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明
(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5)
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許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富有創意的教學方法。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或群體,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過程。小組合作學習即在課堂教學為基本教學組織形式的前提下,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由教師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的目的。小組合作學習改變了教師壟斷課堂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還課堂于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與理論課不同,實踐課的教學直觀、明了、生動,容易引起學生興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吸收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因此,本科及高職院校都在不斷加大實踐課時的比例。《原料合成實驗》是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材料工程技術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在學習完《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精細有機合成》等相關理論課程,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基礎之上開設的一門拓展性實踐課程。筆者現以材料1011班《原料合成實驗》課程為例,總結了小組合作學習在實踐課程中的應用經驗:
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合作小組,合理的分組也是保證教學效率的首要前提。譬如材料1011班30人,共分為6個小組,每組5人。每個小組有小組長、監督員、記錄員、操作員、匯報員等角色。一個角色可由多人擔任(例如操作員),同時,一個學生也可以承擔多個角色。各種角色處于不同的地位,組長具有教師賦予的領導權威,用以幫助學習小組順利運行。當小組成員之間出現知識沖突時,有明顯權威特征的學習小組更容易產生小組決策[1]。
每個小組的組長可以由教師指定,也可以由學生內部推選。在開展小組學習后,每名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個性自發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例如,有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就會主動扮演小組匯報員;有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工作細心負責,他就會主動承擔操作員的角色等等。但小組成員的分工并不能一成不變,成員任務需要經常性地輪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使每位學生感受每項工作的艱辛與樂趣。
《原料合成實驗》作為實驗課程,相比純理論課程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當從小組學習的組織方案和指導策略兩個方面進行活動設計,實現“還課堂于學生”。與傳統班級授課形式的教學設計有所不同的是,教師不僅要根據課程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備學生”[2],多思考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技巧等有關內容,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讓他們自發的去思考、交流與探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促進其全面發展。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體現在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通過設計評價量規,指導學生處理好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教師在設計評價量規時,既要設計對小組整體的評價指標,還要設計對組員個人的評價指標。每名學生的實驗總成績由小組成績和小組自評成績組成。其中小組成績由教師打分,重點考察小組實驗的設計、操作及完成情況;小組自評成績由組內學生打分,重點考察學生的工作態度、組內貢獻,促使學生清楚自己所負的責任,認真對待自己分擔的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需承擔相應的任務之外,還要學會討論與信任,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享資源、取長補短,為實現共同的目標不遺余力。研究證明,小組成員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可以明顯提高學習的效率。Singhanayok和Hooper通過進行教學實驗研究顯示[3]:學習者在學習知識時如果有把知識教給別人的明確意向,則與學習知識只為參加測驗的學生相比,成績會有提高。向同伴解釋知識能夠幫助學習者用心思考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關聯,從而會對課程內容做出更深入的加工。另外,從學習伙伴處接受知識可以增加學習者觀察其伙伴們所用的學習策略的機會。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團隊精神,發揮小組成員潛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講《聚苯乙烯的合成》這個單元時,課前教師給小組分發學案,要求各小組預習聚苯乙烯的合成方法,了解各種合成方式的優缺點,選擇具體的實驗方案,并做PPT匯報。任務分派下去后,小組成員首先進行分工,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了解到聚苯乙烯常見合成方式有以下幾種:懸浮聚合、乳液聚合、本體聚合、原子轉移自由基聚合(ATRP)等。然后各人分別學習了解幾種聚合方法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條件等基本知識。再經過組內匯總與討論,綜合考慮實驗的合理性、可行性,實驗的難易程度、安全性等問題,確定最優方案。之后,學生再引用借鑒別人的合成經驗,結合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最終形成自己的實驗方案,并進行PPT匯報。教師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如何應對等進行點評與指導。同時,各小組之間還可以相互借鑒,共同提高。
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并不是放任自流,學生的合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學生的活動也離不開有效的調控[4]。一方面,教師要參與到小組學習中,針對各組或各個成員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輔導學生掌握決策方法和技術;另一方面,教師隨機對小組成員進行提問,根據表現來評價小組合作的質量,促使人人都參與小組活動,避免合作學習中有人“無事可做”的現象,從而達到調控學習過程的目的。
在合作學習中還有一個常見問題就是組內成員會就某些問題發生意見沖突,無法形成小組決議。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及時進行沖突調解:小組內要聽取所有組員的意見、方案,在組長領導下進行表決;小組內無法達成共識的話,就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及表達能力,也能提高學生的決策能力,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現代教育思想,深受學生的喜愛。它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提供了師生交流及生生交流的平臺,更能展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個體責任感,培養團隊精神。與此同時,它也給教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更深入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怎樣設計好活動方案,怎樣與學生溝通交流,怎樣調節學生之間的依靠關系,怎樣處理突發性事件等等,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和完善。
[1]王陸,楊卉.合作學習中的小組結構與活動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3,8:34-38.
[2]鄭學琴.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時代青年.教育,2012,5:293-294.
[3]Singhanayok,C,Hooper,S.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Learner Control on Students'Achievement,Option Selections and Attitudes[J].ETR&D.1998,46(2):17-33.
[4]趙笑梅.小組合作學習的四個基本經驗[J].教育科學研究,2001,1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