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安陽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新形勢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在新時期下,更好地發展區域企業經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尤其是近些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現象——產業集群,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上所表現出來的國家經濟主導優勢,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及競爭力的提高上所表現出來的優勢,無疑更具有研究意義。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重要作用,在產業集群績效評估上同樣需要人們予以重視。產業集群績效評估,作為對集群企業在一段時期內的經營活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綜合判斷,能夠起到總結集群企業以往發展的經驗,量化集群企業優勢能力,為促進產業集群提供更為有力的判斷標準及制定決策的理論支持的重要作用。為此,本文通過結合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在績效評估方面的一些相關內容加以討論,現具體分析如下。
通常情況下,在績效評估指標的選取時,除了要考慮一些影響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常見因素之外,還要結合不同產業集群本身的發展特征,科學合理地選擇適合產業集群發展的績效評估指標。為此,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原則出發考慮。
一般來說,同處于特定經濟發展區域的公司企業,由于彼此間的共性與互補性,促使這些公司企業,或是專業化培訓、教育、信息研究和技術支持的政府及機構,產生了明顯的集聚性,在對企業的績效評估時,需要加以考慮。
受到產業集群的集聚性影響,促使同個區域內具有共性與互補性的公司或企業機構形成了一個相對集中和順暢的市場網絡系統,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實現海量信息和經驗的共享,以及實現知識和技術的轉移,為企業實現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由此可知,產業集群同樣具備創新性,要求績效評估指標能夠反映其創新特征。
通過產業集群,公司及企業機構能夠獲得必要的技術支持,優化產品從原材料采購到生產完工的整個流程,能夠最大限度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也提升了整個區域經濟產業的競爭能力,尤其是在產業集群的影響下,進一步加大了公司及企業機構之間的競爭力。一個公司及企業機構是否具有競爭力,不僅關系到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是公司及企業機構發展的關鍵性因素。為此,在績效評估指標的選取時,要重視產業集群的競爭性原則。
在產業集群內,一般具有共性或互補性的公司及企業機構會因頻繁的貿易往來、交流互動、以及學習與合作等而促使彼此的業務關聯密切,在共同促進產業集群持續發展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現階段產業集群發展格局來看,產業集群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方面。從當前國家發展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情況來看,制造業是其中最具代表意義的產業。為此,本文通過結合現階段國家產業集群發展的一些情況及資料,主要選取國家制造業為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研究對象,分別在東部地區選取上海、江蘇、浙江和廣東等省份,在中部地區選取河南、湖北等省份,在西部地區選取四川、陜西等省份。
從現有的產業集群識別方法來看,主要包括了區位商法、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產出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多元聚類分析法以及圖論分析法等幾種,其中,區位商法和投入產出分析法屬于最為普遍的產業集群識別法。不過,相對來說,采用區位商法,并無法識別產業集群的數目、組成及內部關系等方面內容。而類似于主成分分析法、多元聚類分析法等識別方法,則能夠很好地判斷出區域是否存在產業集群,并識別出產業集群的具體內容,此次本文主要采用區位商法來識別。通過將給定區域產業占有份額與整個區域中該產業占有份額進行對比,當系數>1時,則說明該產業在給定區域內專業化程度較高,反之亦然。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X為產值,i為某區域,k為某區域所屬國家,j為某產業。通過該公式,可以明確識別出各區域產業集群的情況,由此選取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及河南等產業集群較為具有優勢的省份。
當前在國內外的產業集群績效評估的研究工作中,通常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來進行的。定性分析,是指分析產業集群中的成員生產力及工資、企業創新能力是否提高,產業集群能否拉動或提高所在區域就業、進出口增長及提高國家競爭力,以此對產業集群績效進行評估。定量分析通常具有直接評估、間接評估以及綜合評估等幾種方式。直接評估主要是在搜集相關經濟指標的基礎上,通過采取適當的評估指標體系對產業集群績效進行考核;間接評估則是通過采用計量分析工具對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關系進行研究,間接反映產業集群績效;綜合評估借助主觀或是客觀的賦權方式,確定產業集群發展的多個因素的指標權數,實現對產業集群績效的綜合評估。此次本文主要采用間接評估法,并利用回歸方程對產業集群績效的指標變量關系加以研究。公式為:
通過該計算公式進行區位商計算,選取各省份(上海、江蘇、浙江、廣東、河南、湖北、四川和陜西)中產業集群現象較為明顯的行業,并測算產業集群的集聚度,分別選出產業集聚度最高的行業,包括廣東電子通信設備及計算機制造業、河南食品制造業、四川飲料制造業以及陜西石油加工煉焦核燃料加工業,再結合各省宏觀經濟數據,對各產業集群績效進行評估。宏觀經濟指標主要選擇衡量經濟增長的GDP和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及生活狀況的就業人數,并通過建立回歸方程的方法,分別對廣東、河南、四川及陜西等四個省份的產業集群的集聚度與該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關系加以分析,從而實現對區域經濟產業集群的績效評估。
基于產業集群的公司及企業機構,通過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并在區域經濟中逐步形成規模效應和示范效應,通過讓其他企業借鑒和效仿,帶動該區域其他產業的發展。同時,由于在發展過程中實行分工生產的方式,對于專業技術要求相對較為嚴格,很大程度上能夠提高各產業的生產專業化,加強各產業專業技術的研發,并在產品滿足當地需求的同時,將產品打入外部市場,能夠促使該區域產業獲取到更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更好的發展。
相對來說,廣東的產業集群聚集度比較高,產業集群發展相對于四川、陜西、河南等省份要較為成熟,在廣東提高產業集群的聚集度,反而會給經濟發展帶來負效應,例如房租上漲、收入差距拉大等現象。為此,在產業集群發展程度相對飽和的地區,可以將產業擴展到與其臨近的省份,帶動其他省份共同發展;對于產業集群發展程度較低的,則可以采用適當的政策扶植與先進技術的引進,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
[1]孟濤.基于產業集群的我國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以北京馬坊工業園區經濟發展為例[C].第四屆中國科學院博士后學術年會暨工業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2]趙軍,時樂樂.中國產業集群績效評價——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視角[J].經濟問題探索,2012(09).
[3]黃珊.湖南省制造業產業集群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9.
[4]王恩才.基于產業集群的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D].蘭州:蘭州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