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王榮
職業教育中,高等職業教育在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職業教育的高層次,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養的研究型人才和設計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中級實用型人才。因此,在同一區域內調整好教育結構,使接受過各級各類中等職業教育的畢業生,根據本人的意愿、條件和可能,允許其接受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這是我國職業教育事業中一項十分重大的舉措,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發展,各國的職業教育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國外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主要有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模式和以日本為代表的“產學合作”模式等。有關專家曾對國外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做了研究,研究發現:國外的職業教育是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其以職業能力、技能,特別是職業崗位要求的具體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為依據組織教學,使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而我國的職業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師的課堂講授和學生在實訓室的實踐上,雖然大多職業院校提出了工學交替、產學合作、訂單培養。但是,在職業教育的發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輕職教,重理論、輕實踐,職業教育中專業的設置仍然跟普通的專科教育本質上沒有區別,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沒有本質的區別,仍然延續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只是在教學時間上比普通本科縮短了一年,并把本科的公共課縮減了而已;同時,我國的職業教育還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辦學條件較差、實踐實訓力度不夠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行業發展,系于人才,教高[2004]1號文件《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和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經調查發現,我國可真正用于企業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需要的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短缺非常嚴重,而出現這種現狀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一線生產和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因此,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課程的開發、提升國際交流及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等策略,來培養專業型、技能型人才,以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教育的教學建設與改革,必須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先導。我國的職業教育要想更好地發展,專業型、技能型人才要想更好地適應企業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的需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轉變觀念,轉變傳統的職業教育觀念。其次是進行創新,《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高校要實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探索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教學模式;鼓勵因校制宜,探索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管理,探索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課程等自主學習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因此,高校尤其是職業院校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和創新。首先,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方式。對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要想真正意義上地提高,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和創新:一是必須改變過去教師傳統的“滿堂灌”、學生被動的“滿堂聽”,要由教師這一課堂的“主體”轉變成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逐漸要實現“教師只講10分鐘,由學生來做40分鐘”的課堂教學方式。二是進行教育教學理念上的轉變,轉變過去的以“學生”為中心為以“問題”為中心。有關專家曾經指出,真正的以“學生”為中心是實現不了的,我們應該學習國外所倡導的以“問題”為中心,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學生樹立一種目標:一節課、兩節課、一天、一周、一個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決多少個問題,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意味著學生在不斷地成長。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據科目的需要改變傳統的試卷考核方式,可采用競賽、論文、項目等多種考核方式。其次,要進行準確定位。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有的傳承的是技校的辦學和管理方式,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在校時間縮短了而已,由本科的四年縮短成專科的三年而已。這兩種教育方式的采用,都非常不利于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利于專業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要想真正培養出能很好適應企業一線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需要的人才,必須打破傳統觀念,進行準確的定位。把職業院校定位成培養企業一線生產、建設和服務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職與高職教育有機融合的體制機制,并在教育教學管理、師資隊伍建設、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深層次探究,使我省的中高職專業布局和設置更加趨于科學合理,培養出更多適應“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元、生存環境惡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質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更好地為青海省經濟建設的“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服務。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以校校合作為契機,結合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行業、企業標準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建立“一體化分階段培養”的指導性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中職和高職各自承擔的教學任務,科學統籌、合理安排課程和教學內容,明確各階段的培養目標、評價方法和標準,減少重復,加強銜接。通過課程、教材、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的創新,推進高職和中職教育教學的整體設計,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
中職與高職的專業設置本著“市場有需求,辦學有條件,質量有保證,就業有出路”的原則,滿足區域經濟建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需要。首先要科學合理地做好兩方面的調整:一是專業布局結構的調整,二是專業層次結構的調整。避免重復設置,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做到統籌協調發展。這是職業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貫徹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關鍵性的調整與銜接。
中高職教育的銜接發展不是中職與高職兩個系統的簡單鏈接,而是兩個系統在多種特征上兼容性的繁雜適配。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我院校的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3+2”模式。學生在接受3年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上再接受2年的高職教育,畢業后獲取相應的高職文憑。
(2)對口升學模式。中職畢業生完成三年中職學習,通過對口升學考試進入我院接受三年的高職教育模式。
(3)直通制模式。學院直接招收初中畢業生入學,前三年按中專教學計劃實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學業成績和綜合表現擇優選拔部分學生升入專科,再經過兩年的學習,完成高職專科學業,頒發專科畢業證書。
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銜接的關鍵問題是課程的銜接。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有一個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教學順序,中等與高等職業教育兩種階段的課程標準不同,但相互之間應該銜接。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的課程要充分考慮基礎性、應用性和拓展性,避免課程內容的重復性。中職教育要在課程體系、課程設置中,適度加強文化基礎課,特別是在語文、數學、英語等主要文化課程上達到相當于普通高中的水平。由原來的文化課、專業課與實踐的課時比例1.5∶3.5∶5,調整到3∶4∶3;高職教育課程課時比例1.5∶3.5∶5。這樣既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優秀學生適應繼續深造的要求。根據不同階段的培養目標要求,系統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課程設置由淺入深:中職課程重基礎,強應用,讓學生初步建立職業概念;高職課程重實踐,強創新,鼓勵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工作場景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實踐性。避免中、高職課程內容的重復,又要拓寬和加深課程內容,真正實現課程內容銜接的連續性、邏輯性和整合性。
教學模式是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落實培養目標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二者在培養目標上對職業能力和綜合職業素質的要求在程度上有著不同的差異,決定了二者在教學模式上的銜接,即:一是實踐性教學體現完整的生產、服務過程所必需的各個環節;二是要有生產服務現場的真實性;三是從原來的實訓場所上升為生產性實訓基地;四是在實施產教結合方法基礎上,提升至產學研結合的層次上;五是體現任務目標,項目載體,學生主體教學模式。
通過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逐步形成中等、高等職業教育共同發展、協調發展、相互銜接、比例合理、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體系,使其更加符合用人企業的現代化管理制度。
[1]譚家德.高職生創業能力模型研究——基于內容分析技術[J].中國商貿,2013(11).
[2]李穎,戴良鐵,周彥增,李蕓.無邊界職業生涯管理、發展與對策——基于戰略人力資源管理視角[J].中國商貿,2013(9).
[3]周琳,李燕.大學生失業問題調查及失業保險制度構建[J].中國商貿,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