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非
(中共臨沂市委黨校文化科技教研部)
城市化、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發展的范圍不斷擴張與延伸,城市和農村在經濟上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城市對周邊鄉鎮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大,農村城市化的大趨勢不可抗拒。
臨沂市北城新區的開發與建設,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它建立的新型社區完全打破了原有村與村之間的區域界限,與傳統的城市街道社區相比,這類新型社區具有許多獨特之處,具體表現在:
一是人員構成的獨特性。新型社區居住的居民全是回遷農民,由于以前長期生活在農村,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許多方面仍然帶有濃厚的農村慣性,一時很難適應城市生活的要求。即我們的居民雖在形式完成了“洗腳上樓”,卻沒從根本上實現“換腦進城”,不但宗族觀念依舊存在,且“本村”意識不減,雖共處同一社區,但心理距離明顯,整體意識淡薄。
二是發展定位的過渡性。新型社區是加快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出現的一種階段性產物,是介于行政村與城市成熟社區之間的一個過渡形式。既不同于舊有的城市社區,也不同于城中村那種行政體制不變、獨立運營、逐個改造的模式,而且與新的商業開發社區也存在諸多差異。應當說它是既具城市社區的一些特性,又擺脫不了農村村居的種種窠臼。
三是利益分配的差異性。由于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原來的村與村之間在集體積累數額上存在較大差距,村民的福利待遇也不盡相同。多村合并成一個社區后,利益分配的明顯差異極易引發攀比,甚至有可能升級為小集團間的利益矛盾,進而影響到社區的整體和諧與發展。
四是黨建基礎的薄弱性。合并后原有行政村的黨組織、村委會已經撤銷,社區黨組織需要重新設置。新的社區黨組織經歷從分到合、從無到有,基礎相對比較薄弱。黨員、干部對社區黨組織的認同感、歸屬感不強,對自身在社區建設中的價值、地位認知不清,對自身職業生涯發展方向的疑惑等會直接影響黨組織的向心力、戰斗力、凝聚力,給提升黨建整體水平增加現實難度。
由此可見,新型社區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較長的時間和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努力,是各級干部和相關職能部門不容推卸的歷史責任。且這種新型社區模式運行的成功與否,不僅關系到當地廣大回遷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還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政治影響。
首先,老城區布局落后、交通擁擠,嚴重影響了各種要素的集聚,制約了城市的發展進程。多村合并建設新型社區不僅可優化城市用地、降低改造成本、解決當前難題、疏解社會矛盾、提升城市形象,還能有效調控資金、規避投資風險、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建設規劃中的具體體現。
其次,隨經濟社會發展,城鄉結合部的土地多數已被開發利用,在當地經濟增長結構中農業收入所占比例正在逐漸縮減;相當一部分青壯年已外出務工或自主創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相對減少。
新型社區如何對人、財、物進行有效合并與管理?如何打破舊村界限,達到最佳整合狀態、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整合各種要素、提升服務功能、促進社區各項事業的發展?臨沂市北城新區南坊街道以自身的成功探索和實踐對此進行了科學詮釋。
1.創新組織設置,夯實黨建基礎。針對北城新區社區建設的特點,南坊街道提出了“社區建設,黨建先行,以黨建促發展”的思路,開拓了社區黨建的新途徑。具體做法為“健全組織,夯實黨建,發揮黨員作用”,從而打牢基礎、增強活力,促成社區和諧發展。
(1)創新組織設置。以大官苑社區為例,社區成立后原有5個行政村的黨支部、村委會撤銷,打破了舊有的村級界限,合并成立社區黨委,社區黨委下設23個樓宇黨支部,以樓宇為單位進行管理。這種支部建到樓上的創新之舉,弱化了村級概念,在組織設置上實現了全新轉變。
(2)選優配強班子。以大官苑、柳青苑兩個社區為例,它們均是由5個村合并而成。在組建社區黨委班子時,街道黨工委選派了一名素質過硬的副科級干部到社區任社區黨委書記;并分別從每個村中挑選一名政治、思想各方面都信得過的同志進入班子;通過公開招聘使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社區;市委、區委各下派一名機關干部直接到社區掛職兩年,初步實現了新型社區班子建設的選優配強。
(3)培訓干部隊伍。為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北城新區各社區都開設了“黨員特色夜校”組織黨員、“四支隊伍”開展學習;設立了教研基地,積極邀請市委黨校、臨沂大學的教授定期舉辦講座。通過各種形式提高轄區內黨員干部的政治覺悟、業務水平,增強團結協作意識、模范帶頭作用和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2.加強陣地建設,突出服務群眾。根據全國和諧社區建設標準,南坊街道社區陣地建設一律突出服務群眾理念,按“老有所養,壯有所用、少有所教、殘有所助”的目標,對每處社區服務設施建設都高標準、嚴要求,力爭配套齊全、服務到位。
南坊街道各社區均設立和完善了“四大中心”,即文體活動中心、衛生服務中心、生活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此外,社區還聯合相關單位成立了調解室、警務室、綜治辦等多個便民服務辦公室,使居民有問題、有糾紛不出社區就能得到妥善解決,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每個社區還都積極探尋各種惠及于民的特色服務。如大官苑社區投資50多萬建設了兒童留置室;柳青苑社區投資30多萬建設了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各社區還邀請教育、心理、法律、婦女維權等方面的專家宣講,舉辦名人書畫展、攝影展等活動引進各種高雅藝術進社區。這一系列嘗試不僅解決了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豐富了文化生活、活躍了氣氛,還使廣大居民開闊了眼界、提升了品位,大大促進了社區和諧氛圍。
3.豐富活動內容,活躍居民生活。各社區充分利用街道文化站、社區文體室、社區廣場等文體設施,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科普、娛樂活動,通過互動增進了社區居民間的相互了解、融合,進一步營造了社區是一家的濃厚氛圍,在養成居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同時,增強了居民的集體榮譽感,促成了思想上的共通。
通過不懈努力,南坊街道的新型社區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和經驗,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區各級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認可,近兩年來已有省內外300多個單位前來參觀調研,并承辦了多項國家級現場觀摩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