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陜西財經職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2002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天,中國人民銀行即宣布取消外資銀行辦理外匯業務的地域和客戶限制,并允許外資銀行對中資企業和中國居民開辦外匯業務同時在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方面,將于5年內逐步取消地域和市價限制。并承諾于2006年年底全面開放我國的金融市場,對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的基本含義是指:與內國有特定關系的外國人享有和承擔與內國國民平等的民事權利與義務的法律制度。即東道國通過國內立法或簽訂國際條約承諾給予外國人所享有的民商事權利,不得低于本國國民所享有的同等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8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允許外國的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投資,同中國的企業或者其他經濟組織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企業和其他外國經濟組織以及中外合資經營的企業,都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它們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保護?!本褪菍ν赓Y企業國民待遇的總括性規定。
當前我國銀行業國民待遇的立法主要體現在2006年12月11日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中。另外,2007年3月16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2003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行政法規也有諸多體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8條的規定,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或者等值的自由兌換貨幣。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13條的規定,設立全國性的商業銀行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億元人民幣,相比是完全相同等。此外,在公司組織形式、銀行監管等方面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實行了與中資銀行完全同等的對待。
根據《條例》第29條的規定,對于包括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在內的完成本地注冊外資銀行,轉制變成內地法人銀行后,其業務范圍幾乎與中資銀行完全一致,可以全面開展人民幣業務,不受地域和客戶的限制。
根據《條例》第31條的規定,對于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分行實行一定的限制,相比于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的業務范圍少了“銀行卡業務”“資信調查和咨詢服務”這兩大塊。在其業務范圍中在最關鍵的人民幣零售業務方面,雖然本地法人銀行和外資銀行分行都享受吸收公眾存款的職能,但法人銀行方面沒有任何限制,而外資銀行分行則規定只可吸收100萬元以上人民幣存款。這是實行法人導向的政策,符合審慎性原則和國際通行做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實行統一的25%的稅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92條的規定,外資商業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外國商業銀行分行適用本法的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由此可見,外商獨資銀行、中外合資銀行已經基本上與中資銀行實行了同等的待遇。
1.稅制方面存在差異。(1)在流轉稅制方面的差異。在適用稅種上,中資銀行需要繳納的流轉稅稅種多于外資銀行,中資銀行除繳納營業稅以外,還要繳納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外資銀行則免征上述稅費。(2)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存在差異。中資銀行稅前準許扣除項目遠遠嚴于外資銀行。外資銀行稅前扣除項目的規定基本與國際稅收慣例接軌,其招待費、捐贈支出、廣告費、傭金等幾乎沒有任何限制,一般允許據實扣除。而中資銀行許多稅前扣除項目只能按照稅法規定的標準扣除,超標部分要調增應納稅所得額。
這方面最典型的差異體現在工資薪金扣除項目上,外資銀行工資薪金支出根據財務會計賬簿記載可以據實扣除,而現行中資銀行適用的計稅工資扣除標準。因為銀行業屬于知識密集型行業,平均工資水平比較高,工資扣除的限制對銀行稅負影響很大。
2.固定資產折舊方面存在差異。在固定資產折舊方面,稅法規定中資銀行固定資產殘值一般不高于固定資產原值的5%,而外資銀行固定資產殘值上限為原價的10%,而且在可以遞延稅款的加速折舊法的適用條件上,現行稅法對中資銀行的限定也比外資銀行更為嚴格。
3.呆賬準備金的計提存在差異。我國稅法的有關規定一是與銀行監管當局的規定相距甚遠,二是中外資銀行之間的計提比例也有差異。我國稅法規定,中資銀行按照提取呆賬損失準備資產期末余額的1%計提的呆賬準備可以在所得稅前扣除,而外資銀行可以逐年按照年末放款余額計提不超過3%的壞賬準備,從該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1.外資銀行國民待遇要求我們統一立法,并取消對外資實行全面優惠原則的稅法,而且要對內外資銀行所得稅稅率進行統一調整。在調整過程中應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這已經在于2007年3月16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中實現了。
2.完善現行銀行財產稅制。(1)對外資銀行開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因為目前外資銀行與內資銀行一樣,都從我國城市建設中受益,理應按“國民待遇”原則開征城建稅;(2)取消外資銀行機構不適用教育費附加的規定,對外資銀行一并開征教育費附加;(3)取消城市房地產稅和車船牌照使用稅,將現內資企業房地產稅和車船使用稅的征收范圍擴大到所有銀行金融機構;(4)依據財政承受力,逐步降低中外資銀行營業稅稅率,將現有按照全部利息收入征稅改為按利差收入征稅。
3.完善呆賬準備金稅前扣除制度。要想保證銀行持續穩健經營,那就需要呆賬準備金的計提比例能對銀行資產的風險狀況進行真實反映。我國現行呆賬準備金的稅務,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依據稅收中性原則,對中外資銀行貸款損失給予所得稅減免和營業稅減免。所以在扣除銀行營業稅營業額的各種貸款損失準備金有一般、專項、特種三種準備金;二是為了鼓勵銀行能及時、足額計提專項準備金,并能依此來核銷呆賬,我國是允許中外資銀行根據貸款五級分類標準計提專項準備金的免繳所得稅;三是引進先進經驗改革貸款損失認定方法,在實際操作中要增強銀行監管部門和稅務部門的相互配合,比如對貸款損失超過專項準備的部分,先讓銀監部門去核實貸款損失是否真實,再讓稅務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稅收減免。這樣既可有效地控制銀行呆賬核銷行為,又能及時核銷銀行貸款損失,從而既實現稅收中性和減少掛賬,又降低了銀行的運營風險。
現階段對我國的外資立法急需加以改善,從而對他們實行國民待遇,同時也要對我國長期以來所執行的投資政策客觀地看待,要明白這充分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更要認識到這種對外政策的改變和完善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發現問題并不是全盤否定過去的種種做法,也不是代表問題就能得到解決。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和完善,這就要求在考慮是否給予外資投資者的待遇標準時侯,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如:現有經濟發展水平、經濟戰略結構、國家安全和民族經濟利益等因素,在實際實行的過程中遵遁循序漸進的原則。
為了實現我國外資政策在實際調整中更符合市場經濟規則和世界多邊投資規則,那么就要求我國投資優惠政策的調整要進一步與國際直接投資政策逐漸靠攏、融合;進一步改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進一步改善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地區結構;繼續加強投資環境的改善。
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避免對外國投資者實施差別對待,盡量向他們提供普遍的、無差別的“國民待遇”,政府的工傷政策應促進外資企業降低社會交易成本。
[1]劉俊君.《外資銀行在華國民待遇:行走在承諾與現實之間》.中國外匯管理.2003.
[2]陳洋,李博.《芻議我國外資立法的完善——以國民待遇視角》.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3]章軍.《入世后我國對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問題研究》,金融論壇.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