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 陜西西安710128)
上市公司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國企業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尤其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我國逐漸被推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在實行“走出去”政策的大背景下,我國各區域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對實現戰略性經濟目標至關重要。規范區域資本市場、提高區域上市公司經濟績效、提升財務綜合競爭力成為各級政府社會管理的重點,也成為資本市場投資者關心的熱點。
陜西是典型的“資源大省、經濟小省、收入窮省”,豐富的資源與滯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形成鮮明對比,二者失衡導致了“陜西現象”的產生。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合理進行配置,促進經濟的發展成為實務界與理論界探討的焦點。經濟發展水平的滯后在資本市場上尤為明顯,截至2012年6月,僅有33家A股上市公司,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1.4%。根據《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總市值100強》,陜西省僅有西飛國際一家入圍。2011年中國社科院發布了《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從規模競爭力平均得分來看,陜西省得分為負,排名全國第24;從效率競爭力平均得分來看,陜西排名第14,效率競爭力水平整體較低。上述數據表明,陜西省缺乏規模較大的優質上市公司,總市值較低,且競爭力有限。與此同時,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并給予特殊政策支持,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省份,陜西兼政策與科教優勢于一身。此外,2011年其GDP總額為10 0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達12.6%,增長速度位列全國第七,這暗示陜西具有良好的發展契機。正視并積極應對“陜西現象”,著重培育和提升上市公司的綜合財務競爭力,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的關鍵轉折點。本文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陜西上市公司的財務競爭力進行量化分析,以期為促進陜西區域經濟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增長進程提供啟示。
為了全面反映企業競爭力,消除指標間共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并結合陜西省上市公司自身經營環境和特點,構建上市公司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合理的指標體系有助于對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作出正確的分析。因此,本文以目標明確、覆蓋全面、切實可行和科學簡潔為原則,在借鑒前人對企業財務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基礎上,從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成長能力四個方面對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進行評價,主要包括12個財務指標(見上頁表1)。
根據陜西證監局發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6月,陜西共有39家上市公司,其中創業板上市公司6家,主板A股33家。鑒于數據的可比性,本文僅以主板市場A股的陜西省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其中,陜國投A、西部證券屬于金融類企業,考慮到業務經營及會計處理的特殊性,將其排除在樣本之外,最終選定31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
樣本數據來自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披露的2011年上市公司相關評價指標,個別缺失數據系作者根據上市公司年報自行計算獲得。其中,公司年報來源于巨潮資訊網站,數據處理采用SPSS17.0進行。
表2列示了2011年31家陜西上市公司財務指標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由表2可知,各指標中最小值多為財務狀況異常的ST類公司,例如曲江文旅(改組前為ST長信)有7個指標均為最小值(X11、X12、 X13、 X31、X32、 X33、X42),*ST宏盛有 3個指標為最小值(X21、 X22、X23)。 相反,指標的最大值則主要是資源、能源類公司及新上市公司。例如,2008年上市的績優采礦業上市公司金鉬股份在償債能力3大指標上排名均為第一;陜天然氣在流動資產周轉率X32和總資產增長率X42上領軍;而新上市的隆基股份在固定資產增長率上凸顯優勢,與其發展事態相匹配。從盈利能力指標來看,各盈利能力指標均不大,標準差也較小,這說明陜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較低,成為“陜西現象”的顯著特點之一。從營運能力指標看,應收賬款周轉率的標準差最大,為6.30,其最大值為333.38(開元投資),最小值為0.14(曲江文旅),表明陜西上市公司營運能力良莠不齊,有待改善。從成長能力指標看,各指標均值偏低,最小為-0.75,體現出陜西上市公司的發展能力有限,成長空間有待提升。同時,基本每股收益增長率最小值為-32.95(彩虹股份),最大值為 16.93(寶鈦股份),標準差為7.04,居各大指標之首,可以看出老牌上市公司缺乏發展能力,不少企業甚至出現負增長,此類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值得仔細研究。

表2 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運用SPSS17.0對研究數據進行標準化轉換及因子分析適應性檢驗。KMO檢驗結果顯示,KMO統計量為 0.667,大于0.5的基本要求;而巴特利(Bartlett)球 體檢驗顯示,X2的統計值為 416.407,顯著性概率為0.00,小于1%,滿足因子分析條件。以特征值大于1為提取原則,根據初始公因子特征值的方差貢獻率和累計方差貢獻率,經過方差分析確定公因子個數。表3顯示前4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1.559%,由此選擇前4個主成分作為公因子進行評價。
通過最大方差旋轉得到4個因子的旋轉后載荷矩陣(如表4),并根據各指標在因子上的載荷大小,對因子進行命名。
由表4旋轉的因子載荷矩陣可知,X11、X12、X13第一個公共因 子上 具有較大的載荷,將該因子命名為“盈利能力因子”(F1);X21、X22、X23在第 2 個公共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載荷,將其命名為“償債能力因子”(F2);X31、X32、X33在第3個公共因子上具有較大的載荷,將其命名為“營運能力因子”(F3);X41、X42、、X43在第 4 個公共因子上具有大的載荷,將其命名為“成長能力因子”(F4)。
確定因子變量后,以變量的線性組合來表示因子,并據此計算每一樣本的各個公共因子得分。計算過程中,分析模塊中包含了回歸法、Bartlett法和Thomson法三種估計方法以減少誤差,本文擬采用回歸法進行估計。至此,根據得到的因子得分系數矩陣計算出陜西31家上市公司各因子的得分及排序(如下頁表5)。
最后,以各因子方差貢獻率占四個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之和的比重作為權重求得綜合因子得分函數,量化上市公司財務績效的綜合表現。綜合因子得分函數如下:

可以看出,盈利能力以41.21%的重要性水平,對企業綜合得分影響最大,這充分說明盈利水平對企業綜合財務競爭力的重要性。根據計算出來的綜合得分,對31家上市公司進行財務綜合競爭力排名,以比較陜西各上市公司2011年度綜合財務競爭力狀況(如表 5)。
從表5來看,金鉬股份以綜合得分1.45位居第一,是唯一一家得分大于1的上市公司,在陜西省頗具競爭力。金鉬股份的權益對負債的比率、流動比率和現金比率均高于其他企業,致使償債能力因子得分為4.964,遠高于排名第二的1.096(標準股份),可以看出金鉬股份資金殷實。同時,其發展能力排名第10,營運能力排名第12,說明金鉬股份整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引領陜西資本市場快速發展的龍頭企業。然而,金鉬股份的盈利能力排名第25,位處整個陜西上市公司的中下游,盈利能力有待提升??v觀近5年的盈利狀況,2005年至2008年股票IPO上市,金鉬股份三大盈利能力指標均大幅上漲,而2008年后則顯著降低,盈利能力低迷。以資產報酬率為例,2007年資產報酬率高達68.17%;2008年則降低為 24.44%,降幅達44.27%;直至2011年,更降低為5.06%。這表明金鉬股份為上市或存在虛增利潤之嫌。為發展生產,保持并提升自身財務競爭力,更好地與省內乃至國內外績優企業相競爭,金鉬股份關鍵突破點在于盈利能力的提升。

表5 陜西上市公司2011年財務競爭力各因子得分、綜合因子得分及排名
除金鉬股份外,樣本中綜合因子得分大于0的公司數量僅為16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51.61%,屬于綜合競爭力水平一般的公司;而綜合得分小于0的公司達14家,占比45.16%。2011年底,樣本中的5家ST類上市公司排名墊底,排名最后的曲江文旅(原*ST長信)綜合得分更低至-2.30。這說明陜西上市公司整體績效較差,財務競爭力較低,競爭力強弱分布成金字塔狀,績優者甚少,績差者居多。同時,根據上文的分析可知,盈利能力因子對綜合財務競爭力得分的貢獻最大(為41.21%),然而從公司盈利能力各指標來看,陜西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較低,困擾陜西資本市場多年的績差公司仍未妥善解決,成為制約其財務競爭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通過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和啟示:
第一,陜西上市公司數量較少,且整體財務競爭力水平不高。截至2012年6月,陜西上市公司數目僅占全國上市公司總數的1.4%。同時,除金鉬股份外,其余30家樣本公司財務綜合得分均低于1,14家上市公司 (占比45.16%)更小于0。尤其是排名最后的ST類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極低,不少直接面臨重組或退市,是制約資本市場發展的頑疾,陜西上市公司資本市場亟待改善。因此,應通過加強政府部門監管,強化管理層約束機制,整合企業資源等多種措施提升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借力資本市場發展陜西經濟。針對現有ST類公司實行有計劃并購重組,優化產業結構,改善相關公司的再融資能力和發展能力;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通過整體上市、資產置換等方式整合優質資產和資源;鼓勵符合再融資條件的公司通過發行公司證券、可轉換債券或增發、配股等方式進行再融資。最終,提高資本市場的有序融資,推動區域資本市場建設,實現區域資本市場在更高層次上服務陜西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
第二,盈利能力因子在陜西上市公司財務競爭力評價中起到主導作用,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令人堪憂。盈利能力普遍偏低,成為陜西上市公司的顯著特征。以陜西省為數不多的績優公司金鉬股份為例,其綜合競爭力得分為1.45,而盈利能力因子得分僅為-0.18。盈利能力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日常經營和財務狀況,是公司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但金鉬股份盈利能力在近幾年持續走低,2008年盈利能力更是陡然下降,降幅超過40%。直至2011年,其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凈利潤率、投入資本回報率低至5.07%、5.05%和11.07%。金鉬股份是否能夠一如既往的健康發展下去值得討究??梢酝茢?,陜西上市公司普遍盈利能力差,未能有效引領該區域資本市場的有效運作,成為制約陜西上市公司經濟騰飛、造成“陜西現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政府部門應該注重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狀況的監控與管理。對于盈利能力較低、盈利狀況出現重大浮動的公司進行有效分析并采取相應措施。借助西部大開發的有利契機以及先進的科教資源優勢,積極引入新興項目,以尋求新的增長點。對盈利能力差的ST類公司進行扶持和發展;對盈利波動較大的公司進行引領,規范其融投資行為,避免重大偏離;對盈利狀況尚佳的公司定期監控,適當關注,以此全面提升陜西區域上市公司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