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進步,微博、論壇已成為大學生發表輿論的重要場所,高校網絡輿情日漸凸顯的影響力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對秦皇島市四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總結了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從多個角度系統分析了高校網絡輿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從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加強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重視網絡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輿情領袖”和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等六個方面論述了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網絡輿情是近幾年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借助網絡載體,大學生對所關心的或與自身利益相關的各種校園事務、社會事務所持有的帶有傾向性的情緒、態度、意見和意愿交錯的綜合。網絡輿情以其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獨有的傳播方式受到大學生的喜愛,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網絡輿情的現狀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普及,門戶網站、搜索引擎、博客、播客、數字電視、手機等各種類型的新興傳播載體在我國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不可避免地會對高校網絡輿情帶來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法,對秦皇島市4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調查。這4所高校分別為:燕山大學、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其調查結果如下:
一是對于在校的大學生來說,網絡是他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方式,占91%。
二是在“網絡信息真實性”這一問題上,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網絡信息只能“有選擇地相信”,可見大學生群體對網絡信息大都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而在“如何對待網絡負面輿論”調查中,多數大學生(73%)對其持觀望態度,這一選擇說明了大學生群體還是比較明智的;但排除持觀望態度和否定態度的學生之后,仍有部分學生(11%)認為這種信息“很難從正常渠道獲得,所以格外重視”,這一點應引起注意。
三是調查顯示,在某一問題上,如果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大多數人不一樣,大多數大學生(76%)會選擇保持沉默,不在網上發表意見;而如果發現自己的觀點與大部分人的意見是一致的,保持沉默的學生明顯減少,64%的學生表示會在網上發表意見或“頂帖”,最后就導致了優勢觀點越來越強大,弱勢觀點被逐漸忽視的局面。
四是隨著新媒體的傳播范圍日益擴大,網絡輿情的輻射范圍日益增強,原有的高校輿情管理傳統手段已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要。很多高校對管理輿情的投入不足,相應的輿情監控、管理機制還沒有建立,有些校園網站上的偏激意見或消極言論沒有能夠及時處理,也會給大學生帶來不良的影響。調查顯示,92%的大學生認為目前學校的網絡輿情管理工作“一般”或“不好”。
二、高校網絡輿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高校網絡輿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我國有關輿情的思想和制度建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從現有文獻來看,理論上真正對輿情進行的研究始于2003年,對網絡輿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并且,已有研究主要以傳播學和新聞學為主,而將高校網絡輿情作為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對象進行理論和實踐研究的并不多。其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發揮怎樣的功能、如何發揮功能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可以說高校網絡輿情的迅速發展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開辟了新的空間。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手機互聯網、微博等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打破了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界限,網絡輿情的匿名性則減少了心理防范,大學生可以通過微博、發帖、網絡聊天等形式暢所欲言,將內心深處的孤獨、迷惘乃至不滿都傾訴出來。這種無顧忌的真實心態的表達在傳統的課堂上很難實現,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校園BBS、QQ群等媒介關注高校網絡輿情的動態,及時了解大學生的真實想法,對其思想、學習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主要問題進行組織討論,這將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3)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在網絡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處于平等的角色,教師無直接的權威性,大學生可以與之進行平等地、深層次地溝通。例如,一些教師通過開通博客、收聽學生微博、組建班級QQ群等手段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關心的輿情事件進行答疑解惑,有效地避免了不良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誤導。當教師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減少不必要的約束,大學生便沒有太多的顧忌,減少了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抵觸心理,在互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理念,反而會達到傳統灌輸方式不能企及的效果。
2.高校網絡輿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
(1)對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信息時代,新興媒體快速發展,網絡信息量巨大,良莠不齊。而當前的大學生對新生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并能迅速地將其接納,一些過激言論能給他們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認知帶來深刻影響,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此外,網絡的虛擬性使得學生在發泄個人情緒時無所顧忌,人身攻擊、謾罵等嚴重違反道德甚至法律的現象時有發生。這些現象必須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2)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對新生事物的認同感,使他們成為新媒體最早的接受者和使用、推廣者,而教育者卻往往處于信息劣勢的境地,而且還存在新媒體技術意識淡薄、網絡技術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鮮事物的敏銳性、觀念更新不夠等不足之處。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熟悉新媒體、更新知識、提高信息素養,這是應對高校網絡輿情挑戰的必然要求。
(3)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戰。高校網絡輿情具有互動性、突發性等特征,可以以個人爆料、新聞跟帖、獨家視頻等多種形式存在,并且各種形式之間并不是完全隔閡的,有互相融合的趨勢,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產生較大影響。而與高校網絡輿情以上的特點相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還是以正面灌輸為主,教師一般就是“一言堂”的方式完成課堂教學,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教育的靈活性、時效性還遠遠不夠。
三、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占領主陣地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全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樹立主陣地意識,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努力使校園網絡成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為學生提供健康生動、新穎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2.建立高校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
高校網絡輿情反映了一些大學生通過傳統渠道不便表達的真實意愿,是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晴雨表”“體溫計”。因此,高校應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網絡輿情信息收集與預警機制,及時了解輿情信息,分析態勢,預測走向,以便及時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提高網絡輿情的應急處置能力。例如,可以指定專門人員密切關注校園網、QQ群及各類貼吧的動態,對其中透露出的信息整理分析,及時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傾向,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
3.提高信息素養,加強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建設
我國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培養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的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因此,要想處理好高校網絡輿情,最終還是靠人,必須有一支既具有扎實的業務知識基礎、又能熟悉網絡操作技術的網絡輿情引導隊伍。廣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與時俱進,認真、全面學習網絡知識,提高信息素養,掌握傳播學技巧,圍繞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焦點問題,能夠主動撰寫帖子,吸引學生點擊跟帖,有效地引導網上輿論。
4.重視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網絡免疫力
高校網絡輿情是理性與非理性的結合,面對良莠不齊的大量網絡信息,大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認識,但還是很容易迷失。因此,要想避免虛假信息、過激言辭的泛濫,必須重視網絡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度的網絡道德責任感和良好的行為規范。例如,可以對熱點事件進行深入剖析和教育,強化大學生作為網絡信息的提供者與傳播者的道德責任,組織學生社團開展“微博辟謠”活動等等。要提高大學生的網絡免疫力,使其能夠辨別真偽、善惡、美丑,讓其自覺抵制反動、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入侵,從主觀上杜絕虛假、非法網絡輿情的產生和傳播,減少和消除網絡的負面影響。
5.發揮大學生主動性,培養“輿情領袖”
每個BBS、貼吧等網絡交流平臺中都會有一些見解獨特、分析問題深刻、能引領主流輿論的網民作為“輿情領袖”。“輿情領袖”是一把“雙刃劍”,他們的身份形形色色,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的同時,也能左右周圍的人,在網絡社會中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高校應發揮大學生的主動性,選拔、培養一批政治上可靠、思想上堅定、又具有以上特點的學生骨干來充當我們自己的“輿情領袖”,通過他們進行話題引導,倡導符合主流價值觀念的輿論導向。
6.緊密結合新聞時政,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
高校網絡輿情是借助新媒體傳播的,可以讓大學生在數秒內鏈接到所需的網頁,快速獲取相關信息。相比之下,“照本宣科”式的傳統教學模式則顯得時效性不足。在某些高校,思想政治課堂還是圈囿于知識化課程、灌輸式教學,已明顯落后于時代發展。因此,思想政治教學要充分運用現代傳媒來豐富教學手段,本著“趨利避害”的原則,引入新聞時政,提高教學時效性,增強課堂吸引力。可以在第一時間將一些正面輿情事件引入課堂,如“最美女教師”張麗莉的事跡等,用新聞人物、道德楷模來凝聚高校網絡輿情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賈曉娜.高校網絡輿情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創新探析[D].天津工業大學,2012:7-8.[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3:40-43.
[3]婁超.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D].西南交通大學,2010:23-24.
[基金項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民生調研專項課題“新媒體環境下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301268)]
(作者單位: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