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陳 昕
隨著互聯網和網絡媒體的迅猛發展,一種新興的語言現象——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并日益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它不僅是網絡世界的通用語言,還滲透到其它媒體話語,甚至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用語。網絡語言逐漸成為專家學者關注和研究的主要對象。近年來,模因概念及其相關學說已經進入人們的研究視線,成為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熱點之一,它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揭示了語言發展規律,為網絡語言的傳播和變異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理論依據。
模因論(memetics)是以達爾文進化論為基礎,對文化進化規律進行解釋的一種嶄新理論[1]。模因(meme)這一術語最早由英國著名動物學家Rie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模因的提法來自于基因,Dawkins用它來解釋文化的傳播,即文化傳遞的單位[2]。《牛津英語詞典》把模因定義為: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3]。簡言之,在文化層面上,任何能夠通過“模仿”的過程而被“復制”并得以傳播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模因,如音樂曲調、思想觀念、諺語、服裝樣式、房屋建筑樣式、鏈式信件和電子郵件、病毒、宗教等[4]。
語言模因是語言學研究的新領域,是模因的語言表達形式。語言是模因的載體之一,或者說,語言本身就是模因。從模因論的角度看,語言模因揭示了話語流傳和語言傳播的規律[1]。在語言交際中,語言選擇與使用的過程就是各種模因或模因群相互競爭的過程。
廣義上講,網絡語言是泛指在網絡傳播中所應用或觸及到的一切語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與計算機和網絡有關的專業術語,如“硬件、軟件、病毒、寬帶、局域網、防火墻、瀏覽器”等,這是網絡語言的最基本成分;第二類是與網絡文化現象有關的特別用語,如“黑客、第四媒體、網吧、網戀、網民、電子商務、虛擬空間”等;第三類是指網民們在網絡社區(如網絡聊天室、網絡游戲、BBS、OICQ、MSN等)中進行交際時使用的別具風格的語言和符號。狹義的網絡語言僅指第三類[5]。本文討論的網絡語言也專指此類。目前,我國有許多學者從文體學、語體學、系統功能語言學等諸多方面對網絡語言進行了系統詳實的研究。筆者在上文介紹模因理論的基礎上,著重對網絡語言模因變異的類型及傳播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模因的復制不是詞語的原件與復制件從內容到形式都完全一致。萊克摩爾認為模因的傳遞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對結果的拷貝和對指令信息的拷貝”[6],即模因表現型和模因基因型。根據何自然的劃分,模因表現型又包括同音異義傳播、同型聯想傳播以及同構異義傳播;模因基因型可分為相同信息直接傳播和相同信息異形傳播[7]。筆者認為,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我們可以把網絡模因的傳播方式簡單地歸為兩大類:異形同義的模因型和同型異義的表現型。
1.異形同義的模因型
異形同義的模因型“是一種以復制信息內容為主的模因,它以縱向遞進的方式傳播,盡管在復制過程中出現信息變異,但復制出的仍然是復制前的內容”[1]。簡言之,就是網絡語言雖然形式上與所要表達的意義不同,但它們的原始信息在變異前后都未發生改變。
其一,縮略型。主要包括英語縮略語和漢語拼音縮略語。英語縮略語如SP(Support)、TTYL(Talk to you later,)、BTW(by the way)等。漢語拼音字母縮略語也是網絡語言模因復制與傳播的現象,如“DD”=“弟弟”,“MM”=“妹妹”。
其二,借代型。如“呼呼”=“睡覺”、“青蛙”=“丑男”、“恐龍”=“丑女”、“小強”=“蟑螂”等。
其三,混合型。混合型比較常見的是英漢以及數字的混用。如“Me2”=“Me too”、“B4”=“Before”等。
其四,諧音型。諧音型主要包括漢字諧音型和數字諧音型。例如“竹葉”=“主頁”,“斑竹”=“版主”,“表”=“不要”、“水餃”=“睡覺”。數字諧音是以阿拉伯數字為基礎,促成諧音式變異,如“886”=“再見嘍”、“9494”=“就是就是”等。
其五,符號型。網民們將鍵盤上的一些特殊符號進行編碼重組,模仿表情、聲音和動作,創造出許多新穎的“超文本”卡通式符號,使人耳目一新。例如,“:-)”、“:-D”、“8-)”等都是“笑”的模因變體。
2.同型異義的表現型
模因表現型的同型異義傳播指的是語言形式結構沒有變化,但內容意義發生變化。這一類語言模因傳播方式在網絡上尤其活躍,主要是指語言模因的結構和形式沒有發生變化,但隨著宿主目的的變化,其內容往往被新的信所代替[8]。如果說異形同義的模因型主要表現在詞匯層面上的話,同型異議的表現型則大大超出了網絡詞匯變異的局限,體現在詞法、語義、語法、句法、和語篇等各個層面。
其一,詞法變異。詞法變異主要表現為各類詞根、詞綴派生詞。這一最典型的例子應該算“XX門”了。這一結構最早起源于美國前總統尼克松的“水門事件”,指尼克松所屬的共和黨為了贏得大選而做出種種丑行。后來“XX門”常用來暗自“丑聞”或“不光彩的事”。這些“門”事件的構成形式沒有變,但已失去了原有的含義,屬于模因表現型的同型異義傳播。此外,從“酒吧”派生出無數營業性的“X吧”,如“網吧”、“氧吧”、“啤酒吧”等等。可見“X吧”已成為表示某種營業性場所的模因變體了。又如“……奴”指那些成為某些物質或人的奴隸,還美其名曰提高生活質量的人,從而派生出“卡奴”、“房奴”、“妻奴”等,這些例證都是以不同信息的同型傳播,從而構成內容各異、形式相同的表現型模因[9]。
其二,語義變異。在網上,網絡語言使用者經常為了標新立異、推陳出新而改變詞語原義或感情色彩,因此,同型異義傳播也表現在網絡特定環境下,某些詞語或表達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例如,“水手”一詞原指“海員的職稱”,在網絡語言中表示“某論壇中的蕓蕓眾生”;“打醬油”不再是我們熟悉的字面意思,而是在網上論壇或BBS中表示快速回復。除了改變詞語原義,還有一些詞語的感情色彩發生了變化。如“偶像”即令人作嘔的對象,“賢惠”即閑在家里什么也不會等。如“白骨精”不再是西游記中吃人的女妖,而成了“白領+骨干+精英”的代名詞。
其三,語法變異。在傳統語法中,我們都知道形容詞修飾名詞,副詞修飾動詞。但在網絡流行語中,“程度副詞+名詞”結構的短語比比皆是。CCTV的新聞聯播在2007年12月27日播出一段抨擊不良網絡視聽節目的報道,其中采訪了一個北京某學校的女學生,這個女孩子語出驚人,面不改色地對這CCTV的話筒說道:“上次我查資料,忽然蹦出一個網頁,很黃很暴力,我馬上把它給關了”。于是,“很黃很暴力”成了一句流行語,代替了“很好很強大”,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在整個互聯網快速傳播開來。從語意的角度來看,“程度副詞+名詞”結構能加深語意表達。
其四,句法變異。除了詞法及語法模因,網絡語言句法模因在網絡環境中也層出不窮。例如,2009年7月16日,網友在百度貼吧魔獸世界吧發表的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隨后短短五六個小時內被390617名網友瀏覽,引來超過1.7萬條回復,被網友稱為“網絡奇跡”。“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也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此后,這一句式經過迅速復制和大量的傳播,產生多種模因變異。
其五,語篇變異。當然,同型異義傳播的網絡語言模因并不局限于詞語和句型,在段落、語篇層次上也有所體現。例如,被廣大網民津津樂道的電視劇《武林外傳》中佟湘玉有段唱詞:“郎君啊……你是不是餓得慌,如果你餓得慌,對我湘玉講,湘玉我給你溜肥腸……”,就是模仿于《杜十娘》里“郎君啊……你是不是餓得慌,如果你餓得慌,對我十娘講,十娘我給你做面湯……”這是網絡語言語篇模因的一個典型例子。
筆者認為,網絡語言模因因其復制和傳播的主體(網民)和媒介(網絡)的特殊性,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其一,時尚幽默。在虛擬網絡世界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通常采取匿名的形式,因此約束比較少,可以充分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滿足了網民們彰顯個性的需要。網友們會更加偏愛那些陌生、新奇和時尚的表達。另外,網絡用語的流行是因為其時代性,用語力求引人注目,使語言模因能很快吸引傳播對象,得以進一步復制。就以前文提到的數字諧音和字母諧音等語言形式為例,它雖然偏離了正常的語言使用規范,但這種變異增強了語言的趣味性,使其很快流行,甚至有一部分還傳播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10]。同時,人們都希望從現實的緊張激烈的工作環境和繁重的生活壓力中解脫出來獲得一絲的輕松愉悅,因而往往在網絡中追求幽默搞笑,創造愉快的氛圍[11]。比如,“不錯”=“不是你的錯”、“情圣”=“情場上剩下來的”。就目前的網絡使用情況看,大多數網民上網是為了宣泄、放松和尋找有趣的信息,這使得網民在交流的過程中追求一種輕松、隨意和有趣的風格。
其二,經濟實用。在當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社會,人們做事都講求實效性,而網絡語言也不例外。網絡流行語的傳播所選擇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都是通過打字來實現的,尤其是在線交流。在網絡論壇和聊天室中,一般都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進行大量的信息交流,因而簡單方便的網絡語言自然會得到廣大網民的青睞,為了實現快捷、簡單、便利的網際交流,網民們往往對一些錯別字視而不見或者頻繁地使用一些數字、諧音以及縮略語等來使表達更加簡練。例如,“70885”這個模因和“請你幫幫我”的發音近似而被復制,網民只需敲打5個鍵就可以把原始信息的意思表達出來,在交流時更加簡潔、高效,因而也更具傳播性和穿透力。網絡交流中,人們為了快捷地交流逐漸形成了一種簡潔的語言表達形式。網絡語言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并被更多的網民所接受,正是因為這種語言模因達到了簡潔和實用的標準,很容易找到新的宿主。
其三,形象生動。與面對面交流不同,網絡交流缺乏真實語境,沒有面部表情、眼神、肢體語言等非語言交際手段的輔助,只能靠文字來表達,這樣可能在交流中會出現一定的交流不暢。為了彌補這些不足,人們在網絡交流的時候多使用形象直觀的文字或符號來表達意思,創造出一些形象而又委婉的網絡語言模因,賦予語言以生命力。例如,用Orz表示佩服;#^_#^代替臉紅等,這些象形的模因符號以一種特殊的表意形式給網絡聊天帶來了一種“可互視、可互聽”的充滿生氣的近距離交際效果,使得信息更加形象直觀地傳遞給信息接收者,更好地來完成交際認知過程。
模因論是一個基于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的嶄新的文化進化理論,已經開始被應用在語言學的各個領域中。模因論可以用來分析語言的復制、傳播、發展及消亡,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同時,模因論也為網絡語言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工具。了解模因論與模因復制過程和傳播類型,可以讓我們更系統地了解網絡語言,為進一步正確理解和分析網絡語言提供幫助。可以說,網絡語的模因研究不僅有利于語言模因的進化和演變,而且將促進其規范化和系統化,這無論是對語言交際而言,還是對語言教學來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
[1]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1).
[2]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89:192.
[3]Blaekmore,S.The Meme Mechine[M].Oxford:OUP,1999:66.
[4]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5]劉金,曾緒.模因論視覺下網絡語言的變異現象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6]蘇珊·布萊克摩爾.謎米機器[M].高申春,吳友軍,許波,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曹進,劉芳.從模因論看網絡語言詞匯特點[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黃慧君.論網絡流行語中的模因[J].中國校外教育,2009(8).
[9]夏玉宇,李珂.時尚網絡新詞的模因理據分析[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10]張潤,史立英.語言變異的模因視角分析——從網絡語言談起[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08(6).
[11]張家瑞,高蓓蓓.網絡流行語的秘密:模因[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