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瑛
(河北省承德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承德 067000)
1.1 一般資料:A組(試驗組)產婦的選擇:選擇經醫務人員介紹或通過其它途徑對分娩鎮痛有一定的了解,自愿要求行鎮痛分娩,單胎、足月、經產前檢查無陰道分娩及硬膜外阻滯麻醉禁忌癥,同時無產科及內科重大并發癥的產婦59例為A組;B(對照組)產婦的選擇:隨機選擇無重大產科和內科并發癥的產婦59例為B組,未使用任何鎮痛措施。兩組孕婦年齡、身高、體重、孕周及產次(均為初產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鎮痛方法:分娩鎮痛時間的選擇:最佳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時間選擇為第一產程活躍期宮口開大至2-3cm左右時;麻醉方法:麻醉師經L2-3或L3-4椎間隙行常規硬膜外腔穿刺并向頭側置管4-5cm。常規注射0.7%利多卡因試驗劑量,觀察5min后,無麻醉異常反應,麻醉師再根據產婦臨床反應隨時調整藥物用量,至宮頸口開大至10cm時,可降低藥物濃度及用量,也可暫時停用藥物。應根據產婦的腹直肌及盆底肌肌力情況靈活調整藥物使用,并正確指導產婦配合助產師正確協調產力,其余均常規操作。
1.3 觀察項目:①鎮痛效果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以0(完全無痛)-10分(劇烈疼痛)計。鎮痛效果與B組比較(見表1)。②觀察兩組產程時間、胎兒宮內窘迫、產后出血及麻醉不良反應(見表2)。

表1 兩組鎮痛效果比較 n(%)

表2 兩組產程時間胎兒宮內窘迫產后出血及麻醉不良反應 n(%)
產時鎮痛效果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A組評分顯著低于B組(見表1),兩組比較,A組產程時間明顯短于B組(尤其第一產程),胎兒發生宮內窘迫率及母體產后出血率明顯降低。A組產婦生命體征穩定,均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3.1 分娩鎮痛對于緩解分娩疼痛效果確切:通過試驗組與對照組數據的對比發現,硬膜外麻醉分娩對于緩解分娩疼痛、縮短產程具有確切的效果,分娩疼痛的減輕可使宮縮疼痛減輕甚至消失,減少分娩時產婦的恐懼與產后的疲倦,產婦能夠很好地進食和休息,為寶寶的出生積蓄精力,有利于順利分娩。
3.2 分娩鎮痛能夠有效縮短產程不影響產婦正常分娩:分娩鎮痛及時正確應用,在第一產程能夠有效阻滯子宮下段、宮頸運動神經及盆底、陰道的運動神經,降低了軟產道阻力,有利于胎頭下降及宮頸口擴張。而宮體的運動神經未被阻滯,不影響子宮收縮,保證了正常的子宮收縮力。而在第二產程中,正確掌握麻醉藥物使用劑量能夠保留腹壁、盆底肌肉張力及其收縮力,有效防止麻醉引起的第二產程延長。
3.3 分娩鎮痛對胎盤和胎兒血流的影響:分娩鎮痛可以改善胎盤的血流量增加胎盤的氧氣供應。有文獻報道,應用硬膜外無痛分娩時,胎盤和絨毛間的血量不僅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可顯著增加。疼痛減輕或消失可消除產婦“過度通氣”和“通氣不足”的不良循環,維持正常肺通氣量,降低氧耗,減少酸中毒,對產婦和胎兒是有利的。
3.4 鎮痛分娩的安全性:從麻醉開始到分娩結束,不但有產科醫生和助產士對產程進行觀察,還有麻醉醫生對產婦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加強了分娩期母體和新生兒的保健,提高了安全性。
3.5 可隨時行剖宮產術:如果在分娩過程中母體或胎兒出現異常情況,可根據分娩進展的需要,即刻提供剖宮產的麻醉,行剖宮產術結束分娩,保障母嬰安全。
4.1 一般護理:通過加強宣教,讓孕婦對分娩鎮痛知識有初步了解,對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能做出相應的回答[1];選擇分娩鎮痛的適應癥:①無剖宮產適應癥;②無椎管麻醉禁忌癥;③產婦自愿,鎮痛前需簽定分娩鎮痛協議書;準備好無痛分娩所需的藥品,并與麻醉師進行核對;準備好無痛分娩所需儀器,使之處于備用狀態。包括:氧氣,心電監護儀,胎心監護儀,并準備一些急救藥品和氧氣瓶。這些均為鎮痛及可能出現的母嬰不良反應而準備。
4.2 心理護理:分娩疼痛使產婦出現緊張和恐懼心理,分娩鎮痛可減少疼痛對產婦心理的負面影響,然而不同鎮痛方法的風險及并發癥仍然會給產婦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應對產婦進行產前指導及心理護理,消除產婦緊張、恐懼心理的負面影響,使產婦坦然接受自然分娩。保持分娩室安靜,醫護人員行走時步伐要輕緩,說話輕柔,同時與產婦交談,分散注意力,以消除其恐懼心理。在整個分娩過程中不斷地呵護鼓勵產婦。認真為患者講解由于個人體質不同,分娩鎮痛有時無法達到完全無痛,贏得產婦的充分理解和信任[2]。
[1] 韓梅,楊月,盧秋玲,等.轉變護理模式與實踐優質護理服務[J].河北醫學,2012,18(9):1314.
[2] 胡娟娟,高興蓮,田蒔.人性關懷在手術室優質護理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