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浩海
(云南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昆明 650201)
《旅游學概論》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基礎課程。同社會科學中所有其他學科一樣,它需要以旅游發展的實踐為基礎,從整理和了解旅游現象中分析并總結旅游發展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從而發現其活動規律[1]。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是否科學合理,關系到學生對本學科基本理論的把握,以及對本專業學習目標的確立。因此,在《旅游學概論》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思考、實踐,既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需要,也是奠定專業基礎的保障。
作為管理類專業的一個分支,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從入學之初就應該廣泛接觸并靈活使用管理類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逐步培養科學合理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標準。筆者在多年從事《旅游學概論》的教學過程中發現,通過引導學生運用目標管理的方法明確本課程的學習任務,樹立本專業的學習目標,能夠有效強化教學效果,充分發揮《旅游學概論》作為專業基礎課的作用。目標管理是指以目標為導向,以人為中心,以成果為標準,使組織和個人取得最佳業績的現代管理方法。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 Drucker)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了“目標管理”的概念,其后他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德魯克認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把目標管理引入《旅游學概論》的教學實踐,一般應包含三個環節:
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對旅游活動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和把握,對旅游行業有一個客觀的了解,對本學科的知識體系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為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激發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初步學會運用旅游學基本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2]。在制定目標時還要考慮目標的內化,要讓學生沿著既定目標的方向前行,就要將目標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這就需要主講教師在授課之初,向學生較為詳細地介紹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并結合主要生源地的旅游行業發展背景和學生共同分析其就業前景,做到把課程教學、專業認知與個人發展融為一體。在引導學生制定目標的過程中,除了針對整體所強調的學習目標外,筆者發現通過個體發展目標的制定,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專業興趣。比如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以引導學生把對專業的認知結合自身的興趣特長發表微博,樹立目標、展示決心、“立貼為證”。并且,老師通過轉發及評論學生的微博,能夠拉近距離,增進交流,“先交朋友再談教學”;學生與學生之間針對課程與專業的思考通過微博互動的方式也能夠產生更多啟發,達到共同激勵和相互監督的效果。
《旅游學概論》雖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的基礎理論課,但課堂教學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主講教師應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教育角色的轉換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來適應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傳統專業基礎課教學中教師是主講者,是課堂的核心,學生是被動接受方,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未得到充分發揮,也不利于學生能力素質的綜合提高。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實現《旅游學概論》的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自覺和自主的學習意識。課堂教學要逐步實現由單純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由單向教學向互動教學轉變,由單一課堂教學向多維教育教學轉變[3]。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根據章節內容的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在關于“旅游者”的章節教學中,采用辯論教學法,通過“決定個人旅游需求重在客觀因素/主觀因素”的辯題,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鍛煉學生的思辨能力;在關于“旅游資源”的章節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把課堂搬到室外,通過引領新生們賞析校園風光,寓教學內容于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在關于“旅游業”的章節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對國內外旅游行業發展中的經典案例及熱點事件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都應重視課堂提問。課要上得有趣味,使學生迷戀,提問是關鍵。好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不僅能快速達到教學目標,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師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共同探討能讓思維碰撞出更多智慧火花。
教學目標評價是指對教學活動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它反映了評價行為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而不局限于教學活動之后的一張試卷和一份成績單。教學目標評價注重學與教兩方面的內容,即學生學業成就的評價與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4]。學生的學業成就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價值判斷,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既要重視結果評價,也要重視過程評價;既要重視理論知識的考核,也要重視應用能力的考核。對于教師教學活動的評價,可以由專業人員進行,也可以由同行教師進行,尤其應該讓學生參與評價,通過多樣化的途徑對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通過“以學評教”對傳統的“以教論學”的評價模式進行完善,以實現教學目標評價的完整性和客觀性。
課堂效率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雙方所消耗的勞動總量與所取得的教學效果之間的比率。影響課堂效率的要素主要包括教師的教學素養和業務能力、學生現有的知識量和思維水平,以及二者交流互動的默契程度。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課堂效率的實質就是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更大的教學成效,向課堂50分鐘要質量。為此,我們可以運用時間管理的方法,充分發揮教學時間的綜合效用。時間管理是指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技術來合理利用時間,幫助人們有效完成任務、實現目標。時間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而是通過事先的規劃來進行提醒與指引,以降低變動性。把時間管理引入《旅游學概論》的教學實踐,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課程學時有限,課堂教學時間也有限,要提高課堂效率就必須增強教師的時間觀念,要從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出發合理規劃安排時間,做好課前的充分準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思路的更新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突破口。因此,在備課時針對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教學環節,要大體設定合理的時間,這有助于克服課堂教學節奏慢、效率低的問題。
主講教師要對課堂50分鐘精打細算,通過教學雙邊活動的優化調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有效教學的時間量,有意識地關注時間?!堵糜螌W概論》的基礎理論性比較強,更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規律深入淺出地進行理論闡釋。根據心理學方面的研究,一節課學生思維及注意力的最佳時域是從上課后的第5分鐘開始,持續大約15分鐘,該時間段可以說是進行課堂講授尤其是理論闡釋的最佳時域。上課之初的5分鐘主要用來吸引注意、激發興趣,之后的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主講教師若不了解課堂教學中時間管理的方法和理念,甚至缺乏時間觀念,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最佳時域,很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不等于滿堂灌,苦口婆心、重復啰嗦、一講到底其實是把學生當成了學習的機器,而不是學習的主體。由于《旅游學概論》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本專業的入門新生,因此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除了深入淺出抓住核心、要點,還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貼近實際的教學案例來激發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其主動學習的意識。
教師在課后可以從兩個方面反思課堂時間管理的情況:一是時間的量。課堂教學計劃是否完成,如果欠缺,是哪方面出了問題?有效時間占比多少,是否合理?時間分配是否科學,教學內容的展開是否充分?二是時間的質。同樣的教學時間,既可用于記憶和理解性的學習內容,也可用于分析、綜合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反思教學中用于完成低層次學習目標的時間是否過多?有沒有保證用于高層次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培養的時間[5]?
[1]李天元.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6.
[2]張欣,楊榮榮,高陽.《旅游學概論》創新課程建設的若干問題探討[J].科協論壇,2012(5):177.
[3]孟秋莉.提高“旅游學概論”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171.
[4]王鑒.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研究[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14.
[5]張志賢,羅麗娜.優化課堂教學時間管理的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09(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