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平,王錦程
(1、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零七醫院檢驗科,山東 煙臺264002;2、第四軍醫大學附屬二院血液科,陜西 西安710038)
噬血細胞綜合征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稱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多癥(HLH),是一組因遺傳性或獲得性免疫缺陷導致的以過度炎癥反應為特征的疾病,其臨床表現為持續發熱,肝脾淋巴結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皮疹出血,肝功能異常,凝血障礙,骨髓出現噬血現象。該病臨床表現多樣,缺乏特異性,容易誤漏診,同時病情兇險,出現多器官受累,病死率高。本文收集2009年至2012年有骨髓噬血現象的病例64例,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09.8-2012.9間經骨髓細胞學檢查提示有噬血現象的病例共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齡2~72歲,中位年齡51歲。
1.2 研究方法 根據國際細胞細胞協會HPS-2004診斷標準[1]將患者分為兩組,即噬血細胞綜合征(HPS)組30例;骨髓有噬血細胞現象,但未達到HPS診斷標準的噬血細胞增多癥 (非HPS)組34例。分析2組患者的臨床特點。
2.1 噬血現象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結果分析 HPS組與非HPS組均以發熱病例所占比例最高,這是因為發熱能較其他表現更易于被患者及臨床醫生發現,繼而采取骨穿及其他相關檢查。HPS組中,以脾大、≥2系血細胞減少、鐵蛋白升高所占比例較高。非HPS組中,鐵蛋白增高所占比例較高。兩組比較,肝大、脾大、≥2系血細胞減少、膽紅素升高、甘油三酯升高、纖維蛋白原下降、ALT升高的比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噬血現象的病因分析 HPS組以淋巴瘤、感染(細菌、EB病毒感染)所占比例較高,其余原因較為分散。非HPS組除了常見于感染(細菌、EB病毒感染)和血液病治療過程中外,其它原因更為分散,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瘤、婦科疾病、ITP、結核、血小板增多癥、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支原體感染、各種癌癥等。見表2。

表1 64例噬血現象的臨床表現及實驗室結果(n,%)

表2 64例噬血現象的病因分析
HPS臨床表現較為復雜,極易誤診,其本身并非獨立的病癥,而是并發于各種基礎疾病,表現為同一的高炎癥反應。HPS可分為兩大類,即原發性HPS和繼發性HPS。前者多見于嬰幼兒,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后者的病因較多,其主要有因包括感染(如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立克次體、寄生蟲等);血液腫瘤,尤其是惡性淋巴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發性和繼發性HPS在許多臨床情況下常常難以區分,例如原發性HPS不僅可發生于嬰幼兒和少年兒童,也可在成人感染后誘發。目前研究認為,嗜血細胞的產生是體內T淋巴細胞功能失調,導致炎癥細胞因子瀑布,包括腫瘤壞死因子、 干擾素、IL-1β、IL-6、IL-12 和 IL-18 等,這些細胞因子的不斷產生,導致全身各組織器官的損傷以及吞噬細胞的活化,最終產生嗜血細胞的現象。外周血細胞兩系或兩系以上減低是HPS的一個典型表現,提示體內有噬血細胞吞噬血細胞現象。噬血細胞吞噬細胞可引起鐵蛋白顯著升高,TG升高。HPS合并干細胞合成障礙,可導致凝血因子減少,FIB合成減少[2]。HPS骨髓像,早期只有少量噬血細胞,且常為灶性分布,需要仔細尋找噬血組織細胞,特別注意在涂片片尾及邊緣尋找,骨髓中找到吞噬完整形態的有核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可作為早期HPS診斷的重要依據之一。有報道顯示CA125增高與HPS進展、低治療反應率和不良預后有關,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HPS臨床表現復雜多樣,易與其他疾病癥狀混淆重合,需對本病提高認識,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提高生存率。許多患者在疾病初期的臨床表現可能并不完全符合HPS-2004診斷標準,但由于其病情兇險,常引起多器官衰竭,病死率高,因此,對于高度懷疑HPS的患者,不應拘泥于HPS的診斷標準,必要時應早期給予相應的治療,以防止病情進展至不可逆轉的階段[3]。
[1]張之南,沈悌.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54.
[2]劉瀟瀟,練穎.噬血細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進展[J].華西醫學,2012,27(2):203-205.
[3]張文曦,孫雪梅.噬血細胞性淋巴組織細胞增生癥診治進展[J].臨床血液學雜志,2012,25(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