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麗娜
(長春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現場節目主持是對任何一個節目主持人主持能力最全面的挑戰和考驗,也是每種節目類型主持人必須要面對和經歷的。但是否擁有主專業學識,主持人就能夠牢牢掌控場上話語權而發揮銜接轉換、彌補空場、推進節目的作用?即使經過最精心和周密的準備,在現場節目進行中仍會有許多突發狀況發生,主持人能否鎮定自若地以既符合受眾的審美需要,又融合節目現場整體氛圍的話語方式進行處理,彰顯睿智與幽默?有著多年主持經驗的優秀主持人尚且會出現處理不當,若我們的主持教學課程沒有此類預警性訓練內容,學生將很難走上主持人的崗位。從全國各學校的考試內容分析,所占比重偏大的是考察學生的語音面貌、身高、長相等因素,而對考生的分析判斷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即興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考察卻重視不夠。從考題設計上分析,大部分院校的考題基本上分為三部分:指定稿件朗讀、自備稿件朗讀、即興表達。這些考題的設置以考查學生“二度創作”能力為主,而作為主持人的培養來說,“一度創作”是最主要的,“說什么”要遠遠重要于“怎么說”,思維能力才是最需要的。在招生考試過程中,沒有使學生感受到“認知專業背景的入門體驗”的情況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盡快讓學生認識到并初步形成這種掌控能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盡快讓學生初步體驗各種節目類型,如新聞類、文藝類、社教類、服務類節目的特點和對主持人的要求,使得他們在下一階段的深入學習之前對自己有較為準確的認識,更好地在指導教師的建議下決定自己該“分流”到哪種“類型”節目中,“分流”到哪個“分類工作室”,成為哪種“類型化”主持人。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針對不同的對象,學校給出不同的課程設置,對學生進行分類教學,培養效果和效率定會事半功倍。
普通高校在學苗和師資層面與諸如中國傳媒大學一類的專業院校無法比肩,將“一專多能”定為培養規格更切合實際。這里的“一專”指的是具有主持節目的專業能力,而“多能”則指的是掌握策劃、編導等多項技能。在初步體驗類型主持的課程上,要鍛煉學生自主策劃、主持、拍攝和剪輯,即綜合制作電視節目的能力;并在課程設計上安排一定周數利用校園電視臺、廣播站及校內外各種活動機會鍛煉學生外聯、組織策劃、制作節目能力;加強與當地媒體的聯系,鼓勵學生與媒體合作節目,在提高實踐能力的同時為學生的就業爭取機會。
在不斷的教學探索中,長春師范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的特色課程“主持能力拓展訓練”為上述培養訴求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重視課內實踐教學,基本完成對學生“采、編、播”一體的能力訓練,為“類型化”培養奠定堅實基礎;緊抓課外實踐教學,全面提高學生傳媒工作的綜合能力,切實實現普通高校主持專業“一專多能”的培養規格目標。課堂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第一步,是提高學生主持實踐能力最重要的環節,其它實踐能力的提高首先來自于實踐性課堂教學;課外實訓是必要的補充,能完善個體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因此,人才培養方案的總體架構和本門課程的內容設計顯得尤為重要。
整體的時間安排:在第一學年的發聲基本功和播音創作課已完成基礎上的第二學年,與新聞播音課并行。旨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學生興趣、課堂表現潛質以及社會需求等方面幫助學生確定專業方向——播音還是主持以及適合主持哪種類型節目,為第三學年的“分流”學習做準備。總體的學時安排:以第三學期為例(第四學期相同)。共18 教學周,每周4 學時。其中,課內實訓12 周,課外實訓5 周,考試周1 周。
授課內容和形式:小組授課(每組不超過8人),每兩周訓練一項實訓項目(可視學生把握情況微調),如綜藝娛樂類節目主持實訓、生活服務類節目主持實訓、社教類節目主持實訓、新聞類節目主持實訓等等。第三、四學期的訓練方式要循序漸進,呈現明顯的變化。第三學期的訓練以“復述”為主,即學生課前已背好按老師布置的節目要求自己撰寫的節目文稿,課上以做節目的樣態向老師回課。此時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記憶力的同時,讓學生拿捏不同節目的主持態勢,體會自己的優長和劣勢,琢磨自己的語言風格。教師指導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對每個同學點評到位、指導到位,還要采取錄像回放、同學互評、與和學生氣質風格相似的優秀主持人的節目主持模仿對比等靈活多變的方式迅速讓大學二年級的學生體會主持范式。每個實訓項目結束后,要求學生剪輯一份完整的節目錄像,撰寫一份學習心得,潛移默化地培養起“編導”的能力。如果說第三學期學生練就的主要主持本領之一是“背”和“體會”,那么第四學期學生則必須做到“備”和“初步掌握”。盡管還是每兩周一項的實訓項目,但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在課前給出訓練具體內容和理論要點后,要求每個學生準備大量與主題相關的素材備用,并寫好個人的節目策劃文案備用。課堂上,教師可任意選擇策劃案、任意組合學生完成作品,并制造突發狀況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邏輯思維能力、分析歸納能力、機智反應和控制力,駕馭現場的能力并考察知識貯備積累情況,培養起學生關注掌握各類資訊的傳媒素養和習慣。在指導過程中,幫助學生摸索出個人的語言風格,適合的節目類型,初步掌握如何與搭檔聯袂互補。學期內以組為單位根據課堂訓練內容制作成至少兩檔節目,師生共評,選出優秀的節目在校園網絡電視臺播出。此舉不僅強化了學生“編導”的能力,還培養了其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并通過節目的優勝劣汰,進一步鍛煉了其競爭力和受挫折力等綜合素質。學期內要求每個學生撰寫階段性論文兩篇并以作業的形式上交,教師挑選出優秀論文在課堂展開研討。要讓學生較好地完成每學期各5 周的課外實訓。諸如與校團委及各分團委、學生會以及各社團、校園電視臺、廣播站等部門搭建校內橫向聯合,承辦其大型活動并形成固定的品牌活動。從策劃、宣傳到導演、主持,甚至外聯贊助都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團隊的形式完成,并在每次活動后成文總結經驗教訓。在5 周的課外實訓中給出兩周的時間帶領學生深入生活、體味生活。
實現節目主持人類型化培養,要實現教授對象的分類化。在最恰當的時間點設計安排一門特色課程,集中力量精心培育以實現主持人類型化教育的前導和傳媒能力的拓展,真正起到“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是播音主持教學的發展要求,是播音主持專業教師的教學使命。長春師范大學播音主持專業的“主持能力拓展訓練”課程在此領域做出了相當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但是,主持人的培養是長期的,絕不可能是“將其功畢于一役”。只有潛心研究各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才能進一步提高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
[1]宋常云.播音主持專業人才多樣化培養研究[J].現代傳播,2012(1).
[2]孫祖平.中國主持人專業教育問題探究——兼上戲主持人專業十年辦學思考[J].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5(4).
[3]馬菂.論節目主持人類型化培養[J].現代傳播,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