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杭州310018)
隨著政府對科技投入的加大,高校科研項目和經費大幅增加,但科研經費的浪費也觸目驚心。據中國科協的調查發現,大約有60%的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近年來,僅北京海淀區檢察院立案查處的科研經費職務犯罪就有17件21人。在上海,僅2006-2008年該市檢察院立案查處的科研領域職務犯罪就高達14人,其數量之多,金額之大令人震驚。因此,開展高校科研經費信息公開,實施陽光工程,對強化經費使用有效監管,保護科研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從查處的案件分布情況來看,全國各地高校科研腐敗案頻發,尤其是高校眾多的北京、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區,腐敗案發更為頻繁。據有關資料統計,科研已是繼基建、采購之后的又一腐敗高發領域。
以北京海淀區查處的17件21人的科研腐敗案為例,貪污、挪用形式的占了絕大部分。在上海,被查處的14人中,其中7人貪污、6人受賄、1人挪用公款。
從表面上看高校的財務制度、科研管理制度都比較規范、健全,但在實際工作中并沒有真正執行到位,尤其是監管環節更是流于形式,難以做到有效監管。從近幾年發生在教育系統的案件可以看出,項目負責人掌管著項目經費的使用大權,他們想方設法把經費用完,因此在經費使用上出現違規違紀現象就難以避免。如北京一所著名高校一個教師在長達9年的時間內貪污達106筆,但該校行政處、科研處、財務處、審計處等無一發現問題,直到被舉報才暴露。
科研領域犯罪有其特殊性,其犯罪主體普遍具有學歷高、智商高,法律意識低的特點。如一所“985”高校的教授,在被檢察院查處貪污科研經費案時,認為科研項目是個人努力爭取到的,理應為自己的勞動所得,即使被判定不歸個人占有,只要把經費全部退回就沒事了。殊不知,科研經費本質上屬于國有資產,任何套取、挪用科研經費均涉嫌犯罪。
從查處的案件來看,部分科研經費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多種手段裝進個人口袋,科研項目成為某些人發財的工具,他們通過變通經費使用實現自己“先富起來”的夢想。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當前學術泡沫泛濫、學術虛假日盛、創新意識退化等不正常現象。據新華網,國內當前亂用經費及洗錢方式主要有六種:(1)假合作,真套錢。利用科研項目需要與別人合作研究的借口,簽訂虛假科研合作合同,雙方約定將科研經費套現,各得其所。(2)圖私利,吃回扣。通過下撥的科研經費,在購買研究設備等時,大肆吃回扣,將專項經費順利的裝進個人腰包或形成小金庫。(3)產業化,當老板。通過自己或親屬的名字建立公司,將專項使用的科研經費作為公司股份,通過“產、學、研”等所謂產業化形式,實現自己的“老板夢”。(4)假調研,真享受。假借科研項目調研的名義,去各地旅游、度假,然后將發票報銷。(5)公采購,私占有。利用項目經費采購科研使用的設備、儀器甚至房子等固定資產,待項目結束后,通過非法的手段轉移、藏匿,轉化為私有財產。(6)假發票,真變現。通過違法途徑,將取得的假發票在科研項目中報銷,騙取專項經費。
頻繁發生的高校科研腐敗案與高校自身的特點有著密切關系。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1.對科研經費性質的認識存在誤區。由于高校年度考核和評聘職稱等原因,科研項目申請也越來越激烈,科研工作者花很大精力投入其中,因此課題一旦成功立項,便會產生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科研項目是自己辛苦爭取來的,經費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實際上,科研經費在使用上必須遵守相關制度規定。
2.科研人員拒腐防變的意志力不強。發生在高校的科研腐敗案多數是相關人員在科技領域取得了成果后,心態發生變化,不能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學術和職業發展,在利益的誘惑下做出違法違紀的行為。此外,一些高校對黨風廉政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在教學管理活動中,部分高校也沒按照中央的《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進行層層落實,由于宣傳教育不到位,使得科研工作者自律和自控意識較差。
3.科研人員法律意識淡薄。“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很多科研人員在本專業的研究領域是專家,是業務精英,但對財經知識卻知之甚少,法律意識非常淡薄,認為自己爭取來的科研經費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在這種思想支配下,經費入股、違法套現、“產學研假合同”、“吃回扣”、“買假發票”等形式也就被“創新”出來。
1.高校監督機制不健全,監督失效。表面上看,高校有著完備的內部控制制度,也設置了科研、審計、紀檢監察等監督部門。但實際上,各部門從各自職能、職責角度出發,對內控制度的執行也存在差異。面對科研項目的立項、預算、合同、經費支出、經費報銷、結算等復雜情況,監督部門很難對其開展有效的監督。在監督失效的狀態下,科研人員自由發揮的余地就比較大,科研腐敗行為也就迅速蔓延擴散開來。
2.高校信用體系尚未建立,懲處力度不夠。目前高校還沒真正建立起信用體系,尤其缺乏對科研領域檔案化管理。一旦出現違規違紀行為時,高校首先是保護學校的聲譽,一般是選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主要采取追回科研經費、撤職降級等手段,容易造成科研腐敗者心存僥幸心理,最終不但毀掉了業務精英的前程,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3.高校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對高校科研的管理,科研、財務、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各自為政,存在“信息孤島”,沒有實現資源共享。因此,在高校應建立科研項目共享平臺,實現經費使用管理標準化、透明化,這對保證經費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加強對科研人員科研經費管理政策和財經紀律的宣傳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科研經費是國有資產的觀念,對經費的使用必須遵守相關制度規定。項目負責人對科研經費僅有支配權,不得隨意擠占、挪用、套取科研經費。高校應進一步加強黨風廉政責任制建設,提高科研人員的法律意識和廉潔自律意識,增強其廉潔從業的自覺性。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網絡媒體技術,創新宣傳教育渠道,如開展科研經費管理政策制度學習教育;開展科研違紀違法案件講座,破除僥幸心理;開展經費使用財經知識培訓等。
高校應建立健全科研經費監督體系,提高科研經費管理水平。要進一步完善科研經費管理部門的監管聯動機制,發揮經費監管聯席會議作用。各職能部門要相互協調、精誠合作,有效地解決經費監管環節中的真空地帶。科研部門側重負責業務管理層面,包括項目申報、立項、結題、合同管理等;資產管理部門側重管理好科研項目所購置的固定資產、形成的無形資產等;財務部門側重負責經費使用的合法性,及時準確進行會計核算,并參與科研項目的過程管理,配合監管部門實施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工作;監察審計部門側重負責監督檢查科研項目執行中經費使用的真實性、合法性、合理性。各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對科研經費使用進行動態跟蹤,全過程監管。
高校應加大科研項目信息公開力度,進一步提高科研項目實施進程及經費使用的透明度。除保密信息外,對科研項目從申報立項、經費預算、經費使用、項目結題、經費結算、經費盈余等全過程信息對外公開,實現經費管理的公開和透明。進一步推進陽光治校,逐步建立起科研經費監管長效機制。
創新科研經費核算制度,全面推行公務卡結算方式。明確科研經費支出項目,界定公務卡消費的資金范圍,對必須使用公務卡結算的會議費、住宿費、資料費等嚴格按規定執行,明確現金報銷的額度和頻次,以減少現金交易環節,提高經費核算的財務透明度。對高校科研經費的動態化管理,既可把專項經費使用納入到有效的監督軌道上來,同時還可以從制度上對科研項目的具體項目設置消費額度,配合公務卡結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違法違紀的作案成本,進一步增強預防科研腐敗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