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乙
(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成都 611731)
大學英語口語是本、??朴⒄Z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在大學一、二年級修完。每周2學時。教師的設計和組織是上好口語課的關鍵。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提出了英語口語教學目標是:能在一般社交場合與英語國家人士交談,做到正確表達思想,語音、語調自然,無重大語法錯誤,語言基本得體。學生通過兩年的學習,在英語口頭表達能力方面,要求達到:1)能利用以掌握的英語比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在遇到想不起的單詞或沒有把握的結構時能運用交際策略繞過難點達到交際的目的;2)能準確掌握諸如詢問、請求、建議、忠告等交際功能。在不同的場合,對不同的人用恰當、得體的語言形式去體現不同的交際功能;3)樹立主動開口講英語的信心,培養講英語的熱情和興趣;4)逐步達到在英語口頭表達方面準確與流利的結合[1]。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提高口語課堂教學質量,結合英語專業四級口試大綱,制定了口語課程質量監控標準及評估表,并提出到大二下學期結束,學生應掌握功能句型數量1 000個,能就所聽到的語段進行3分鐘300字左右的復述,能就所給話題進行3分鐘300字左右演講,能就給辯題進行2分鐘300字左右討論、辯論。為了達到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將大綱要求融入日常教學中,利用每個單元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包括交際用語、短文復述、演講、辯論方面的訓練,筆者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直接法、聽說法、交際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經過不斷的實踐,發現任務型引領型教學法能更好地實現教學大綱對于本門課的要求,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復述、演講、辯論方面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是指任務型學習將任務置于教學法焦點的中心,它視學習過程為一系列直接與課程目標相聯系并服務于課程目標的任務,其目的超越了為語言而練習語言[2]。Feez總結了任務型語言教學的若干特點:1)重點關注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2)強調交際語有意義的活動和任務。3)學習者是在參與活動與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交際性的和有目的的交互活動掌握語言的。4)學習者完成的任務活動既可以是生活中真正的任務活動,也可以是在課堂內為了教育目標設計的任務或活動。5)在任務型大綱中,任務與活動是根據任務的難度來排列的,同一任務可以對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提出不同的任務要求。6)任務的難度取決于一系列的因素,如學習者過去的經歷、任務的復雜程度、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以及完成任務時有哪些可以得到的支持等[3]。斯坎翰(Skehan)結合威利斯(Willis)的研究成果提出,任務型教學應包括任務前階段(pre-task phase),任務實施階段(during-task phase)和任務后階段(post-task phase)[4]。值得注意的是,任務型教學中的任務不是一般的、孤立的課內或課外的教學或學習活動,也不是無關任務的隨意羅列,而是整個系統(或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根據任務型教學的基本理念及任務設計的相關原則,現以《新世紀英語口語教程3》Unit 18 Health and Disease為例,闡明在大學英語口語課中任務的設計。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于本話題的口語興趣,在此階段宜采用形式多樣、靈活有趣的活動導入教學內容。因為本單元教學內容與艾滋病有關,所以任務前活動主要圍繞疾病展開。在活動中提供了一些與任務相關的新單詞、詞組和表達法,進行與任務相關的背景知識介紹等。
任務1,學生以3~4人為一組,每組學生得到一張紙條,紙條上有一種疾病的名稱,如肝炎、痢疾、關節炎、盲腸炎、艾滋病等,通過查字典、小組討論,學生能對該種疾病的癥狀、危害進行口頭解釋,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匯報討論結果,任務完成。這個活動主要鍛煉學生在交際過程中如果遇到較難的專有詞匯,如何采用交際策略繞過難點達到交流目的。
任務2,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與本單元話題相關圖片,如戴安娜王妃訪問非洲艾滋病孤兒、艾滋病電影海報、醫生為兒童聽診、艾滋病公益畫報等,學生以3~4人為一組,對圖片進行描述和評論,簡單討論后每組選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老師穿插講解人物描述相關表達。這個活動主要鍛煉學生細致觀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Step 1,筆者通過講述一個艾滋病男孩的故事,引出本單元要解決的問題“Is AIDS so terrible which is not accepted by healthy people?What do you know about AIDS?”
Step 2,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全球和中國艾滋病患者的數量、年齡分布及其發展趨勢。
這一階段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弄明白課文的內容,積累與本話題相關的詞匯和句型,并能就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因此筆者為學生設計了以下任務。
任務1,問答(Q&A)。學生通過聽短文回答問題:How is HIV virus transmitted to humans originally?How long does the incubation period last?By what ways can a person become infected with HIV?Can people be infected with HIV through casual contact?In the past the incidence of HIV in China was low,but it grows so fast.What are the reasons?How to control the spreading of the disease?What are the top three prevalen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任務2,討論(discussion)。以2~4人一組圍繞話題“Is AIDS so terrible which is not accepted by healthy people?What do you know about AIDS?”進行簡單討論并讓學生報告討論結果。將輸入的內容轉換為輸出內容。
任務3,展示(presentation)。以4~6人一組圍繞話題“What measures should we take to slow down the spread of AIDS?”進行討論,每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就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如中國衛生部部長、艾滋病患者、大學校長、學生、企業家等。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報告討論結果,其他學生為媒體記者可以向報告者提問。
這一階段教學任務是幫助學生在情景中練習口語,掌握會話策略。筆者設計了三個場景。每個小組可任選一個場景進行表演。學生通過交際活動任務的完成,鞏固掌握諸如看病、提建議、道歉、情感表達(生氣、擔心、緊張等)等功能句型。
場景1,一位醫生和一位女士的對話。這位女士和她的男朋友戀愛兩年了,準備結婚。二人到醫院做婚前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她的男朋友是艾滋病陽性。在對話中,醫生要給女士提出建議,女士要表明自己的態度。
場景2,一個女孩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她的父母、朋友、同學對她的不同態度,以及女孩的不同反應。
場景3,一位艾滋病攜帶者孤獨地生活在世上,他的父母因艾滋病而死。為了養活自己,他四處求職,屢遭拒絕。
這一階段教學任務是通過辯論訓練學生從不同角度闡述觀點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因此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如下任務。
Step 1,任務介紹(task introduction)。赫爾西學校開除了一名13歲品學兼優的學生,因為他是一名艾滋病攜帶者。學校的這種舉措是否合理?筆者將給出對于此辯題的不同看法,引導學生思考。并將學生分為兩組,正方和反方,兩方辯手須論述各方觀點。
Step 2,任務呈現(task presentation)。每組選派2名學生代表陳述觀點,自由辯論,總結陳詞。
Step 3,評價(comments)。老師對學生表現給出評價,主要從語音、內容、用詞、語法、邏輯等方面進行評價。
以“How do you understand that disease rise from the mind”為題,運用文章中對于疾病的理解,引導學生思考疾病與健康的關系,將課堂的任務延伸到課外。
在以上各項任務活動中,通過真實的語言材料、趣味性的活動設計、任務鏈式的任務環節,讓學生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知識、技能,而且形成了運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已經被眾多英語教育者廣泛運用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從其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及教學效果上來看,它都體現出其獨特的優越性。針對大學英語口語教學,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口語語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重視其語言表達的流暢性、熟練性,更應該強調其在特定的環境下口語表達的得體性、準確性,以及用英文進行思考的能力、邏輯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以期最終達到培養合格的英語專業人才的目的。
因此,任務型教學法在培養學生上述能力方面起到很積極的作用。因為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顛覆了傳統教學法中“教”與“學”完全脫離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施任務型教學法過程中,學習就是完成某一個任務,而教學就成為教師幫助、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所以,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主,結合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學目標,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1]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 edition.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83.
[3]龔亞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7.
[4]Skehan.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