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南長沙410114)
會計專業是就業領域的熱門專業之一,我國絕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設置了會計學專業。但從近幾年的就業情況來看,工科院校會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不容樂觀。通過與財經類院校對比很容易發現,工科院校的辦學定位與財經類院校的趨同,進一步導致辦學理念和課程設置的趨同,毫無特色可言。所以,工科院校的本科會計項目應該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地與財經院校及其他綜合性院校競爭,更好地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對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問卷統計顯示,只有不到30%的工科院校學生對專業特色知識(如工程概預算、工程會計、環境會計、網絡會計、鐵道運輸會計)有濃厚興趣,大部分學生對此興趣不大或不感興趣。這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說明,盡管表面上工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學習工科知識方面具有良好的外在條件,但是,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推進學生筑建核心競爭力的力量還有很大空間。
2.開設與工科相關的課程還未能形成“工科特色”。在對湖南省2所工科類高校的調查表明,約90%的學生認可學習與工科相關課程具有一定收獲,這其中又有一半左右的學生認為收獲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工科知識、加強邏輯思維能力”。但是,認為“形成了工科院校的會計特色”只占少數。這表明,部分工科院校雖然已經意識到要形成其“工科特色”,并為此做出了努力(例如聘請“雙師型”教師,開設與工科相關的課程等),但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盡管絕大部分學生從中有所收獲,但離要形成工科院校的會計特色的目標還相差甚遠。
3.學習目標或規劃無明顯特點。調查問卷顯示,在問到學習目標或規劃時,三類院校(財經類、工科院校、綜合類)選擇“專才+通才”方向的人數百分比差異不大;工科院校與綜合類院校選擇“考證”的人數均在半數左右,財經類院校選擇此項的人數相比之下明顯偏少;三類院校選擇“考研”的人數百分比基本相似;湖南財政經濟學院選擇“其他”的人數百分比明顯比另外兩類院校多。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明,工科院校的獨特學習環境、條件、資源等并沒有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選擇產生預期的影響。另外,在學習目標的選擇上,工科院校與綜合類院校的會計專業本科生有較大的相似度,這或許說明兩類院校在學生學習或教師教學上存在某些共性。
1.學生對核心競爭力及其形成途徑沒有清醒認識。從理論上講,在“什么可以成為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上,工科院校學生應會更多選擇學校良好氛圍、有理工科基礎知識等,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學生則可能更多會選擇專業知識、豐富的實習實踐經驗等。問卷調查顯示,在“專業知識”方面,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財經類院校偏低;在“學習工作能力以外的交際能力、情商、人脈、個人品質”、“學習環境”以及“英語能力”等方面,三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在“豐富的實習、實踐經驗”方面,理工類和綜合類院校學生選擇百分比基本一致,財經類院校偏高;另外,三類院校均有一部分學生(約占15%)還不清楚什么可以成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結果與理論預期并不完全一致,這說明,工科院校的學習環境并沒有使學生感覺到明顯優勢,或是學生還缺乏把身邊資源轉化為競爭力的能力,或者是學校教學方面缺少一種將外在條件轉化為學生核心能力的橋梁,導致近半數工科院校會計本科生將 “專業知識”放在了首位。另外,在回答“您認為從自身學習方面應該如何形成上述核心競爭力”這個問題時,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并沒有表現出與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的較大差異。
2.培養模式偏重“寬口徑、厚基礎型”。調查結果顯示,工科類院校更側重于“寬口徑、厚基礎型”的模式,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較為相似,更偏重于“專業核心型”的模式。可見,工科類院校更重視培養學生在管理、經濟、法律、營銷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與能力,而并沒有側重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該結果也反映出在學校的培養模式上,工科類院校還是和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有所差別,財經類院校、綜合類院校注重以經濟管理專業為核心,財經類專業基礎課程圍繞著專業課程來服務的模式。學校的培養模式會直接影響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這對學生的學習規劃、專業知識的學習起重要作用。
3.工科院校的環境因素影響不大。對湖南省2所工科類高校的調查表明,近半數學生認為工科院校的環境對會計專業的學習沒有什么影響,所以,工科院校的環境這一影響因素不可過分被高估,這也許是導致學生對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學習規劃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學生趨同,學校難以形成“工科特色”等的間接或直接原因。
4.與工科相關的課程難度較大。在問卷調查中,33%的工科院校學生表示希望適當降低與工科相關的課程的難度。可見,部分學生感到學習與工科相關的課程壓力較大。
5.缺乏實踐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不夠。在問卷調查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提出希望多理論聯系實際。其中56%的學生提出教授專業核心知識時要多聯系實務,29%的學生認為專業特色知識的學習應該盡量多聯系實際。
6.學生缺少必要的職業規劃引導。調查表明,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相比,工科類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在學習目標或規劃、對核心競爭力的理解及其形成途徑的認識等方面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特色。這說明學生缺乏必要的職業規劃指導,導致自身定位不明確,對核心競爭力及其認識上出現偏差,這會直接影響學生將來就業,影響學校對市場需求人才的供給。
調查結果表明,工科院校會計本科生還未能很清楚地了解究竟什么可以成為其核心競爭力。針對此現象,一方面,教師應加強引導,有側重點的教學,優化課程結構,使學生能夠逐步認識到其核心競爭力所在。另一方面,學生應學會發現與利用自身所處學習環境的優勢,以積極的態度發掘什么可以成為其核心競爭力以及它的形成途徑。
學校的培養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對學生知識的學習、學習規劃等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理論上講,綜合類大學大都應采用“寬口徑、厚基礎型”人才培養模式,財經類高校大都應采用“專業核心型”模式,而一般工科院校則采用“實踐技能型”培養模式。這就決定了工科院校的會計本科教學更加重視實踐教學,側重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有助于工科院校會計專業本科生形成更強的實踐能力。調查表明,目前,工科類院校更側重于“寬口徑、厚基礎型”的模式,更重視培養學生在管理、經濟、法律、營銷等方面的綜合知識與能力,實踐教學不足。因此,工科院校需在培養模式上重視實踐教學,重視經濟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訓練,以促使學生形成其核心競爭力,同時也有利于學校形成“工科特色”。
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工科院校學習環境的資源,學校則要助其搭建橋梁,為學生利用優勢資源減少阻力,并可進行適當鼓勵,有助于“專才+通才”型人才的培養。
工科院校為利用自身優勢資源,形成其競爭力,開設了與工科相關的一些課程。從理論上講,工科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應對本校優勢學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可在此基礎上到本校的產學研基地進行工科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提高學生對工科知識的學習興趣,助其成為復合型人才。然而,調查表明,由于專業特色課程難度較高,沒有針對性,或是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等原因,大部分學生對此興趣不大或不感興趣。因此,工科院校應適當降低某些專業特色課程的難度,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避免牽扯學生在會計專業學習方面的精力等問題。
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專業理論基礎等的學習對會計專業本科生至關重要,然而,調查表明,這些課程的教學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內容與實際聯系不緊、授課形式單調、缺乏實踐等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為此,學校應該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調查表明,工科院校學生選擇“專才+通才”方向的人數與財經類、綜合類院校學生差異不大。為此,學校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合理進行職業規劃,讓學生了解自己在與財經類、綜合類大學會計專業本科生競爭時的利弊,了解市場就業形勢與需求,做到知己知彼,從而能夠合理定位,準確找到并發展自身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