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
藝術院校的眾多課程設計中,聲樂無疑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都較強的技能課。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發展,聲樂專業也得到了普及。近些年來,高校不斷實行擴招政策,藝術類的考生數量也直線上升。但目前高校招收的藝術類學生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很多學生都只懂得模仿性歌唱,對藝術內涵的理解和把握缺少相應的深度。因此,教師要積極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潛力,進而提高聲樂教學質量。
現代教育學要求教師充分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對于聲樂教學同樣適用。教師要做的就是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要完成發生知識與學生個體知識之間的轉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藝術修為,學生在學習中會自覺和不自覺地加強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會對生活細致觀察,會對藝術形象多角度揣摩。教師要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和保持學生的主體性,是當前聲樂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師要從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科學的聲樂藝術認知觀著手,以多種手段和方式營建創造性的學習環境,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助學習、摸索學習。教師要想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既要博古通今,有良好的知識底蘊作支撐,也要學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了解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隨著教育理論的不斷發展進步,聲樂教學理念也需要與時俱進地革新突破。在教學中,教師要嘗試多角度地了解自己的學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
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起對聲樂藝術的宏觀感知,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自己對聲樂藝術的理解貫穿到教學的每個細節中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歌唱者演繹聲樂作品的過程,也是對聲樂作品二次創作的過程,歌唱者只有充分把握藝術作品的典型特點、獨特性,并灌注自己的生活情感體驗,才能引起聽眾的靈魂的觸動和心靈的共鳴。要想達到這個演繹層次,歌唱者就必須積累大量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歌唱藝術家,就必須積極投入生活,用心觀察和體驗人們的情緒變化和心理變化;用心觀察大自然的美景,體會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觀看不同的歌唱藝術家的表演時,用心感受共通的藝術美感,也要用心甄別各自的聲音韻味和藝術風格;閱讀文學作品、觀看電影、朗誦詩歌作品時,要全身關注,用心品味不同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心理,這樣就可以擁有情節中主人翁的情感體驗,從而提升藝術修養。
不同人在演繹同一個聲樂作品時,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因為不同人的自然稟賦不同,發聲技巧也就不同。每個學生都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聲技巧。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與眾不同的獨特嗓音,只要流暢自然地演繹音樂作品,只要真正用心去參透作品背后的藝術內涵,就可以發出最美的聲音。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聲音特點,在教學中充當起積極的引導者角色,幫助他們尋找切合實際的演唱方法,使其通過堅持不懈的練習最終形成自己的演唱風格。
藝術都是源于生活的,歌曲藝術亦不例外。聲樂藝術是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表演藝術,它通過創作者和演出者的情感演繹來感染聽眾。歌曲可以反映出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表達不同人物的情感,這就要求演唱者能深刻體會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世界。要想做到這一點,演唱者就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要有一定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還需要具備相當的文學修養和語言表現力。教師和學生的生活雖然有交集,但畢竟處于兩個不同的生活空間,教師要想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感悟能力,就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了解和熟悉他們的生活實際,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情感世界,有針對性地調整學習模式。
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增加上大課的頻率。傳統的小課,即一對一教學,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多人在一起上課,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在對比中成長。第二,教師要嘗試將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引入課堂。以往教師在介紹人聲樂器時,主要采用平面掛圖介紹,這樣的方式很難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動感的發聲狀態。如果條件允許,教師不妨帶領學生走進醫院,通過現代化的醫療設備學習發生機理,使得學生從源頭思考和理解發聲過程,掌握和揣摩發聲技巧。第三,要多為學生創設表演觀摩的機會。傳統教學一般一學期只有在期末考試時給學生提供觀摩的機會。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地多給學生創設觀摩的機會,從教師到音樂廣場,都可以成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場所,調動廣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在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即很多學生掌握了嫻熟的聲樂技巧,但對聲音形象的處理能力欠佳,很難將聽眾帶入歌曲的意境,不能與聽眾建立起靈魂的共鳴。比如在演繹《呼倫貝爾大草原》這首歌曲時,很多學生都不能為聽眾展現出遼闊的空間意象。家鄉的草原應該是遼闊無邊的,有著湛藍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散落的蒙古包、好客的牧羊人……。創作者愛這片草原愛得深沉,曲調纏綿繾綣。很多學生由于沒有深刻的生活體驗,將歌曲演繹得很淺白,缺少柔韌性。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聲音的柔韌和彈性,教師就要創設具體的貼近他們生活的教學情境,比如可以讓學生在歌唱的同時去感受輕柔的皮筋,感受它的拉伸和彈性,讓學生感受這份綿延不斷的思鄉之情。學生對虛渺的聲音有了切實的感受,就容易建立起與聽眾的共鳴,觸發人們對草原生活的向往,樹立起生動的聲音形象。
不少教師都喜歡用設問的方式控制教學進程,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求答案。這種方式可以幫助教師較好地控制教學節奏,教師可以嘗試創設內含問題的教學情境,鼓勵學生開拓思維,主動追求問題的答案。國內外的嗓音醫師都曾指出,歌唱的呼吸是歌唱學習的關鍵,掌握了呼吸藝術的同時,也就開始踏上了文藝的高峰。在傳授呼吸技巧的課堂上,教師在為學生詳細介紹培養呼吸技巧的重要作用之后,就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進行歌唱呼吸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一些大師的訓練經驗心得,并把找尋的資料歸納整理對比,從中找尋適合自己的訓練方法。歸納整理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時也擴展了學生認識問題的廣度和深度。
[1]吳踴.高師音樂教育應運用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J].中國音樂教育,2001(10).
[2]鄭磊.論高職類院校聲樂教學改革[J].北方音樂,2009(12).
[3]侯春波.小組課的教學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2004(5).
[4]王蒙.談聲樂人才培養目標的多樣性[J].民族藝術研究,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