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豐
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契機,同時也使寫作學科面臨新的發展態勢。網絡文學以其勃興之姿,成為寫作主體、受體及研究者不可忽視的對象。將網絡文學引入高等教育,在大學寫作教學中增設網絡文學寫作這一環節,是社會時代的需要和寫作學科發展的大勢所趨。為切實貫徹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優化寫作教學資源,必須設計科學的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
所謂教學模式,是以特定的教學思想或理論為指導,從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教學進程程序。寫作教學的傳統模式是受前蘇聯影響的“傳遞—接受式”,教師居于信息傳播的核心地位。教師給學生講授寫作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寫作技巧,學生學習后進行寫作訓練;習作經由教師閱覽后再給學生講評。信息的傳遞基本上是單向度進行的,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被壓制。傳統寫作教學模式明顯已不能適應和滿足當下社會發展及學生的多元化需求,當然更不會適合網絡文學寫作教學。因此,在對網絡文學寫作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中,亟需構建一個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的新模式。
毋庸置疑,教學模式的建構應以特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指導,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即以現代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參照,并拋棄其中與科學教育觀念不相符合的部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其代表人物馬斯洛和羅杰斯都強調,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促進學生的自由學習應提供給他們必要的手段,學生在于自身有利的環境中學習,身心得到全面自由發展,并能夠進行自我評估,培養學生成為“自我實現者”。該教學理論側重教學實踐中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通過由教師創設的合理性環境,達成最終使學生全面自然發展的素質教育。這一思想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忽視了教師同樣具有的主體地位,但它所提出的對學生的培養目標與網絡文學寫作教學及實踐所要達到的目標及成效基本一致,因此,通過理論揚棄,可以將它的合理部分視為構造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的理論核心。
將多媒體網絡技術與文學寫作教學相結合,是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的前提和條件。交互合作式,指在網絡文學教學與實踐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其它網絡用戶終端之間所建立的基于合作的交互聯系。此教學模式不僅突出了作為教學活動整體的系統性和各構成要素之間的能動性,而且,因其構成的合理性使得可操作性增強。它包括下面一些重要的結構要素:
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側重在寫作教學與實踐環節,普及網絡文學及文化知識、網絡文學寫作技巧,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欣賞能力、文學寫作能力、自我評估能力,激發學生的寫作意識、危機意識與競爭意識,拓展學生的開放性思維為目標。
網絡文學寫作信息庫是網絡文學與文化知識、網絡文學寫作基本理論和技巧、網絡文學與其它相關資料的匯總與集合,是一個龐大的信息系統,這一系統是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學習和研究網絡文學、進行網絡文學寫作的積淀。信息庫的內容,除少部分關于寫作基本理論和技巧的知識由教師根據多年經驗編寫而成,其余部分均來自于教師和學生交互合作,從網絡搜集整理而來。網絡文學寫作信息庫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不僅需要教師與每屆學生年復一年的累積,而且要依賴教師敏銳的洞察力與判斷力,能在浩如煙海的網絡文學之中捕捉極富代表性的文本;更要依賴學生的興趣和力量,能見教師之所未見,聞教師之所未聞,而且,這一信息系統無疑是最具開放性的。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網絡文學在不斷發展中,呈現一系列新的形式和樣態等,都要求信息庫的更新速度必須與之相適應,使師生同樣面臨巨大的挑戰。一般情況下,網絡文學寫作信息庫應包括:網絡文學閱讀資料、鑒賞與寫作理論、寫作資料、相關信息部分。
閱讀資料是自網絡文學興起至今,在網絡上引起過巨大反響和無數爭議的文學文本以及歸于各文學體裁之下的文本精華,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構造的網絡文學發展史,也是使學生形成對網絡文學網絡文學和文化景深形象認知的不可或缺的前沿陣地;鑒賞與寫作理論部分旨在對具體網絡文學文本的鑒賞中貫徹文學寫作技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鑒賞與寫作技能,以課件的形式集中展示;寫作資料包含中外重要文學家、理論批評家談及網絡文學寫作、網絡文學及熱點評說類的文章、演講、研究性論文等;相關信息部分涉及與網絡文學寫作緊密聯系的歷史、社會、文化、政治、哲學、以及計算機技術等相關知識的匯聚。網絡文學寫作信息庫可鏈接在校園網絡平臺上,也可以刻成光盤或以U盤存儲等多種形式交由學生,是學生學習網絡文學、進行網絡寫作的重要輔助性資源。
這一平臺是針對網絡文學寫作教學與實踐的軟件系統。由于學生在進入網絡文學寫作學習之前,已有多年的寫作基礎,因此,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平臺應側重交流與實踐,可設置課程介紹及安排、授課信息、教學與反饋、寫作交流與管理、文學網站、寫作評測等主要功能模塊。
課程介紹與安排,由教師根據該課程的具體開課情況予以發布,使學生能夠了解課程基本設置及整體狀況。授課信息下設一系列流程:如信息發布,即教師依據學生的水平有選擇性地公布將要進行講授的內容主題;學生公選,由學生按照自己學習的側重和學習程度進行回復,學生自己發現亟待學習和解決的問題無疑是主動的開始;必讀教學資料,根據學生選擇的結果,票數最高的將成為下節課教師授課的重點,教師與學生共同查找、準備相關教學資料,并在網上貼出以供學生預習、教師備課,此流程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等諸因素。教學與反饋模塊之下可設教學課件、教學交流、相關資料、教學反饋等欄目。此前學生已然參與到教學資料的查閱中來,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就能夠和教師共同解讀具體的文學文本或爭論某種網絡文學現象,還可即時地把對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反饋給任課教師,這種交互式交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體”。寫作交流與管理是教學平臺的重中之重,創設各體范文、主題寫作、自助貼吧、作品墻等欄目。各體范文由學生從網絡中擷取,學生在搜索中,既發揮主動性,又以判斷力發現作品之長;主題寫作可由教師或學生發起,一般根據學生學習程度而有所不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寫作的過程。這突破了過去教師講、學生寫、教師評的循環,教師參與到寫作中來,他的示范性、指導性才真正地同學生的寫作實踐動態性地融合在一起,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而言更具說服力和導向性,是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的核心意義之所在;學生自由創作的文學文本收于自助貼吧中,通過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的交互式評議,激勵學生的寫作意識和競爭意識,同時,對那些未完成的作品的意見和建議,也使學生的寫作實踐得以深化,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作品墻,顧名思義,就是對歷屆學生所寫出的優秀作品的匯展,學生閱讀自己同伴的作品,更親切,更富于感染力,能夠使他們深層次地反觀自身的寫作實踐。文學網站是一系列知名文學網站的鏈接,學生進入文學網站進行寫作,與所有愛好文學的網絡終端用戶相交流,收獲來自更廣泛受體的反饋信息。它們是網絡受體的切實感受,可能比學生之間評議更為真實,這種交互更能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針對網絡文學寫作這門課程而言,要求有一個檢測學習的評測模塊,作為教學的終端環節,教師對學生作品進行評測。
網絡文學寫作信息庫與網絡文學寫作教學平臺是網絡文學寫作教學與實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條件,二者缺一不可,是學生自主自學和課堂教學與寫作實踐的支撐。
一方面,此模式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合作——他們共同尋找資料、共同寫作、面對基本相同的問題、相互評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與思維拓展。但是,學生查閱資料和反饋信息均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可能造成造學中的延遲和拖沓,教師應掌控時間上的主動性;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差距較大,寫作實踐的時間會拖得更長,此模式不適于應用于類似基礎寫作教學時,人數眾多的大班授課。
網絡文學信息庫是師生共建的,由教師置入的鑒賞與寫作理論主要是學生自學的輔助性工具,在建設中要注意通俗易懂與深入淺出相結合。
在網絡文學寫作教學及實踐中,重視師生的交互合作,使教學實踐過程成為師生的“對話場”。我們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并非抹殺教師的主體性地位,而是要徹底更新教育觀念。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二者不可偏廢,這是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的本質特征。
對教師的業務水平要求較高,教師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文學寫作的教學中,真正把學生作為同自己平等的主體來對待;并且,建議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課,不建議授課班級學生人數超過30人。
交互合作式網絡文學寫作教學模式,將教師和學生視作平等主體,以教師的指導性和示范性為導向,在動態的運動中對師生關系進行整合和重組,交互合作,是這一動態運動的標志性過程。此教學模式是對傳統寫作教學模式的更新與拓展,為文學寫作教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機。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費玉曼等.高校網絡寫作教學模式的建構與教學反思[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9(3).
[3]朱海兵等.寫作教學模式的系統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