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中國人民銀行隴南市中心支行,甘肅 隴南 746000)
從各項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貿易融資業務逐步加快壯大,據了解,截至2012年9月末,全國銀行業境內本外幣貿易融資余額達2.96萬億元,同比增長34.2%,比同期本外幣各項貸款平均增速高出17.8個百分點。2013年截至1季度末,中國進出口銀行和工、農、中、建及交行五大商業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余額達30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879億美元,增長33.9%。而據人民銀行的相關數據顯示,2006年中資商業銀行貿易融資余額僅為220億美元。由此可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發展速度之快,產品量增長之迅速,可以形容為“大跨步式”發展。
發展至今日,銀行貿易融資產品的變化逐漸呈現出以下幾種特點:
隨著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之間貿易的迅速增長,傳統貿易融資產品無法滿足對一些高風險地區的出口、金額巨大的基礎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等的融資需求,促使銀行開始使用比較復雜的進出口保理、福費廷、買(賣)方信貸等產品,以保障逐漸興起企業結構性貿易融資的需求。
貿易融資產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交通、信息、經濟等比較發達的省區,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和基礎建設的高速發展,進出口業務已成為發展經濟的主力軍之一,為了支持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不少基層商業銀行也逐漸開始開辦貿易融資業務,雖然部分行目前僅具有辦理信用證的權限,但已表明貿易融資業務已有逐漸向基層伸展的傾向。
由于企業對貿易結算和融資服務的要求已經從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現金流量控制的需求,發展到對資金利用率及財務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這種需求的變化意味著對現金流、貿易流、物流及信息流的趨同管理要求。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商業銀行針對企業需求推出了新的貿易融資產品,例如:出口全益達、進口匯利達、保付達等。
除個別銀行外,現階段多數中資銀行的貿易融資授信主要通過考察企業的財務基本狀況和擔保條件,而外貿的行業特性和貿易融資特點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對于融資需求較大而資信等級較低的中小企業,由于無法提供相應的質押及擔保,因此很難通過銀行的一般授信審批流程獲得融資,從而把相當一部分潛質較佳、貿易關系可靠、物流和現金流穩定、具有較好成長性的優質客戶拒之門外。
銀行對進出口貿易融資業務的宣傳覆蓋率較低,宣傳、推介僅針對部分大項目、大企業,而相當部分企業對運用進出口貿易融資手段拓寬資金來源不甚了解;另外,企業管理層的貿易融資意識不強,部分企業管理層未轉變經營理念,對通過貿易融資增強本身外匯資產的流動性缺乏研究運用;其次,財務人員業務能力有限,避重就輕,避繁就簡,不愿增加工作量,對辦理進出口貿易融資意愿較低。
目前,多數銀行基本上仍然是以傳統的融資方式為主,品種少且功能單一,業務主要集中于進口開證、打包貸款、進出口押匯及商票融資等基本形式,對比較復雜的進出口保理、福費廷、買(賣)方信貸等業務,因其涉及環節較多,風險難以控制則數量有限。
由于國內貿易融資業務起步較晚,有限的人才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資銀行的管理層和外資銀行。大多數中資銀行都缺乏研發新產品的高素質人才,具體操作人員的能力則遠遠不能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
商業銀行應積極改革貿易融資授信管理體制,完善傳統的融資授信方式,更多關注交易的真實性、穩定性和自償性,以及交易對手和合作伙伴的資信狀況,而不僅局限于注重財務指標和擔保條件;要充分體現貿易融資授信的專業化、精細化特性,通過制定貿易融資專項授信管理辦法和操作流程,將貿易融資納入企業授信體系之中;制定符合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客戶評價標準,滿足多類別企業的貿易融資需求。
一方面利用銀行業務柜面開展宣傳,提高企業知悉率。通過企業客戶業務辦理中進行貿易融資業務知識的宣傳、講解,讓企業客戶熟悉掌握多形式的貿易融資產品;另一方面通過舉辦銀企座談會,詳細介紹講解貿易融資品種及各種貿易融資方式的操作方法,指導企業有針對性的選擇貿易融資產品,靈活運用外匯資金。
根據市場需求,各銀行結合客戶對外貿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將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與貿易鏈有機結合,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融資產品。銀行也可通過與物流公司的合作,設計物流融資產品,由專業的物流公司負責進出口商品的報關、報檢、運輸和監管,以實現銀行對物權的有效控制。
銀行在提高業務人員整體素質上,除了在內部加強相關的培訓和學習之外,也要學會利用外來技術和人才。如果有條件,可以把相關的員工派到國外商業銀行進行學習,也是不錯的。
在內部管理上,一方面要抓好員工的崗位培訓,尤其是服務質量和道德修養,應得到極大的重視;另一方面,要不斷提高員工辨別偽鈔的能力,強化員工的風險意識。這樣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國際貿易融資風險,有利于這項業務的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