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月華 黃志峰
[摘要]加強經濟建設是國家的經濟戰略,也是每一個省份之間的競爭點。近年來,在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國家政策的扶持,廣東省的經濟發展呈現出日新月異的增長趨勢,也涌現出相當數量的新型化工企業與易燃易爆場所。尤其是高耗能工業園區的建立,大量的易燃易爆危險品投入使用。在我們以人為本,注重安全第一的國度,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護措施,對易燃易爆場所的防雷設計,即如何在對易燃易爆場所的防雷安全檢測中更直接、更快捷的發現隱患,使其避免因雷電所引起的災害就顯得更為重要
[關鍵詞]易燃易爆場所;防雷設計;研究分析
[中圖分類號]TM8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158(2013)05—0466—01
前言
雷電雖然說是一種自然現象,但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息息相關的,它會在特殊的場合,在一定的條件下發生作用,對我們的安全問題構成相當大的危險。因此,我們更要關注雷電,在了解了它的危害后,或者它已經造成了傷亡事故的條件時,應該采用科學有效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預防傷害,比如對感應雷、直接雷、雷電侵入波等這些容易對建筑物造成損壞的現象進行預防,與此同時還要加強人身防雷,確保生命安全,通過有效的防護意識減少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1.雷擊防護的基本原理
雷擊防護就是通過合理、有效的科技手段,將雷電流所散發出來的能量盡可能的引入到大地,是疏導,而不是堵雷。雷擊防護又分為兩個層次,即外部防雷和內部防雷。外部防護系統主要是由避雷針、或避雷網、引下線和接地系統而構成,它的功能主要是避免建筑物接受或是直接接觸到雷擊帶來的巨大震撼力而造成損害,從而引起火災事故威脅人們的身體安全和財產安全;而內部防雷系統主要是防止雷電或其他形式的過電壓入侵防雷設備中造成破壞性的干擾。
2.針對不同的雷擊形式給出不同的防雷擊設計方案和措施
2.1直接雷擊的防護
對于直接雷擊的侵襲,我們一般會采用的防御措施是:用導體將雷云中的電荷導人大地,不讓它跟它所能觸及到的易爆易燃場所、建筑進行接觸。簡單說來就是,人為的給雷云創造一條放電的通路,引流。直接雷擊的防護系統包括接閃器、地網和引下線三個部分。其中,接閃器主要會使用到避雷針、避雷網和避雷帶等。避雷針的保護范圍要按照滾球法進行計算,比較復雜,但精準度很高。
像雷電這種自然現象,它是一陣一陣的,很可能會出現二次放電。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不論是空氣中或地下,都必須保證接閃器、引下線和接地裝置與鄰近導體之間有足夠的安全距離。無論何種情況,不同類型和級別的建筑物,他們同導體之間的距離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第一類防雷建筑物防止二次放電的最小距離也要超出3米,而第二類防雷建筑物防止二次放電的最小距離稍微小一些,不得少于2米。如果碰到不能滿足間距要求的情況,一定要想辦法進行跨接。
2.2關于感應雷擊的防護
感應雷擊就是雷電的第二次作用,為了防止感應雷擊對易爆易燃場所或建筑造成傷害,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導體將設備或電力設施中的雷電感應電流通過接地級導入大地。靜電感應帶來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為了防止這種危害,應將建筑物內不帶電的金屬裝備、金屬結構連成整體并予以接地。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將平行管道、相鄰間的距離小于100毫米的管道用金屬線跨接起來,從而達到防止電磁感應雷造成威脅的效果。
2.3雷電沖擊波的防護方案和措施
雷電沖擊波是這樣一種現象,當發生雷電時,直擊雷或感應雷在架空線路或電纜上可能產生迅速傳播的高壓沖擊機波,它經由室內對變配電裝置造成雷電沖擊,造成損害。雷電沖擊波的速度非常之快,損害力極強強大。為了預防雷電沖擊波侵入變配電裝置,可在線路引入端安裝閥型避雷針。它具體的操作就是,將閥型避雷器上端接在架空線路上,下端與地相接。當沒有任何雷電現象發生的時候,即一切正常時,避雷器對地保持絕緣的狀態;而當雷電沖擊波到來時,避雷器被擊穿,從而將雷電引入大地,沖擊波過去后,避雷器將自動恢復絕緣狀態。
3.不同種類級別的建筑
因為雷電對建筑物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直擊雷引起的火災及感應雷擊和雷電沖擊波非配電系統和設備造成的破壞,所以,為了保證生產、儲存、試驗易燃易爆物品的危險場所的安全系數,首先要對這些所在的場所所處的位置依附的建筑物進行第一保護。根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明細規定,在建立建筑物雷擊防護系統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符合規則。而易燃易爆危險場所的防雷設計與施工,還要參照兵器工業總公司兵總質(1990)2號《火藥、炸藥、彈藥、引信及火工品工廠設計安全規范》等相關的條例規定。
根據易燃易爆危險物品的危險程度及其產生危害的嚴重程度,可以將易燃易爆危險場所的防雷等級分為三類:即第一類防雷建筑物,主要包括炸藥,如黑索金、三硝基甲苯苦酸、特屈兒等;還有一些具有0區或10區爆炸環境的建筑物。第二類防雷建筑物主要有:制造、儲存或使用爆炸性物質的建筑物,但電火花的引爆率比較小或危害性不會傷及巨大破環和人身安全。具有1區爆炸危險環境的建筑物,它的危害性也不會導致較大程度的破壞。它的危險環境在于當處于正常的情況下時不能形成,但在非正常的情況下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場所。第三類防雷建筑是指具有21區、22區以及23區易燃易爆物品的危險場所。
4.水柱引雷
水柱引雷是美國人發明的,美國的海軍曾經嘗試用深水炸彈激起的水柱成功引發了雷擊。受到該思路的啟發,當前已有一些科研人員研究用高壓水槍引雷。很明顯的是水柱引雷的研發與應用成本很低,但是它的缺陷是所能射出的距離太短,沒有什么作用力。為了更充分利用水柱引雷它自身所存在的優勢,相關人員已經在研究改進噴咀的形狀,并采用脈動施加壓力來提高水柱射程。
5.結論
作為氣象站、氣象局單位里面工作的一份子,本人有責任和義務把氣象跟易燃易爆場所有機結合起來,去分析和研究,找到更多有利的方法去策劃和探討防雷設計,為我市人們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作出更多的貢獻。也希望本文能切切實實的能夠為易燃易爆場所及人們帶來更多的安全感。
參考文獻
[1]李垂軍.林政,黎梓華.智能建筑防雷設計技術評價[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1(03)
[2]劉廣平.工程機械油液污染度的檢測方法分析[J].科技信息.2010(07)
[3]崔志華.淺析電化學型氣體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檢測方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