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瑩
(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業管理部,重慶 404100)
1.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要求
《資本辦法》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規定已與巴塞爾協議Ⅲ接軌,將商業銀行總資本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它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規定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不低于5%,一級資本充足率由不低于4%提高到6%,資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標準不變。
2.建立儲備資本和逆周期資本緩沖,引入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
在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礎上,《資本辦法》規定商業銀行計提2.5%的儲備資本作為留存資本緩釋,并根據自身情況建立0-2.5%的逆周期緩沖資本,提高吸收損失的能力。《資本辦法》還對國內商業銀行進行了分層次管理,要求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計提1%的附加資本,至此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1.5%、9.5%,其他銀行分別提高到10.5%、8.5%。
3.提高資本質量監管要求
《資本辦法》明確了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等資本工具的合格標準。核心一級資本和其它一級資本必須具備吸收損失的能力,2013 年前商業銀行已發行的不含有減記或轉股條款的資本工具將作為不合格資本工具,要求自2013 年1 月1日起逐年遞減10%,10 年后不再計入監管資本。
4.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管框架
針對國內銀行操作風險事件發生頻率較高和管理較薄弱的情況,《資本辦法》擴大了資本覆蓋風險的范圍,除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外,將操作風險也納入資本監管框架,并取消了現行市場風險資本設置計提門檻的規定。《資本辦法》進一步明確在第二支柱框架下,監管機構可以根據單家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水平和損失情況,提高操作風險的監管資本要求。
《資本辦法》只規定各級資本工具的合格標準,并未明確詳細列出具體資本工具,只要具體的資本工具符合相應的資本標準,經監管機構審核通過,即可納入該級別的監管資本,這為國內銀行創新資本工具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國內銀行補充資本的方式單一、資本工具發展不足,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都可以通過創新合格的資本工具進行補充,資本工具創新有較大空間。
1.資本充足率總體水平提高
截至2012 年末,國內16 家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全部超過8%,平均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2.87%和9.84%,較上年平均增加0.45 和0.35 個百分點。受資本充足率監管壓力影響,各大上市銀行積極推進新資本管理辦法實施的準備工作,2012 年,有 75%的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較2011 年上升,75%的國內上市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較2011 年上升,國內上市銀行資本充足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但整體水平仍低于國外主要商業銀行。
2.資本結構不均衡,資本增長主要源于核心資本的增長
從國內上市銀行的資本結構來看,核心資本占絕大部分,附屬資本相對較少,尚缺乏具有吸收損失性質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2012 年末,國內上市銀行核心資本占資本凈額的比例均超過70%,大型商業銀行除農業銀行外均超過80%。核心資本主要已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為主,其他核心資本極少。
3.大型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高于中小銀行,但內源性融資能力較弱
巴塞爾協議Ⅲ和《資本辦法》更加重視核心一級資本的作用,國內大型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水平雖整體高于中小銀行,是由于在核心資本構成中,大型銀行的普通股股本遠大于中小銀行,但通過提高盈利能力和利潤留存補充核心資本的能力明顯較弱。2012 年,中小銀行平均留存收益與股本的比率為5.48,而大型銀行平均留存收益與股本的比率僅為1.92。
4.大型銀行風險資產增速得到控制,但中小銀行風險資產增速仍較大
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商業銀行強化風險管理,把握信貸總量和投放節奏,風險加權資產增速得到控制。2012 年末,上市銀行風險加權資產總額較上年末增長14.47%,同比少增4.38 個百分點,但中小銀行風險加權資產仍然保持較高的增長勢頭,信貸資產的盲目擴張導致風險加權資產顯著增加,必然會降低資本充足率。
表1 中國上市商業銀行風險加權資產情況(單位:百萬元)
1.強調內源性融資補充核心資本,增資擴股運用較少
核心資本主要包括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上市銀行普遍采用通過凈利潤持續增長,調整分紅比例,增加利潤留存來直接補充核心資本。2012 年,上市銀行實現凈利潤共計10,357 億元,留存利潤達7,945 億元。但通過增資擴股方式補充核心資本運用較少,2011-2012 年,僅有8 家上市銀行在A 股或H 股市場上增資擴股,募集資金約2164 億元,其中配股2 次、定向增發6 次。由于增資擴股對市場的直接影響較大,監管部門對國內上市銀行公開增發或配股要求較嚴格。
表2 2011-2012 年中國上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情況
2.幾乎完全依賴于發行長期次級債券補充附屬資本
截至2012 年末,國內16 家上市銀行全部發行了長期次級債,余額共計為9349 億元,是國內上市銀行補充附屬資本最主要的方式。根據監管規定,計入附屬資本的長期次級債不得超過核心資本的25%,商業銀行通過長期次級債進一步補充資本的空間有限。2012 年末國內上市銀行核心資本為 50505 億元,按照25%的比例計算,長期次級債的余額上限約為12626 億元,未來發行長期次級債的規模將被限制在約 3277 億元以下。
3.較少發行混合資本債券
混合資本債券是針對巴塞爾協議混合(債務、股權)資本工具要求設計的債券形式,募集資金可計入商業銀行附屬資本。發達經濟體銀行廣泛運用混合資本債券,在損失吸收、贖回、觸發機制等方面創新,開發出一系列新的能減記或轉股的混合資本債券,但國內上市銀行運用較少,創新不足。截至2012 年末,國內上市銀行中僅有4 家累計6 次發行混合資本債券,共計發行金額224.5 億元。
4.僅個別大型銀行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
可轉換公司債券期限較短,附有轉股期權,包括負債部分和權益部分,在轉股前用于補充附屬資本,轉股之后補充核心資本,對商業銀行資本有雙重補充作用。可轉換公司債券不會立即對財務指標造成壓力,而是隨轉股進程逐漸攤薄,市場影響也小于直接股權融資。目前,國內上市銀行發行可轉化公司債券較少,僅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分別在2010 年發行了250 億元和400 億元。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尚未發行符合新資本監管規定的新型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存在資本來源單一、過于依賴股權融資等問題,不利于消化和緩解外部沖擊。國內商業銀行可以在符合監管規定下,借鑒國外主要商業銀行成功發行經驗,并根據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和銀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創新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為重點,探索發行優先股、含有減記或轉股條款的一級資本債券、可減記次級債券、可減記混合債券等二級資本工具,優先嘗試法律限制相對較少的二級資本工具,可以先在盈利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強的銀行試點發行,再逐步推廣。
現階段國內商業銀行較好的資本水平主要得益于前期資產剝離和高利差政策,在逐步實行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以信貸規模擴張為主要經營模式的國內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不可持續。新的監管標準對資本數量和質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商業銀行資本消耗型經營模式亟待轉變,應優化調整信貸結構和資產結構,建立資本節約型的經營模式,如加快發展中間業務,不斷拓寬盈利渠道,提高資本回報率。
我國資本市場是個新興的資本市場,資本工具發行市場還不夠成熟,混合一級資本債、二級資本債缺乏發行經驗,優先股目前沒有法律依據,可轉換債券也無法為非上市銀行利用,資本工具創新在具體執行上沒有配套政策,商業銀行在操作上難度較大。建議相關管理部門制定配套措施,出臺優先股相關法律制度,明確資本工具的發行范圍和審批程序等,積極引導和鼓勵資本工具創新。
建立商業銀行資本監管協調機制,實行商業銀行資本規劃審批制,商業銀行應加強資本規劃和管理體系建設,統籌考慮資本屬性、融資效率、財務成本以及市場狀況等多方面因素,每年應至少科學制定三年的資本規劃,做好發行方案設計,完善各項政策流程,并報監管部門審批,使商業銀行資本管理既配合業務策略,又符合監管規定。
[1]蔣超良.推進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J]. 中國金融,2012(15).
[2]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銀監會令[2012]1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