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浙江紹興312000)
我國1992年11月30日由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中,第一次提到會計謹慎性(穩健性)是會計核算原則之一,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 《企業會計準則》中同樣把穩健性作為會計核算的原則之一,可見我國準則的制定重視會計穩健性;同時新準則中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在2006年發布的38項具體準則中,采用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達到18項。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因我國會計核算對公允價值的引入,研究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兩者之間的關系也逐漸增加。本文運用實證研究方法旨在探討公允價值對會計穩健性的影響,即研究兩者之間的相關性。
世界上最早對公允價值進行定義的是美國的會計原則委員會(APB)于1970年發布的報告書第4號,該報告指出“在包含貨幣價格的交易中收到資產時所支付的貨幣金額,或在不包括貨幣或貨幣要求權的轉讓中交換價格的近似值。”隨后,美國的準則制定中越來越多的傾向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特別是在2006年9月19日,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正式發布 《財務會計準則報告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該準則對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報告主體交易的市場上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為某項資產所能接受的價格或為轉移債務所支付的價格。”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我國的會計準則建設需要與國際接軌,為了適應這一形勢的需要,2006年2月財政部發布的新準則就充分體現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趨同。新準則中對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時采用的金額。”世界上對公允價值計量時基本上都強調,一是所進行的交易是自愿和公平的;二是對資產和負債的計量采用公允價值;三是交易可以是現實的,也可能是預期的。
其實早在中世紀商業活動中會計穩健性就被采用,比如14世紀早期Henley《家政》中要求從事莊園賬務審計的人員保持 “忠誠和謹慎”。 最早對會計穩健性進行定義的是Bliss(1924),其將穩健性定義為“預見所有可能的損失,但不預期任何不確定的收益。”我國新會計準則將穩健性定義為“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因穩健性是國內外準則制定機構非常重視的核算原則,所以學術界也比較關注會計穩健性,對該命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穩健性存在性、會計穩健性形成動因、會計穩健性計量方法及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對穩健性形成原因的研究進行比較系統總結的是Watts(2003),他認為會計穩健性產生于契約、股東訴訟、管制及稅收。
正如前文所述,會計穩健性在國內外會計準則制定時都非常重視,包括我國也不例外,即我國準則制定機構在制定會計準則時充分體現了謹慎性需求,因此提出假設1:
假設1:我國會計穩健性是存在的。
2007年1月1日上市公司中執行的新會計準則中大量采用公允價值,這借鑒了國際準則制定機構的做法,其實這一做法也與收益確認的理論基礎由收益費用觀向資產負債觀轉變有關。為了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不但重視可靠性,同時也重視相關性,可靠性強調會計核算要謹慎,要求對不確定的會計事項以謹慎的態度披露,只確認可能存在的損失,不確認可能存在的收益,可靠性更加強調計量采用歷史成本;相關性要求提供決策者相關的會計信息,不但提供過去的財務信息,而且還要提供現在,甚至將來的財務信息,公允價值計量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相關性傾向于公允價值計量,因此可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引入可能會削弱會計穩健性。
假設2:公允價值會使會計穩健性降低。
有關會計穩健性的實證研究是通過建立模型完成的,而在國際會計研究中,針對穩健性的模型通常有盈余—股票回報模型(Basu,1997)、應計—現金流模型(Ball和Shivakumar,2005)、凈資產度量模型(Feltham和Ohison,1995,1996;Beaver和 Ryan,2000)等。不過在國內外學術界使用比較廣泛的是盈余—股票回報模型和應計—現金流模型,考慮到盈余—股票回報模型通常需要比較完善的資本市場,因此基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現實情況,本文擬采用應計—現金流模型,該模型的原始模型為:
模型 1中,ACCt,t:i公司 t期的應計項除以期初總資產,應計項等于t期營業利潤減t期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CFOi,t:i公司t期經營現金凈流量除以期初總資產,由Ball and Shivakumar(2005)結論知應計項在模型中起到減少現金流的“噪音”之作用,即CFO系數顯著為負,DCFi,t為虛擬變量,當CFOi,t小于0時,DCFOi,t取1,反之取 0;CFOi,t×DCFOi,t為交互項,表示應計項對負經營現金凈流量的關系,該交互項系數若顯著為正,則表明損失比收益更能及時得到反應,即會計穩健性存在。
根據Healy(1985)將應計項分為操控性應計項和非操控性應計項,因此本文建立模型考慮該因素,將應計項進一步區分為操控性和非操控性應計項,這樣處理的目的是想探討在我國會計穩健性緣起于應計項還是操控性應計項抑或是非操控性應計項,所以建立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因考慮為了驗證研究假設,所以加入公允價值變量,上述3個模型分別為:
模型2、3和4中,FVi,t為虛擬變量,代表公司是否采用,若利潤表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不為0,設為1,否則為0,FVi,t×CFOi,t×DCFOi,t為交互項,若該交互項系數 α5顯著大于0,則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正相關,若系數α5顯著小于0,則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負相關,即公允價值使會計穩健性降低了;εi,t為i公司t年殘差項。OperAcci,t為操控性應計項,NoperAcci,t為非操控性應計項。因考慮到不同的行業,會計穩健性可能差別較大,因此加入行業控制變量INDUSTRYn,其余變量定義同模型1。
因上述模型中需要計算應計項、操控性應計項及非操控性應計項,而操控性應計項是度量盈余管理常用的指標,因此這里尚需建立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模型,根據所讀文獻,分行業的修正Jones模型更能夠反應盈余管理程度,即模型5和模型6:
模型5、模型6中,GTAi,t為i公司t年總應計項,其值等于營業利潤與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之差;Ai,t-1為i公司t-1年總資產;△REVi,t為i公司t年的營業收入變化量;△RECi,t為i公司t年應收賬款凈額變化量;PPEi,t為i公司t年的固定資產凈值;NDAi,t為i公司t年非操控性應計項目;α1,α2,α3為行業特征參數;εi,t為 i公司 t年殘差。
本文選取新準則實施后的2011年作為研究窗口,樣本選取過程中做如下剔除:(1)剔除金融保險類、當年IPO、ST類公司;(2)剔除ACC及CFO值異常的樣本,即將其最大及最小部分1%的樣本剔除,并剔除數據不全的公司;(3)使用Jones模型時進行了行業分類,分類標準按照中國證監會2001年發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該《指引》將上市公司分13大類,而本文剔除金融保險業類I(行業特殊)和傳播與文化類L(樣本量小于10),這樣共分為11大類行業。模型中所需財務數據均來自于國泰安CSMAR中國證券市場數據庫,多元回歸應用SPSS19.0軟件。
模型2、模型3和模型4中涉及到的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如下:(1)應計項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2.6986、-1.5680,表明樣本中應計項差異較大,均值為0.0365,表明大部分樣本的應計項大于0;(2)操控性應計項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2.7591、0.000231,表明樣本中操控性應計項差異較大,均值為0.1616,表明多數樣本操控性應計項大于0;(3)非操控性應計項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0.1251、-3.1233,表明樣本中非操控性應計項差異較大,均值為-0.1251,表明大多數樣本的非操控性應計項小于0;(4)CFO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別為5.8015689、-2.2953,表明各樣本之間該值差異較大,均值為0.1251,表明多數樣本公司CFO值為正;(5)虛擬變量DCFO的均值為0.2404,表明有24.04%的樣本經營現金凈流量為負值;(6)虛擬變量公允價值FV的均值為0.2731,表明有27.31%的樣本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值見表1。

表1 變量描述性統計表
對模型2、3和4進行多元回歸,3個模型回歸結果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1)模型2回歸結果CFO系數顯著為負,與應計—現金流原始模型一致,但CFO×DCFO交互項系數顯著為負,與應計—現金流模型不一致,結論:我國證券市場在會計穩健性與應計項無關;(2)模型3回歸結果CFO系數顯著為正,與應計—現金流模型不一致,結論:我國資本市場會計穩健性的存在與操控性應計項無關;(3)模型4回歸結果CFO系數顯著為負,與應計現金流模型一致,CFO×DCFO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這兩點說明我國會計穩健性是存在的,且會計穩健性是非操控性應計項造成的;(4)FV×CFO×DCFO 交互項系數為正,但不顯著,即不具統計學意義,或者說公允價值并未使得會計穩健性有所降低,這一情況可能的原因是我國現尚處于市場經濟的轉型階段,雖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但仍然主要使用歷史成本作為計量屬性,而且對公允價值的使用還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公允價值計量主要集中在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等中,其實這些交易或事項在企業業務中所占比重較低,因此并不能對會計穩健性計量產生較大影響。

表2 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回歸結果
雖然本文中只選取了新準則執行后的一個年度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但是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該年度會計穩健性是存在的,不過與Ball and Shivakumar的研究結果不同的是會計穩健性根源于非操控性應計項,而不是應計項;就理論分析而言,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運用,應該使得會計穩健性降低,但事實上,由2011年度的數據回歸分析知公允價值并未使會計穩健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