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崢
(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高等藝術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服務各地經濟文化建設和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能型、實用型專門人才的重任。與其它高等職業教育相比,高等藝術職業教育起步較晚,尚處于發展過程中的初級階段。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還有很多問題有待深入探索和解決。例如:高等藝術職業教育吸引力和競爭力不足,招生生源減少,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師生信心不足,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社會認可度不夠等。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這些問題日漸嚴峻。因此,從困境中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發展之路已迫在眉睫。
本文所講中外合作辦學是指中國教育機構與外國教育機構依法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
第一,引進國外優質教育理念、課程體系及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吸引力。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沒有得到社會的足夠認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職業教育特色不夠突出,人才培養方案定位不夠準確,缺乏實用性和靈活性。國外藝術教育項目的引入,有利于學校形成“能力本位”的辦學理念,給藝術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一種新思路。第二,引入國外同行業學校先進的管理模式,有利于藝術高職院校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教學評估、課程評估和管理體系,確保教學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國際化,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藝術高職院校的社會地位,吸引更多渴望成為技能型、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學生報考,從而提高院校整體的生源質量,促進院校辦學的良性發展,進一步加快我國高等藝術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進程。第三,合作辦學有利于加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邀請國外合作方的知名教授、行業專家來我方擔任兼職教授,同時選派我方一線教師和相關管理人員赴國外合作院校進修學習,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化思想的學科帶頭人,促進高校間產學研合作的全面發展。第四,培養國際化通用藝術人才,有利于提高藝術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課程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有機結合,使學生既能了解國外最新的藝術動態信息,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又能立足于我國區域的實際要求,熟練掌握基礎技能技巧,適應國際和國內勞動力市場雙方對藝術專業人才的需求。
高等藝術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藝術教育以及其它職業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具體表現在:第一,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同。藝術高職教育突出的是職業教育的內涵,以培養學生對藝術技巧的熟練掌握、展示為主,重視實踐教學。第二,課程設置的特征不同。藝術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社會一線高級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其著眼于學生藝術職業能力的培養,因此課程的設置是根據職業定位和市場需求來確定的。藝術高職課程的更新周期較短,應用性較強。因此,高等藝術職業院校不能照搬其它普通高校或職業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不能只選擇眾多合作辦學模式中的一種來應用,而應根據藝術高職教育自身的特點和需求來尋求一種綜合性的合作辦學方式。
基于中外合作辦學的特殊性,按照項目雙方合作的程度以及人才培養的類型,可將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大致歸結為本土式、嫁接式、移植式和學歷對接式四種。
結合高等藝術職業教育的特征與合作辦學的可操作性,筆者認為藝術高職院校可將現有的若干辦學模式結合起來并分階段運用。具體設想如下:首先,藝術高職院校應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并結合國外院校的資質、辦學質量和國際影響力以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等,尋求適合的合作伙伴。其次,加強合作雙方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的交流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工作。最后,爭取合作雙方政府的支持以及相關對口企業的幫助。如在資金支援、師資培訓、學歷、職業資格證書互認等方面,還需要雙方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給予必要的支持。
第一,在合作辦學的初期階段,采取本土式的辦學方式。人才的培養過程由我方根據我國國情,運用我方的課程、教材、師資和考評體系,同時借鑒國外合作方的教育理念、課程資源和對后續課程的要求等,制定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立足于我國社會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學習根基。此階段雙方的合作辦學程度相對較低,在整個教學運行和管理過程中“我方為主,外方為輔”,國外合作方對教學和管理主要起監控作用。
第二,在合作辦學的中期階段,合作方式由本土式向嫁接式轉變。由合作雙方在初期合作成果的基礎上,將雙方的課程、教材、師資及評價相嫁接,融合雙方的教學和管理特色,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以及階段性考評方式,為實現最終合作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此階段是培養學生用新理念、新思路去觀察、解讀、分析事物并進行創造性學習的重要階段,對于學生良好學習能力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
第三,在合作辦學的后期階段,合作方式變為學歷對接式。學生在國內院校完成部分學業后,在已熟知外方教學和管理模式的前提下,到國外合作院校相應專業繼續學習,完成后續學業。此階段是合作雙方達成最終人才培養目標的階段,以“外方為主,我方為輔”,是在以“能力為本位”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以及與他人合作共事、獨立解決問題等能力的階段。
除以上敘述的合作形式外,在我國各種不同層次的合作辦學過程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合作辦學模式——移植式。所謂移植式是指全面引進國外合作方的學位(或文憑)、課程、教材、師資和考試評價,在國內大學實施與國外合作方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學。但是,這種合作辦學模式對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學習能力等要求較高,不太適用于高等藝術職業教育。
由于藝術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在兩方合作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需要注意的問題:第一,藝術高職生文化素質偏低,外語語言能力較差。在合作過程中對學生的基本外語能力的先期培訓需要加強,以確保合作課程的順利開設。第二,藝術高職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不高。在日常的合作教學中,雙方教師要注意正確引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并應針對學生的具體狀況,采取分層教學的方式,以確保課程項目合作的有效性。第三,藝術高職生學習的功利化色彩較濃,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擾。我方院校要注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防止合作辦學過程中外方有意無意地進行文化滲透。第四,藝術高職院校層面的中外合作辦學經驗較少,缺乏可借鑒的合作成果。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不妨采取“由點及面”的方式進行。就是先在幾個特色專業上進行項目式合作,在合作模式較為成熟的基礎上,再進行整體的校與校之間的全面對接。第五,由于合作雙方在文化背景上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合作雙方一線教師和管理人員在整個合作過程中要多次進行充分、有效的溝通。
[1]吳堅.當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李盛兵.跨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周雪珍.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第26次年會綜述[J].藝教前沿,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