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財信托有限公司 廣東廣州510045)
根據銀監會規定,包括信托業在內的金融機構于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執行新會計準則。新會計準則關于金融資產投資的核算變化較大,信托公司為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因此對信托公司投資業務的會計核算影響也較大。新會計準則取消了原來的“短期投資”科目,新增“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科目;取消了原來的“長期債權投資”科目,新增“持有至到期投資”科目等。筆者結合實際,就信托公司執行新會計準則中關于 “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具體核算方法談一點看法。
“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主要核算企業為交易目的所持有的股票投資、債券投資、基金投資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企業持有的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該科目可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類別和品種,分“成本”、“公允價值變動”進行明細核算。交易性金融資產會計核算過程中涉及的其他科目包括 “其他貨幣資金”、“應收股利”、“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投資收益”等。
“其他貨幣資金”主要核算公司存放于三方存管賬戶中的證券交易資金;“應收股利”主要核算根據金融資產的股利分配政策應收取的股利或購買交易性金融資產中含有已宣告未發放的股利;“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主要核算資產負債表日,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對于“其他貨幣資金”、“應收股利”、“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核算,信托公司的核算方法與一般非金融企業類似,不需要作特殊的變化。而對于“投資收益”科目,筆者認為信托公司不宜使用該科目核算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實現的收益:由于信托公司為金融機構,其交易性金融資產(股票、基金、債券等)的交易與證券公司類似,均屬于主營業務性質,而“投資收益”在一般企業核算中不列入主營業務收入范疇,在報表數據統計中通常將投資收益列示為其他收入。信托公司作為金融機構,證券交易等行為應劃分為主營業務,建議增加“證券差價收入”科目作為處置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收益核算科目,而“投資收益”則專門用于核算長期股權投資、持有至到期投資等相關收益。
《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應用指南》中指出,“企業在持有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期間取得的利息或現金股利,應當確認為投資收益”。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營業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 [2003]16號) 規定:“金融企業(包括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從事票據、債券買賣業務,以股票、債券的賣出價減去買入價后的余額作為營業額。買入價依照財務會計制度規定,以股票、債券的購入價減去股票、債券持有期間取得的股票、債券紅利收入的余額確定。”也就是說,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現金股利和分紅對于信托公司來說,需要繳納營業稅。在實際操作中,為了符合新會計準則的要求,并配合稅法的相關規定,筆者建議將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現金股利和分紅等沖減其成本,而不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在證券清倉后該部分現金股利和分紅等隨之計入“證券差價收入”。現金股利和分紅沖減成本,而非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操作方法有利于避免將其納入當期營業稅的計算基數,待證券清倉后一并計入營業稅的計算基數。
由于信托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買賣屬于主營業務,可以當作公司的存貨進行核算,其成本、收益的核算操作方法參照存貨的核算方法。由于存貨成本計算方法中的后進先出法已經取消,因此筆者認為,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核算可以選擇采用先進先出法或者加權平均法核算。
先進先出法是按照先購買的證券先賣出的原則計算賣出證券的成本,而加權平均法的計算公式比較復雜:賣出成本=[(原持倉成本+買入數量×買入價格)/(原持倉數量+買入數量)]×(賣出數量)。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于核算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成本和收益,在單個證券未清倉的情況下,由于計算時點的不同會產生一定的差異,但如果交易性金融資產完全清倉后,兩種計算方法之間不存在任何差異。兩種計算方法對比見下頁表。
假設某公司期初持有A股票100 000股,并劃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期初結存成本為500 000元(單價為5.00元/股),本期買入50 000股,購買成本為350 000元(單價為7.00元/股),本期賣出130 000股,收到780 000元(單價為6.00元/股),其成本核算可以采用兩種方法進行:
在加權平均法的計算方法下,以期初結存的數量和本期買入的數量作為權重,于是,賣出130 000股A股票的成本=[(500 000+350 000)/(100 000+50 000)]×130 000=736 666.67(元),實現股票盈虧為 780 000-736 666.67=43 333.33(元)。
在先進先出法的計算方法下,賣出130 000股A股票的成本=100 000×5.00+(130 000-100 000)×7.00=710 000(元),實現股票盈虧為 780 000-710 000=60 000(元)。
通過上述計算可見:在股票沒有清倉的情況下,兩種成本核算方法計算出來的成本、收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對比表中的“股票清倉”例子可以看出:如果A股票完全清倉,兩種方法計算出來的收益一致,均為50 000元。
由于新準則規定金融資產采用公允價值進行核算,兩種方法計算出來的總盈虧(實際盈虧+浮動盈虧)必定是一致的。從對比表中可以看出:假設資產負債表日,A股票的市價是8.00元/股,加權平均法計算出來的浮動盈虧為46666.67元,實際盈虧為43 333.33元,總盈虧為90 000元;先進先出法計算出來的浮動盈虧為20000元,實際盈虧為70 000元,總盈虧也等于90 000元。
會計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收益的核算方法中選擇其中任何一種計算方法。相比于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的缺點主要是核算比較繁瑣,特別是對于交易性金融資產操作比較頻繁的企業,需要對每筆交易按時間順序進行排列。在這種核算方法下,當股價上漲時,可能會高估企業當期利潤和期末持倉股票的價值,一定程度上增加企業當期的稅收。
會計人員可以根據企業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情況,定期匯總編制股票交易情況統計表,匯總買賣情況進行會計憑證的制作。根據買入匯總情況,作如下分錄:
借: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股票名稱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營業部名稱
根據賣出匯總情況及實現的盈虧,作如下分錄: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營業部名稱
貸: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股票名稱
證券差價收入——股票名稱
在實際操作中,筆者發現定期匯總制作股票買賣情況統計表,可以大大減輕會計人員對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的工作量,但核算不合理:由于進行定期的交易數據匯總,涉及買賣順序的問題,填制憑證后可能導致期末“其他貨幣資金”為紅字余額情況的出現。為了避免該不合理現象發生,筆者建議對交易性金融資產的交易數據每日填制憑證,雖然工作量加大,但合理科學。在手工核算的情況下,如果每天根據交易情況填制財務憑證,仍需考慮交易性金融資產上期公允價值變動的結轉問題。筆者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信托公司可采用財務信息系統自動進行證券的清算、出具憑證和公允價值變動的結轉,以信息系統代替手工重復勞動,也避免交易頻繁帶來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結轉在手工核算情況下出現的遺漏結轉、錯誤結轉等問題,使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會計核算更加科學、合理、完整、準確。
在資產負債表日,信托公司應按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高于賬面余額的差額,借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如果公允價值低于其賬面余額的差額,做相反的會計分錄。期末,應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無余額。出售交易性金融資產時,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借記“其他貨幣資金”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成本、公允價值變動”科目,按其差額,貸記或借記 “證券差價收入”科目。同時將原計入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出,借記或貸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貸記或借記“證券差價收入”科目。這里的 “原計入該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是指從購買到出售為止整個持有期間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的凈額,即等于 “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的余額,必須注意不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賬戶余額。筆者認為新準則規定此做法的目的是向報表使用者提供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完整交易損益信息:公允價值變動而發生的損益是持有損益,只有在出售時才變為實際的已實現損益,出售時將“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轉入“證券差價收入”,在總利潤不變的前提下,完整地反映該金融資產持有期間的所有損益情況。

交易性金融資產計算方法對比表單位:萬元
公允價值變動發生的損益是交易性金融資產的持有損益,在出售時轉為實現損益,體現了資產負債觀,改變原有利潤表觀的概念。仍以上例作為解釋:公司期末持有股票20 000股,按加權平均法核算其持有成本為113 333.33元,期末該股票每股市價為8.00元/股,其公允價值為160 000元,站在該時點看,持有的股票發生公允價值變動46 666.67元,如果不考慮相關的稅費,公司實質上可以取得收益46666.67元,將其列示于利潤表“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如果該時點公司以8.00元/股的價格售出,不考慮其他相關稅費,實質上可以取得收益46 666.67元,將其列示于利潤表“證券差價收入”項目。由此可見,資產負債表日,公司無論是持有該股票還是出售該股票,均可以取得收益46 666.67元,只不過持有的損益計入“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反映公司尚未真正實現的持有損益,而“證券差價收入”反映的是公司實際已經實現的損益,理解為傳統意義上“落袋為安”的概念:有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把握與交易性金融資產有關的經濟交易實質和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為調整賬面利潤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