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祎
(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2)
今年我國共有高校畢業生699萬人,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數學生基本工作能力遠未達到崗位要求。企業需要的是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而高校提供的畢業生大多是連崗位基本要求都不能滿足的畢業生。高校傳統的考核評價方法多注重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導致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及記憶上,忽視實踐能力、綜合素質的提高,成為“高分低能”的劣質“產品”,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改進課程考核方式,引導學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基礎上,熟練掌握各項業務技能,提高綜合素質,縮短與就業崗位要求的差距,成了高校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銀行會計學》課程是一門運用會計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結合銀行業務特點和經營管理要求所形成的專業會計課程,實踐性、操作性較強。作為一門專業會計,銀行會計最大的特點在于會計核算和業務處理的統一性,即銀行業務的實現是通過會計核算完成的。因此,銀行會計人員對業務處理的準確性和熟練性要求要遠高于其他行業會計。如何幫助學生培養對銀行業務的形象認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實操技能,為就業零距離打下良好基礎,成了《銀行會計學》課程教學的重中之重。
通過本課程教學旨在使學生在了解金融企業會計工作的內容以及核算、監督、檢查、分析等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掌握金融企業會計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各項業務處理方法,具備從事金融企業會計工作的具體核算、組織管理以及運用會計手段從事金融經營和金融監督工作的能力。除要求掌握銀行會計工作所需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之外,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實務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均應得到提高。依據銀行會計業務處理和會計核算相統一的特點,本課程的考核目標重點在于促使學生掌握銀行會計的基本技能和銀行各項業務的處理方法。銀行會計基本技能包括填制憑證、設置、登記賬簿、賬務核對、錯賬更正、編制財務報表等五項會計基本技能;銀行各項業務處理方法分別為存款業務處理方法、貸款業務處理方法、支付結算業務處理方法、聯行往來業務處理方法、金融機構往來業務處理方法和外匯業務處理方法。
考核是為學習服務的,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傳統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秉承以筆試為主,以分數為導向的成績衡量觀點,考核評價結果不僅反映不出學生的綜合素質,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為更好地發揮考核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必須把“教、學、評”有效結合起來進行一體化設計,構建新型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在教學的過程中,綜合運用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法、流程圖演示法、討論性教學和案例教學法,并穿插實訓練習。根據每章節的學習內容,以銀行真實的業務創設教學情境,安排銀行業務模擬操作練習,以項目活動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考核。項目活動一般按四個階段進行:業務引入——操作流程——處理步驟——活動練習,以銀行常用業務設置任務,如單位存款、儲蓄存款的開戶、存款、取款、銷戶業務,貸款的開戶、還款、逾期轉賬業務,結算業務等;在操作流程和處理步驟環節,以教師講授為主,通過繪制流程圖闡述各類業務辦理流程,結合展示各類憑證和單據實物,現場示范憑證的填制和傳遞,讓學生觀摩學習;在活動練習環節,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模擬練習。將學生分為每八人一大組,每兩人一小組,由學生分飾角色,按照各自承擔的任務和職責,模擬仿真操作,不僅要求正確填制有關憑證,對憑證的傳遞流程也要求熟練掌握;在一項工作任務完成后,還可進行角色互換,讓學生能充分體會到每個工作崗位的不同工作內容,加深印象。練習結束后,以大組為單位,各組輪流上臺展示,要求學生自行設計銀行工作情境,完成業務操作。教師和學生對各組的表現情況進行評價,其中教師評分占70%,學生互評占30%。最后由教師總結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優、缺點,對普遍性的問題進一步講解。
學生在校園環境中,缺乏的是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的機會,所學的知識是割裂開的,較難理解各項業務技能的關聯性。隨著銀行業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銀行間的個性化差異加劇,教師在課堂上對銀行工作情況的描述,往往與現實情景有所差別,不利于學生真實地了解銀行業務辦理過程。出于安全性考慮,目前銀行基本不接收學生大批量實習,而絕大多數學生都未曾到銀行辦理過業務,對銀行柜臺會計業務的辦理比較陌生。為提高學生對銀行會計工作的感性認識,要求學生到銀行以辦業務的方式見習銀行業務的辦理流程,將見習情況納入考核范疇。具體設計如下:
首先,由教師布置見習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去銀行辦理活期儲蓄開戶、存款、取款、銷戶及相關業務,在業務辦理中需認真觀察銀行柜員的操作,結合課上所學儲蓄業務流程對照學習。
其次,將學生分組,明確職責。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盡量使每個小組都包括班級上、中、下三個能力層次的學生。各小組成員應明確各自承擔任務,并選好組長作為本次活動小組負責人。
活動結束后,每個同學均需撰寫見習報告并提供業務辦理單據及相片,見習報告需詳細闡述本次見習的內容、完成情況及心得體會。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見習報告及業務辦理資料進行考核,重點考察學生的見習態度、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學期末16~17周,將學生分為兩大類型進行期末考核,一類要求能正確演示銀行業務操作過程,一類要求仔細觀察演示組同學的操作過程,對其業務完成情況進行點評。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考核類型。考試內容為銀行的各項常用業務,由學生以抽題的方式確定考題。聘請兩位銀行工作人員作為專家評委與教師共同評分,取三人評分的平均分作為學生期末考核成績。考核流程如下:
第一步,學生每二人一組,自行組合,選好考核類型,明確各自承擔的任務。
第二步,負責操作演示的學生小組抽取考題,按照各自飾演角色的要求,上臺演示業務的操作流程,教師及專家根據學生綜合表現給分,主要考查學生模擬操作業務流程的準確性、熟練程度及憑證填制的正確性。
第三步,負責點評的學生小組成員分別對應操作演示的二人,根據其模擬操作情況、憑證填制的準確度進行點評。教師及專家根據其判斷的正誤、發現錯漏點的多少、表述的清晰度給予評分。
第四步,教師對整體考核情況做出歸納總結。
綜合學生在各項考核中的表現,對其到銀行從事會計工作所需的基本工作能力做出評價。課程成績=課堂表現(包括考勤、課堂討論、回答問題)*10%+課后作業*10%+課堂實操考核*25%+見習報告*15%+期末綜合實操考核*40%,其中過程性考核成績占比為60%,終結性考核成績占比為40%;在考核內容上,實操類考核占比為80%,識記類考核占比為20%。
課程考核與教、學是緊密相連的,《銀行會計學》課程對學生實操能力的教學要求較高,因此,符合教學要求的創新型課程考核方式不僅可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競爭意識,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1]陳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翟晶.英國高校課程考試模式對我國高校考試改革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9,(2):108-109.
[3]李子明.應用型大學人才培養體系探討的構建[J].科技向導,2013,(11):46-47.
[4]梁紅英.商業銀行會計課程教學難點及改進建議[J].財會月刊,201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