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分公司黑龍江哈爾濱150008)
證券公司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證券行業合規經營和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目前相關會計文獻對會計信息的定義各有不同,從經濟學角度看,會計信息是關于會計主體財務狀況和經濟成果的信息,是會計正確核算的綜合反映。從管理學角度看,會計信息是會計管理活動的直接結果。本文認為證券公司會計信息是指證券公司按照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證券行業監管規定加工和處理后的會計數據和其他會計資料,其目的是幫助證券公司利益相關者利用會計信息合理決策。
縱觀會計發展歷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始終存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對會計信息質量標準均給予了較高關注,綜合它們的觀點,在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方面兩者都著重考慮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
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第2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闡述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以下觀點:(1)認為真實性與可核性、中立性等共同構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2)認為真實性就是一項數值或說明,符合它反映的現象。(3)將“可靠性”列為會計信息的基本質量特征,將可靠性描述為“確保信息能免于錯誤和偏差,并能忠實地反映它所意欲反映的現實或狀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沒有正面闡述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觀點,但其發布的《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將“真實反映”作為“可靠性”質量特征的首要內容,認為會計信息在反映交易或事項時必須真實客觀,多數會計信息可能存在未真實反映所要反映情況的風險。我國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也未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給予定義。基于以上介紹,本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1)國內外會計準則都要求會計信息具有真實性,但對真實性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2)不同的會計準則都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的質量特征相聯系,而對可靠性的要求必須首先是真實的。因此本文認為證券公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不能通過量化標準來界定,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必須和所依據的原則和規則相聯系,“真實性”的首要目的是提供決策者可靠的信息幫助其正確決策。因此,本文認為證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沒有依據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證券行業監管的要求,對交易或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沒有達到合法性真實以幫助決策者正確決策的要求。
證券市場相較于其他要素市場,信息流動更為頻繁。證券公司受到監管機構、資本市場和社會公眾等多重監督,行業內監管規定相對較多,公司治理結構相對規范。因此本文認為證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特征較為符合吳聯生教授《會計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論框架與證據》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按照會計信息三分法的分類,證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分為規則性失真、違規性失真和行為性失真三類。規則性失真認為會計規則是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沖突與協調的結果,由于會計準則的制定者認識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按照會計準則要求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本身就存在失真;違規性失真認為會計信息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分配和考核經營者業績的依據,經營者為了使自己受益可能存在違背已有會計準則而披露虛假的會計信息;行為性失真認為會計準則執行人由于本身認識的有限性在理解和實施中存在錯誤而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基于上述分類,證券會計信息失真表現為:會計準則中引入的公允價值計量導致證券自營業務在計量和記錄中利用證券公允價值變動調節當期損益的現象;證券公司任意變更或使用不恰當的會計估計對投行業務中承銷或包銷的證券進行確認;高管人員虛構或掩飾交易事實形成賬外經營、隱匿資產或負債等。
1.內部控制環境薄弱。雖然我國證券公司根據證監會監管要求,基本建立了現代的公司治理結構,在形式上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但由于證券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股權過于集中,造成股東會多為內部董事和經營層所控制,因此董事會和監事會監控作用嚴重弱化,各內部機構之間不能相互制衡,公司高管人員的效用目標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不完全一致,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證券公司高管人員操縱公司會計政策,虛構和掩飾公司會計信息。
2.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的局限性。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對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它是公司會計工作的依據,另一方面會計準則剩余選擇權以及規范的不完整性使得證券公司操作會計信息成為可能。特別是證券公司自營業務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影響公司損益,其會計準則的使用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極為敏感。此外,2012年券商創新大會后,行業內創新業務得到大力推進,從原來融資融券到轉融通,券商資產管理業務范圍不斷擴大,而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對創新業務的交易和事項的確認、計量和報告規范出臺不及時,由此依據準則披露的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受到挑戰。
3.會計從業人員職業素養不高。會計工作是以會計人員為主體的經濟管理工作。特別是資本市場充斥著大量信息,市場行情變化莫測,證券行業風險較高,市場出現的創新工具日新月異,這些交易和事項都要求證券公司會計從業人員具有較高的職業判斷能力和職業素養,以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幫助證券行業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但證券公司會計人員流動性較大,年齡結構不合理,因自身素質和技能問題可能發生對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操作性、原理性的錯誤,將無可避免地使證券公司的會計信息出現不實情況。
薄弱的內部控制環境與違規性會計信息失真有很大關系,而內部控制環境又受到公司治理結構的重大影響。我國證券公司股權結構仍存在國有股和法人股相對集中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股東操縱公司控制權、形成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在繼續推進國有產權制度改革、保護小股東利益機制建設的基礎上,應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加強監事會建設和建立經理人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措施。完善獨立董事制度,切實發揮獨立董事作用。加大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人數占比,制衡大股東在董事會控制權,并有效監督經理人,建立健全中小股東選聘獨立董事的機制,制定有效的獨立董事薪酬激勵與約束機制,限制獨立董事兼職,提高獨立董事專業能力和行業化。加強監事會建設,加強內部監督,通過合理設計監事會結構,以獨立監事、中小股東代表、職工代表為主體,加強監事會獨立性,強化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作用,完善內部會計監督體系,提高審計委員會的發言權。建立有效的經理人激勵和約束機制,我國目前還不具備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市場,尤其證券行業對經理人的職業素質和道德素養都要求較高,建立經理人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勵和約束機制,建立多角度的評價標準并強化經理人職責和相應問責機制,以降低經理人操縱會計政策的動機,降低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法規和規則的不健全與規則性會計信息失真密切相關。法規和會計準則是會計規范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會計實務的技術要求。但已頒布的一系列法規和會計準則之間缺乏統一協調,有些規則多做原則性闡述,缺乏實際操作性。特別證券行業創新工具層出不窮,對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相關規定太過籠統。雖然證監會根據證券行業已出臺了一系列會計操作的具體規范,但為防范規則性會計信息失真,證監會和財政部應根據行業特點進一步完善會計準則,特別是對金融工具的確認和計量的相關規范。此外,法規和會計準則的完善健全也離不開有效的執行,應加大監管機構和社會對證券公司會計信息失真的監督力度。證監會、財政部針對證券行業會計信息應出臺更為嚴厲的管制政策,加強核查和問責,從制度上提高會計信息失真的風險成本。
會計從業人員作為會計信息的生產者,與行為性會計信息失真密切相關。證券公司應加強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的培訓,建立定期內外部培訓制度,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再教育,樹立會計人員終生學習的思維,加強會計人員的實踐訓練,進一步提高并鞏固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能力,特別是強化會計人員法規意識,通過不斷的警示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觀念,結合考核制度建立職責明確、賞罰得當的激勵機制,激發會計人員提高自己業務素質的熱情。同時,應加強內部審計制度。定期對證券公司分支機構進行稽核審計,保持并擴大內部審計的覆蓋面,及時糾正會計人員執業問題,建立問責制度。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深入發展,證券公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越來越被監管機構、證券市場和經營者等各利益相關者所重視。因此,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不僅是市場監管的內在需要,也是證券公司本身發展的需要。認識證券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和原因,采取有效的方法防范和管理會計信息失真,保證證券公司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對維護證券市場發展和金融秩序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