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紅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教育科,湖北黃岡438002)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承擔職務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對一向職業或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最終退休。
職業生涯就是指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與工作相關的一系列活動、行為、態度、價值觀、愿望等的有機整體。那么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呢?嚴裕民向大學生建議首先要考慮好如下問題:
第一,冷門還是熱門。現在有冷門職業和熱門職業,熱門職業一般薪酬高,但決不能以此定職業。必須分析自己的能力所長,對已經表露出來的職業興趣和職業特長要特別珍惜,盡量尋找符合自己特長的職業。即使一時無法就職自己喜歡的職業,也沒有關系,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步調整。第二,穩定還是不穩定。中國有句老古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以前很紅火熱門的職業,現在可能一點都不吃香。但是職業穩定的概念卻是相對的,計劃經濟時,所有職業都是穩定的,而現在即使是公務員,也有淘汰機制。“所謂的不穩定,不是職業的不穩定,而是企業、單位的不穩定。作為社會分工的各種職業,在社會上永遠都是需要的。”第三,大公司還是小企業。大公司優點很多,比如有良好的福利、晉升、培訓體系,大公司的經歷為以后求職帶來便利。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因為大企業人才濟濟和分工過細、過明確,長處就不易被發現,其他能力可能很難得到鍛煉。相對于大公司,在小公司工作,可能身兼數職,更能展示你的才能,職業發展空間可能會更廣闊。第四,大都市還是小城鎮。人才結構呈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人才分布呈山地型,有的地方人才多,是高地,有的地方人才少,是平地。東北振興、西部開發和中部崛起,這些地區的發展對中高級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東北的遼寧省,沈陽、大連人才占全省總量50%,西部5 個城市人才總量不足全省20%。中西部地區,更是對制造業人才求賢若渴,每年都會從發達省市,甚至國外引進優秀人才。
也就是要全面了解自己。一個有效的職業生涯設計必須是在充分且正確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進行的。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自己的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應該干什么、在眾多的職業面前我會選擇什么等問題。
確立目標是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關鍵,通常目標有短期目標、中期目標、長期目標和人生目標之分。長遠目標需要個人經過長期艱苦努力、不懈奮斗才有可能實現,確立長遠目標時要立足現實、慎重選擇、全面考慮,使之既有現實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標更具體,對人的影響也更直接,也是長遠目標的組成部分。
職業生涯規劃還要充分認識與了解相關的環境,評估環境因素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影響,分析環境條件的特點、發展變化情況,把握環境因素的優勢與限制。了解本專業、本行業的地位、形勢以及發展趨勢。
職業定位就是要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良好的職業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優性格、最大興趣、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依據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
實行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系統工程。首當其沖的方面就是課程改革。由于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從學生接觸專業開始就必須進入專業認知階段,學工的教學內容伴隨學習全程;而且,教學活動必須與職業技能活動相吻合,教學活動必須營造職業生態環境。因此,根據職業技能活動和職業生態環境的徑向過程設計教學內容,就成為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根據職業生態環境的要求設計課程。職業生態環境涉及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職業意識和職業認知、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職業健康與精神衛生、人際關系與情緒智商、組織文化與企業精神,等等。這些課程內容,現行教學計劃是基本沒有涉及的,即使有涉及到,也基本上是教條空泛的。因此在職業技能課程中構建職業生態課程內容,已成為當務之急。二是要根據職業活動過程的徑向軌跡再造職業技能課程。這就要求摒棄學科體系的課程設計模式,構建職業技能課程模塊,圍繞職業技能活動過程整合、融合相關學科的知識、信息、技能訓練內容,使每一個課程模塊都成為學生形成職業能力的一個教學節點或升級平臺。三是要打造一支適應職業生涯規劃的教師隊伍。基于工學結合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已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教師素質要求。教師必須是某一職業活動、某一技能項目、某一生產任務、某一管理現場的行家里手,既是老師,又是師傅,由此可知,教師必須在雙師型的基礎上對職業活動、職業生態要有更廣泛、更深入的、更前沿的了解和把握。讓學生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知識,具有自我評價分析的能力;具有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就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創業能力。通過專業系統、全面的就業培訓,幫助廣大畢業生解除就業困惑,掌握職場必備知識、技能和就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