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渝
摘 要:藝術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審美和喚醒人性,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己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價值感、生命感喚醒。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從根本上啟發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人生悟性和自強不息的意志;啟迪人的自重、自愛之心,從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而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個民族健康的靈魂,是藝術教育中的精髓。也是當今課堂改革的共同趨勢。
關鍵詞:藝術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藝術教育可以塑造人,更可以改變人。如何讓藝術教育轉變人本身,讓生命的教育走進我們的藝術課堂,讓我們來關注美好的人性,關注心靈,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這是當今課程改革的共同趨勢,即“人文化”的改革趨勢。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審美和喚醒人性,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己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價值感、生命感喚醒。而這種“喚醒”注定了人文精神的教育是不能“灌輸”和“訓練”。假如說知識積累的過程是灌輸性的,它是生命以外的東西,通過灌輸就可以把知識注入人的主觀世界里去,使人慢慢變得豐富起來;那么精神的塑造則是人性的,人性則是生命以內的東西,是一種歷史的沉淀而形成的傳統文化,只能通過感悟、引導、陶冶等人文手段去激發、去影響、去塑造人類趨向文明的根源即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成功內化則是建立在人文教育之中,寓于藝術教育之上。
何為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要求尊重人的情感,人的需要、并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因為人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生命;同時,它也倡導每個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時承擔著不可推卸的對自然、他人、社會的責任。總之,它要求“以人為本”,弘揚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時代風尚。所謂人文教育,就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它通過把人類積累的心性精粹、智慧精神與閱歷經驗傳授給下一代,以期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找到正確的生活方式。藝術教育實質上是一種人性教育,它以個體的心性完善為最高目標,主要體現的是以個人發展需求為標準的教育價值觀。人文教育是對培養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價值領域的高度抽象,而藝術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說到底就是指“一切要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教育。
人文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它包括審美情趣、愛國情懷、道德修養、價值觀念、文化品位、人生態度、心理素質等等。藝術教育是以人性、人文理念來關照人類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通過關注人對生存需求的方方面面,結合現代高科技技術,設計出符合人們需要的工業產品;同時通過研究人在成長、發展中的各種人際關系、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地域文化、氣候土壤等問題來規劃和設計出宜人的生存環境,提高人們的精神意識。人文精神的宗旨,是從根本上啟發社會上每一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人生悟性和自強不息的意志;啟迪人的自重、自愛之心,從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標和人生價值。知識經濟時代又賦予人文精神嶄新的時代內涵:敢為人先的勇氣;誠信公正的操守;戒驕戒躁的品格;浪漫時尚的氣質;海納百川的胸襟;追求卓越的理想;天人合一的情懷等。可以說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個民族健康的靈魂,是藝術教育中的精髓。
當然有些東西是與生俱來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需要通過教育來喚起,這就是所謂的人文精神,它是涉及到人文學科、藝術的教育。人文科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它是生命中的精神因素,生命就是人類生活世界中客觀化的精神活動。藝術教育就是要通過人文教育構建學生的精神生活空間,使人的感性生命通過對精神的體驗、認知得到不斷的升華。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獲得的條件,課堂教學是一個通過實踐練習慢慢培養人文精神的途徑。中國民族文化有著深厚的內涵和豐富的品質,比如: 以禮待人、厚德載物的仁愛傳統,重愛國、識大體的道德意識,重名譽和精神、尚氣節的人格精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追求自我完善的修養觀念等等,而這些都是凝聚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之中,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同時更有著深刻的人文內涵。
在我國80年代,“人文精神”一詞還屬于思想領域和哲學的專業術語,到了90年代初,中國文學評論界發出“拯救人文精神危機”的呼喚。錢夢龍先生曾把“目中無人”視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弊病。其實,“目中無人”——教育的人性化缺失,恰恰道出了整個中國教育的現狀和最嚴重的偏失。
經濟的巨大發展和人類社會科學技術革命性的飛躍,賦予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以強大的動力,但也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道德問題、社會問題等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若干建議》中指出我國“在社會精神生活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有的還相當嚴重,一些領域道德失落,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滋長;黃賭毒和封建迷信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假冒偽劣、欺詐活動成為社會公害,文化事業受到消極因素的嚴重沖擊,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東西屢禁不止。”這便是文化價值失衡的后果,單靠物質文明是無法解決的。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的復興,必須強調弘揚人文精神。因此,追求藝術、人文、科技的和諧發展,將人文精髓滲入藝術教育之中,同時追求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讓藝術教育、科技發展充滿人文的關懷,應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黨和國家已經意識到人文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重要意義,“三個代表”理論、以德治國方略等都包含了人文的內容。上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有識之士開始呼喚人文精神的建構與復歸,學科教育開始滲透人文內容。綜合素質教育理論為人文精神提供了平臺,而藝術教育則首當其沖,成為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辯證統一,仿佛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是藝術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兩個支柱。但是過分強調與看中工具性,忽視甚至摒棄人文性,這已成為教育界不爭的事實。現實中的藝術教育,文化課教師往往按照統一的教案,用統一的尺度與方法,強塞給學生,同樣,專業課教師較偏重看學生本身的專業成績、比賽名次等,都忽視了人文教育,最美的東西被無情地割舍,學生豐富多彩的個性隨之可怕地消失,創造與想像的火花化為灰燼,有的成為思維的懦夫,有的形成虛假的雙面人格,至于生命、審美、情感、尊嚴等人文因素更是得不到應有的培養與發展。
近幾年,人文教育雖然己經從高等學府和學術界走出來,出現在各級教學的各個領域,目前對人文教育、綜合素質教育的研究已經引起很多教育者關注。但韓軍從“唯圣化”的角度說道:“在我看來,教育應該立足于受教育者本身,復雜真實的現實人性,并向著更高的人性努力,這樣的教育才是科學的人本主義教育。
人們把21世紀的國際競爭看作是經濟競爭,而又把經濟競爭歸結為科技競爭,歸結為教育競爭。其實,國際競爭最終就是國民精神的競爭,是國民素質的競爭。人文精神是教育的本質要求,需要通過藝術教育等多方位的培養,達到它的的個性要求。這種突出的人文性質提升了藝術學科工具性的發揮,要求教師在輔導學生掌握專業的過程中,首先開發藝術教育中的人文精髓優勢,借助學生個體豐富的思想情感,最終達到道德與技術、人品與能力的和諧。通過活躍、活潑的“活人”的方式來實現“立人”的目標,將藝術教育發揮到極致,培養出更多具有美好的心靈、人性和專業才華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