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毅琛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木球運動對促進浙臺大學生體育交流與文化認同的研究①
陸毅琛
(浙江萬里學院 浙江寧波 315100)
發源于臺灣的木球運動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體育載體,能進一步擴大兩岸文化雙向交流的范圍。浙江省沿海開放城市是祖國大陸木球運動開展最早、普及最好的地區之一,大學生木球比賽是繼浙臺之間旅游、經貿等方面交流之后,浙臺群眾性體育文化交流的又一創生平臺,通過兩岸民間的體育交流,促進文化的互相認同,有助于兩岸政治關系的進步,加快和平統一進程。兩岸人民是和平統一主心骨,大學生群體又是兩岸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應當借助更多有利于兩岸人民接觸與交往的機會,促進兩岸交流。
木球 大學生 文化認同
旅游、經貿是過去海峽兩岸的交流過程中的主要內容,隨著兩岸經濟進一步的發展,文化交流將扮演影響兩岸關系的重要角色。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軟實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內在精髓,維系著歷史的持續發展,文化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文化就沒有民族的存在。因此,兩岸關系縱深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必然趨勢將是文化交流,這是兩岸文化認同的前提,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木球運動是源于臺灣的新興休閑運動,兩地都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是實現浙臺體育交流與文化認同的新興載體。木球運動作為浙臺兩地文化交流與認同的抓手,可以有效的加強浙臺民間交流,特別是在社會新生力量大學生群體中。
木球運動是20世紀90年代初由臺灣實業家翁明輝先生發明的,它源于高爾夫,素有“平民高爾夫”的美稱。木球運動由于其競技性、娛樂性和休閑性強的特點,適合各個年齡層次,很快風靡臺灣。迄今為止,全球已有21個國家和地區成立了各自的木球協會。1999年11月23日亞奧理事會正式承認亞洲木球總會為合法體育組織。2002年1月,世界大學生運動總會執委會的決議中,木球成為其正式項目并于2004年舉辦了首屆世界大學生木球錦標賽。2008年10月印尼舉辦的首屆亞洲沙灘運動會上,木球又成為正式競賽項目之一進行了比賽。中國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早在2001年就將木球運動定為正式推廣運動項目。這項頗具中國特色的體育運動在我國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很快發展起來,甚至吸引了全世界眾多愛好者參與,特別是在東南亞一帶尤為盛行。歐美的英國、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美國、加拿大等國家也有各自的木球協會和不少的愛好者[1]。在全球休閑體育浪潮中,木球將成為一項新興的運動吸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來參與。
祖國大陸1995年開始開展木球運動,如今已在首都體育學院、海南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臨沂學院等全國50多所高等院校正式開展,特別是在浙江,已有浙江工業大學、寧波大學、浙江萬里學院、浙江外國語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科技學院、浙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等20多所高校以及眾多中小學普及與發展。我省寧波市是祖國大陸木球運動開展最早、普及最廣的地區之一,2005年5月寧波鄞州金健運動器材廠經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的授權,成為國內唯一的木球球具生產基地,同時也是全球的木球球具生產基地。2008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國家木球訓練基地落戶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2006年寧波鄞州公園的國際標準木球場曾經承辦過國際木球公開賽。寧波現已擁有各個學校、街道鄉鎮、企事業單位眾多的專業與非專業性運動隊伍和若干塊標準運動場地,定期舉辦市級、街道鄉鎮級以及企事業單位內部的比賽。近年來,該項運動熱烈開展正由寧波輻射向全省的杭州、溫州、嘉興、金華等地。浙江省教育廳主辦的浙江省大學生木球錦標賽也于2009年開始定期舉辦。
浙臺民間通過木球運動結緣,早在2006年木球發明人臺灣的翁明輝先生就帶領臺灣高校木球運動員而后其他普通民眾運動員率團參加了當時在浙江省寧波市舉辦的“LG”杯中國木球公開賽,與浙江民間選手以及全國各地的選手進行了比賽交流,促進了友誼,之后先后數次來到浙江,參加了2008年4月寧波舉行的海峽兩岸大學生木球錦標賽、2009年7月杭州舉行的亞洲青年大學生木球錦標賽以及2010年5月寧波舉辦的第四屆全國木球錦標賽等重大比賽。2009年,臺灣金門學院的董燊教授受邀來到浙江杭州,對浙江全省的各級體育部門相關處室領導和各所高校體育教師進行了首屆木球講習班。2010年浙江外國語大學邀請了臺灣師范大學的著名木球教練對其學校木球運動隊開展為期1個月的指導和交流,同年該校代表隊出訪臺灣參加木球比賽。
文化認同是個體被群體的文化所影響的過程,是個體找到文化歸屬感,主要表現在歷史、宗教信仰、區域、種族民族劃分以及國籍等方面。文化認同有助于維護國家統一、創生名族特點以及增強凝聚力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意義。中華文化有別于其他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質,是中華民族的身份的象征。海峽兩岸關系上,文化認同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提。文化認同需要兩岸持續深入的文化交流為基礎,木球作為發源于臺灣的新興休閑體育項目,現在廣受兩岸各個年齡層次群眾的喜愛,各類各級比賽的機會越來越多,兩岸民間通過木球結緣,深入交流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廣泛。體育是跨越政治障礙實現文化交流與認同的最好手段,歷史上的乒乓外交就是最典型的體育政治功能。木球作為載體,可以有效的發揮其作用。
木球運動源于高爾夫球,是一項新興的高雅休閑體育運動。休閑體育是在一定文化的底蘊下發生的。如美國人打橄欖球,韓國人喜歡跆拳道,日本人愛好相撲,中國人操練武術。從這個層面上講,休閑體育具有濃厚的民族與地域特色,它是維持文化認同與民族凝聚的重要工具之一。體育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體育靈魂的建設、物質以外的體育精神世界的建設。它和諧發展的關鍵就是普及和深入體育人文理念。北京奧運會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中的“人文奧運”是三大奧運理念的核心之一,后奧運時代如何延續奧林匹克精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浙江和臺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加深兩地之間的了解,發展更多的信任與友誼是浙臺兩地共同的祈愿。有交流才有認同,有認同繼而有合作,有合作才有經貿往來,有多元化交流的經貿合作才有良好的可持續性。木球起源于臺灣,發展到全世界,全世界的木球球具生產基地又位于浙江寧波,寧波生產的木球球具通過設立在臺灣的國際木球總會認定,銷往全世界。以木球為載體的體育產業是最直接的通過浙臺體育交流受益的經貿產業鏈。同時更有一些通過交流催生的其他產業合作,以及一些通過信任交流而更加鞏固和深化的經貿合作。例如通過官方和民間的努力,2009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簡稱ECFA)開始實施,包括石斑魚等在內的800多項產品在3年內將降為零關稅。浙江杭州和寧波等機場開通直飛臺灣的航班,旅游、經貿不斷深入開展。
2011年臺灣高校首次開始面向浙江等大陸六省市計劃招收1488名本科生。當年,首次招生結果不理想,錄取率僅為65%,浙江考生的放棄比例接近50%。招生不理想的原因主要還是大陸學生家長對臺灣的高校知之甚少,臺灣首次招生又均為私立院校,這些地區的家長出于大陸教育現狀來看私立院校有些偏見,內地高校又選擇眾多,所以大都不愿“試吃螃蟹”。同時,臺灣教育部門制定的不提供獎學金、不允許大陸生校外打工、畢業后不可留臺就業等對大陸生源的“三限六不”招生政策,也挫敗了大陸生赴臺深造的積極性。雙方的深入了解其實可以通過例如木球這樣的體育交流形式達成共識。在此之前,木球運動早就成為浙臺大學生交流的紐帶先行開始了,浙臺大學生通過木球比賽訓練的深入交流,互相已經有了很好的認知度,臺灣很多高校師生諸如國立金門大學、臺北大學、臺灣師范大學等通過木球交流的機會向大陸師生介紹了本校的情況并傳閱該校的宣傳資料。木球運動在臺灣從小學到大學,都有各級正規的比賽,木球運動特長生只要能在一定級別的比賽中獲得好成績,就能被臺灣知名國中和大學破格錄取。同樣,內地體育特長生也能在大陸被不錯的高校特招錄取,隨著兩岸教育的深入交流,木球也有望成為特殊招生的項目,補充兩岸教育合作。隨著木球運動在兩岸的蓬勃發展和深入交流,它必將成為交流的紐帶、宣傳的途徑和文化的使者,有助于兩岸教育的共同發展與交流。
(1)通過兩岸民間的體育交流,促進文化的互相認同,有助于兩岸政治關系的進步,加快和平統一進程。兩岸人民是和平統一主心骨,大學生群體又是兩岸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應當借助更多有利于兩岸人民接觸與交往的機會,促進兩岸交流。發源于臺灣的木球運動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體育載體,能進一步擴大兩岸文化雙向交流的范圍。(2)浙江省沿海開放城市是祖國大陸木球運動開展最早、普及最好的地區之一,木球的比賽交流是繼浙臺之間經貿、旅游等方面交流之后,兩岸群眾性文化交流的又一新興載體,有助于兩岸文化的互相認同。
[1]肖霞,王公法,王曉青,等.海南開展群眾性木球運動的相關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3):349-352.
[2]陸衛平.紅色的木球綠色的運動——兩岸三地木球運動交流側記[J].中國學校體育,1999(3):51.
[3]Trevor Archer.Anders Fredriksson,Erica Sch?tz.etc.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Neuroimmunological Functioning and Health: Aging and Stress[J].Neurotoxicity Research,2010,10:66-71.
[4]Leslie A.Raymore,Bonnie L.Barber, etc.Leisure Behavior Pattern Stability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9,28:79-103.
G807.4
A
2095-2813(2013)04(a)-0132-02
陸毅琛(1981—),男,浙江嘉興人,碩士研究生,浙江萬里學院文體部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121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