鍛煉體驗時,個體更傾向于進行積極的體育鍛煉。(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社會支持和社會約束。如來自同學、朋友、家庭、老師的支持;學校、社區等體育協會和組織的活動;社會輿論、媒體信息對體育鍛煉的宣傳等。(4)環境因素。主要包括鍛煉場地設施的數量及可得性;社區、學校的鍛煉氛圍。
經過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中國學位論文數據庫等網絡數據庫,以鍛煉干預、鍛煉行為干預等為主題,對2005年至今的研究報道進行檢索,發現鍛煉行為干預的研究相對較少,部分研究引入了行為科學理論為指導[3-5],但也有研究在現狀調查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開發相應的干預策略。從干預研究來看,多數研究均以跨理論模型為其理論基礎,干預的措施主要有健康教育、咨詢;幫助制定計劃或運動處方;提供便利條件等。從干預效果的定性結論來看,干預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干預的面較窄,大多基于影響個體心理進而影響行為的假設進行干預。分析發現,僅依靠健康教育或宣傳材料的干預效果均不夠理想,基于綜合模式的干預較采用單一模式干預報告的干預效果要好,且以上研究涉及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內容較少。有干預研究表明[6],僅僅依靠健康教育并不足以改變個體的鍛煉行為,必須依靠政策的有力支持和行為的綜合干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早些年就有人注意到環境和組織對學生體育行為的影響,提出應將學校、家庭、社區應有機結合,構建學生校外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網絡(陳海燕,2004)。2005年邱梅婷等[7]指出,體育鍛煉習慣形成機制是生理、心理和社會需求所產生的鍛煉行為結果符合行為的動機目標,并在一并條件保障下促使鍛煉行為不斷重復、強化,形成習慣。2007年姚明焰等[8]在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強化因素,提出對不同鍛煉行為者制定干預目標,從健康教育、利用板報、電視、網絡、廣播等,宣傳、塑造校園體育氛圍,發展健身聯盟和社會支持系統幾方面綜合立體式干預策略。2010年曾永忠等[9]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到類似的結果,從心理傾向、條件、強化三個方面構建促進大學生身體鍛煉的理論模型。2011年喬玉成[10]的研究中包括了制度對青少年習慣養成的作用,提出青少年鍛煉習慣養成的關鍵是環境潤育、制度他律和主體自律。這些研究為人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但與干預研究相對照發現,現在的干預研究著重從個體心理的角度進行干預,涉及政策和環境的綜合立體干預較少。雖然許多學者提出了較為全面的干預策略,但這些干預策略的效力還缺乏實證研究的檢驗。
大學生鍛煉行為缺乏依然存在,其體育鍛煉行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雖然不同時期的研究者積極探索促進大學生積極鍛煉的策略,但由于耗時費力,忽略了對這些策略的檢驗,以至于無法了解其效力。同時,以往的研究著重對影響因素中個體因素的研究,缺乏結合社會和環境對個體行為影響的整體思考,今后的研究應加強實驗和實證研究,探索并概括出更具指導意義的理論框架,用于指導鍛煉行為促進研究與實踐。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005/88539.html,2007.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48/201109/xxgk_124202.html,2011.
[3]司琦,陳紅玉,劉海群,等.促進若是群體參與體育鍛煉的干預研究——以聽力殘疾學生為例[J].體育科學,2010,30(7):32-41.
[4]李建國.動機訪談對運動準備期大學生的干預研究[J].運動,2011,27:62-63.
[5]劉付新.對不同性別茂名乙烯工人鍛煉行為實施干預的實驗研究[J].青年與社會,2011(5):49-50.
[6]劉清華.工廠控煙和體育鍛煉干預效果觀察[J].疾病監測,2005,20(4):214-216.
[7]邱梅婷,賈紹華,陳瓊霞,等.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7(6):87-89.
[8]姚明焰,甑志平,楊兆春,等.不同鍛煉水平大學生體質特征與健康促進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2007,30(5):648-650.
[9]曾永忠,董倫紅,趙蘇喆.促進大學生參與身體鍛煉的理論研究:影響因素分析與理論模型構建[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4):70-75.
[10]喬玉成.青少年鍛煉習慣的養成機制及影響因素[J].體育學刊,2011,18(5):87-94.
G807
A
2095-2813(2013)04(a)-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