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慧 李瀚
【摘 要】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和諧發展、居民便利出行的主要因素。本文結合國內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現狀,總結得出了主要問題的根本原因,并依據我國國情與政策提出了適合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和諧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公共交通;公交優先;和諧可持續;策略
建立便捷、暢通、安全、綠色的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發展的永恒主題。但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經貿活動日益頻繁,機動車保有量迅猛增長,給城市交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交通擁堵頻繁、交通事故增多、環境污染、運輸效率下降等交通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成了各國城市交通發展的選擇。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不僅體現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
一、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顯著發展,支撐了我國各大中城市的客運交通。有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城市公共交通客運(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和軌道交通)總量超過了700億人次,比1995年增長一倍多,年均增長達9%。但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也存在著以下幾個突出問題:
(一)公共交通客運系統結構單一,軌道交通發展不足。
我國大多數城市公共交通系統主要以公共電汽車為主,城市軌道交通僅在部分大中城市開通,且線路里程短。而軌道交通具有公共電汽車交通不可比擬的優勢:可以緩解道路交通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如噪聲、廢氣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改善空氣質量;運量大,地鐵每小時單向運送能力為3~6萬人次,而公共電汽車僅為2000~5000人次;交通系統更快捷、準時、舒適、安全,且更適合于中長距離的交通服務。
(二)公共交通網密度低,路線、站點布置不合理。
常規公交線網內部各條線路在車輛配置、線路走向、站點設置等方面趨于單一化,缺乏層次。在中心商業區,公交線路重疊嚴重,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造成了擁堵現象。而在城市郊區,公交交通不僅數量少,甚至存在交通盲區。另外由于路線、站點布置不合理,導致各種公共交通設施之間銜接不暢、銜接效率低。
(三)服務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低。
我國公共交通車輛由于缺少現代化調度系統和通訊設備,致使其運行效率相當低。國外采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化通訊設備構成的公共交通調度系統,保證車輛準時到達指定地點。而國內公交信息發布過于薄弱,公共交通調度系統尚不夠完善,不能及時反映公交運行狀態和調度情況,造成信息的嚴重不對稱。
(四)此外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還存在道路行駛環境差、公交專用車道建設落后、公交車輛技術落后、公交發展規模與城市建設規劃不協調、運營管理紊亂的問題。
二、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公共交通發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城市有限空間資源限制公共交通發展。
城市是個有限的空間構造,不可能無限地擴張,正因如此,限制了公共交通設施的完善。公交專用車道的設立、公交車輛的配套、公交線路的布置都需要占用城市的空間資源,但不斷增加的私有汽車卻進一步壓縮這一有限的空間資源,造成公共交通與私人交通的惡性競爭,其結果是城市交通狀況的不斷惡化。
(二)低服務水平弱化公共交通優勢。
城市公共交通是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其收益性和成本性的不平衡導致了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的主動性。公共交通系統的服務質量長時間處于低水平運行狀態(車速慢、舒適性差、耗時長),導致公眾乘坐公共交通的熱情下降而選擇別的交通工具。直接后果就是公共交通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公交優先”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實。
(三)公共交通管理制度落后。
我國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手段還相當落后,主要表現為管理手段技術性差、管理結構缺乏優化以及具體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在國外已經普遍使用的高技術手段在我國只是在個別城市得到運用。管理手段的強化與否直接影響到城市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能否實現有效地鏈接。
三、和諧可持續公共交通模式的發展策略
(一)健全城市公交法規體系。
完善的法規體系是“公交優先”發展的基礎保障。在我國,這方面的立法目前還非常薄弱,制定一部統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從法律上保證公共交通建設及配套資金的落實,強制政府加大投資力度,完善政府和銀行信貸投融資方式,就成為當前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的迫切問題。
(二)加大財政對公共交通的投入。
資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滯后與服務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在現有公私合作模式基礎上加強政府監管;二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政府與市場間的合作內容與形式,采用國有民營模式。這樣不僅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資金來源,也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務的主動性。
(三)健全規范的公交補貼制度。
建立規范的補貼補償機制,科學界定補貼補償范圍:對執行政府指令的低票價、特殊優惠,應給予補償;對節能環保、安全監管等正外部性支出適當補貼。還要建立適用于城市公交的財務會計和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成本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的審計評價制度,將服務考核結果與補貼掛鉤。
(四)建立科學的票務制度。
完善公交定價、調價機制,制定群眾能接受、企業不虧損、財政能承擔的價格。建立公交票價與企業運營成本和社會物價水平的聯動調價機制,包括城市經濟狀況、社會物價水平和勞動工資水平。
(五)規范城市公共交通企業運營管理。
規范市場運作,保護企業的正當利益。應加大政府投入,減免稅費,減輕企業負擔,確保行業可持續發展;規范政府補貼,由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遵循市場規律,加快改革,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改善職工福利待遇;加強服務監管,加強服務質量考核,規范市場秩序。
(六)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
合理定位城市公交和班線客運的屬性,按照國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統籌規劃城鄉客運網絡,加強銜接,加快設施建設,改善換乘。要積極鼓勵公交線路向農村延伸,擴大公交線網覆蓋面,同時要加快推進班線客運公交化改造,
參考文獻:
[1] 蔡君時編著.世界公共交通[M].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1
[2]徐亞華,馮立光 公共交通優先發展現狀及戰略規劃[J].交通運輸工程, 2010. 10(6):64-68
[3]王歡明,諸大建等 公共交通運行模式的選擇[J].城市問題, 2010. 10:44-48
[4]馬榮國. 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發展問題研究[D].長安大學,2003
[5]武德.對目前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的幾點思考[J].城市公用事業,2009.23(1):15-16
[6]王玨林.關于我國城市公共交通改革的政策研究[J].長江建設,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