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婭,楊新華,楊青松,陽錫洲
(湖南農業大學,湖南 長沙 410128)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發展歷史,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發展過程中也表現出諸多問題。究其根源,在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種植根于我國國情、適應我國實際情況本土化的理論體系。針對這一現狀,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以班級為基本單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念,正逐漸為許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甚至有的研究者主張把“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個專門術語來加以研究。他們提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級為單位,班主任為主導,面向全班學生,旨在促進學生整體心理素質發展”的一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近幾年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模式的重要價值,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尚待完善的地方,本文就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其問題進行分析,并基于此,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經過近20年的發展,其理論研究己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式:以促進學生積極適應和主動發展為主要目標,以生活輔導、學習輔導、情緒輔導、人格輔導和職業輔導為主要內容,以開設專門課程和活動課程為基本途徑的一套理論體系。而有關“班級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領域的研究則是近幾年才出現的。總的說來,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問題:一是探討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的問題,重點討論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論問題,如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淵源、主要內容及其意義等(如胡文龍,2000;崔景貴,2001);另一是探討“如何開展”的問題,如心理健康教育對班主任自身素質及其工作的要求(如金東賢,2002;沃建中,1999;吳回生,2000),以及班級管理、班級活動、班級文化建設和班級教育合力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應等(如李瑩,2000;倪清,2000)。但是,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發展一種最高層次,其教育形式既有學校教育的共性也有自身獨特性,而目前針對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還非常少見。
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一種具體形式,既存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問題,也存在自身獨特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目前,多數研究者忽略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獨特性,模糊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一些研究者要么直接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嫁接”到班級管理之上,或者將班級管理 “移植”到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之中,并沒有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對兩者之間予以整合。(2)相對理論研究,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研究較少,且多數局限于“如何在班級管理中如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在班級管理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等領域,缺乏系統、具體的實踐模式研究。(3)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許多學校通過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以豐富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這種做法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由于傳統學科教學思維定勢影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課程化的泥潭,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變成了知識的理解、記憶和考試,完全忽視了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性、實踐性、實效性。(4)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班主任的主導作用,雖然有關研究開始涉及到班主任在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響,但也僅僅限于班主任工作中一個方面(楊同銀,2001),而對班主任其他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應挖掘得不夠,更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班主任工作始終來研究。(5)多數高校已經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但從總體上看,從業人員專業性不強,很多都是非專業人員。這勢必會成為影響這些從業人員指導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一個極為不利的因素。(6)目前,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已經普遍被高校心理工作者接受,但沒有形成一套運行有序的心理委員的工作機制,缺乏必要的專業指導,專業素質不高等,導致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針對性不強。(7)高校與中小學的班級組織形式和教學方式不同,班級管理和建設主要靠學生自身,因此充分利用學生的自我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目前缺乏針對高校班級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完整體系構建和實踐研究。總之,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還顯得過于簡單和瑣碎,特別是其滯后的理論研究與正在蓬勃開展的實踐探索已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勢必會制約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的開展。
1.組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注重提升隊伍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
加強班級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項戰略性的基礎工程,也是實施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關鍵。基于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性質,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組建隊伍,包括老師(心理咨詢老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學生骨干(班級心理委員)和朋輩小組。而且,這三支隊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有效開展。如何在當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師資短缺、素質良莠不齊的情況下提高隊伍的整體水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長期培養。從長遠的角度看,要真正解決我國高校面臨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短缺的問題,應從系統培養專業人員入手。為此,在具備條件的學校可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專業,進行本科和研究生的培養。二是短期培訓。以輔導員、班主任和班級心理委員為主要對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使其系統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一個尤為要注意的地方,培訓不能以取得結業證為目的,應在理論和技術講授的基礎上增加實踐的內容,讓學員真正領會知識和技能。三是全員參與。進行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單靠少數專業工作者參與,而應投入全校的力量,通過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改善學生的整體行為,形成班級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責的局面。
2.加強對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發揮好班主任聯接各種教育資源的紐帶作用
班主任作為聯結班級、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紐帶和橋梁,在對學生實施整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較為便利的條件和獨特的優勢。所以,應充分挖掘班主任的資源,發揮班主任的獨特優勢,積極為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首先,創設良好的班主任工作環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提供相應支持,保證班主任心理輔導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制定班主任目標崗位責任制,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內容納入其中。其次,加強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對班主任開展廣泛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可以嘗試走初級、中級和高級系列培訓的道路,做好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識的繼續教育工作。再次,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應注意聯接好各種教育資源:在班級層面,班主任可以和任課教師經常交流信息,讓教師形成對各位學生較為一致的和全面的看法,有利于教師對學生施加一致的影響;在學校層面,班主任應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協調和配合,并且致力于優良校風的建設;在家庭層面,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開家長會等一系列形式,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幫助家長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教育方式或行為習慣,進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在社會層面,班主任應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種社會性教育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此外,在新生入學之際,班主任可以通過學生的檔案了解學生的年齡,家庭地址,老師的評價,家長的受教育程度、工作、任職、年齡等基本情況,并基于此,制定班級健康心理環境建設的方案。
3.注重對學生骨干的管理和培訓,提高學生骨干的班級心理教育工作能力
學生骨干是完成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成功開展班級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須加強學生骨干的管理和培訓,充分發揮其整個班級心理教育具體實踐中骨干作用。具體來說,應注重幾個方面:(1)加強班級心理委員和寢室心理聯絡員管理,對他們的培訓、上崗和考核形成規范化和制度化。(2)加強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聯絡員團隊文化的建設,培養一支具有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的團隊,培養方式可以是心理沙龍、團體輔導、社會公益性活動等。(3)做好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聯絡員的學生心理狀況周匯報工作發放班級心理委員、寢室心理聯絡員工作日志,分別從學習、生活、交往、情感、危機事件等多個維度對本班學生的一周心理狀態進行報告,如發現問題學生,應及時推薦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心理咨詢。(4)開展多樣化業務培訓,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1)心理健康教育基礎知識,以及有關的《班級心理委員工作手冊》、《寢室心理聯絡員工作手冊》;2)朋輩心理輔導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3)團體心理輔導活動的主要方式、方法;4)危機干預基本常識、基本技巧等;5)策劃、編輯和出版班級心理小報。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班級、學校、家庭、社會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合作。學生的心理成長環境不外乎上述四個方面,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這四個方面,滲透到學生心理成長的所有環境之中,走出班級和校園,延伸到家庭和社會,教育工作者將來自班級、學校和家庭、社會的影響加以組織、協調和優化,使這些影響能夠相互配合、協調一致,成為一致而連貫的教育合力,而不至于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在家庭或社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下被消蝕,從而使其陷入“此長彼消”的惡性循環之中。另外,對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應充分從系統角度來考慮,不能“見癥不見人”,或企圖僅僅通過改變學生單個層面就解決問題。由此可見,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要能夠取得真正的實效,就應該采取系統性的教育模式,對學生的成長環境施加全方位的影響。
1.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導向,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
傳統的主題班會一般是對班級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知識的灌輸,缺乏情感體驗的關照,很難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其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如果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能使主題班會的內容更加充實鮮活、形式更加生動有趣,而且也能加深學生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促進他們個性更加完善。在主題班會上,指導老師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游戲、心理劇、主題辯論、腦力激蕩等。
2.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輔導
班級心理輔導是以班級為單位,以團體輔導及其相關的理論與技術為指導,以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問題為目標的團體心理輔導。班級心理輔導在形式上又可以分為兩種:(1)專門課程的心理輔導,是指納入學校正式的課程計劃,為完成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而對學生進行專門心理知識的傳授、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問題輔導的課程。專門課程輔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行為訓練或價值澄清法等方式來進行。(2)課余活動的心理輔導。在學生的課余生活中,班集體可以組織多樣心理輔導活動,一方面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活動中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使學生的素質在具體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高。通過開展和組織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的活動來進行心理輔導,如運用游戲方式。
3.以學生為主體,開展學生自我教育
任何教育只有轉變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活動,樹立其主體意識并體現于主體參與活動中,其教育目的才真正得以實現。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應發揮學生主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自助、互助作用,開展學生自我教育。開展學生自我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1)組織學生就學習動機、網絡依賴、人際關系等典型心理問題開展調研,讓學生在使用問卷、量表過程中,對自己或周圍同學的問題有理性、深入的認識,從中得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2)建立學生層面的心理互助機制,組建學生心理社團,設置學校、學院和班級三個層面的心理健康組織,并以此為框架擴大學生心理咨詢員隊伍,開展同伴輔導,即“同學幫助同學”的服務。學生心理健康組織,由自愿為同學服務且心理素質較好的學生組成,利用這些心理咨詢員和同學們接觸頻率較高的特點,在與同學朝夕相處的學習生活中,給予那些心理需要關懷的學生以經常性的幫助,并能將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匯報,來達到早發現、早報告、早研判、早預防和早控制的目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普及到班級每個學生身邊。
(注:本研究得到2011年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1B07;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1C0677;校級教改課題,課題編號:B2010163;校園文化精品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1WH07;校級研究生教改課題:研究生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與實踐;東方科技學院教改課題資助,課題編號:DB2011166)
[1]石文山,陳家鱗.論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57-60.
[2]李炳南,陳家麟.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J].教育科學研究,2003,(2):54-56.
[3]陳家鱗,李炳南.班級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6):22-26.
[4]孫昊,賈林.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構建[J].德育與心理,2003,(7):85-87.
[5]傅強,楊紅,楊綱.高校班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2):160-163.
[6]文婷.高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8,(6):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