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
在實施新音樂課程中音樂學科教育改革的突破點要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為前提,以挖掘、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質和審美體驗為核心,進行基礎音樂教育教學改革。傳統的音樂課模式過于強調識譜、音樂理論知識等學習,卻忽視了音樂學習中最重要的審美感受和審美愉悅。音樂是以音響為載體實現人與人情感與思想交流的,特定的音響表達了人們的情感和思想,為
欣賞者提供了音樂形象想象和情感體驗的空間。因此,教師要抓住音樂學科的這一特點與規律,激發和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手段、音樂形象塑造和表現作用的感受、體驗與認識,尊重學生自身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創造。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
怎樣欣賞音樂呢?先聽聽愛因斯坦與音盲的故事。由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再加之小提琴拉得不錯,故得到了科技界、文化界等一些研究部門的極高重視。采訪、求教的絡繹不絕。一天,一位年輕人來拜訪他,這時,愛因斯坦正在欣賞音樂。由于唱片中的交響曲正進行到精彩部分,沒有來得及向這位年輕人多說些什么,而是讓他坐下同自己一起欣賞音樂。樂曲終了,愛因斯坦問年輕人有什么感受,年輕人不懂音樂,只好無可奈何地說:“很遺憾,我對這唱片的反應是只覺得敲敲打打、一片熱鬧。”此話一出口,愛因斯坦極不高興,但又沒辦法便轉身跑到樓上拿了幾十張唱片,他選了一張兒歌開始聽,接著放第二張、第三張唱片……。這樣由淺入深,邊聽邊解釋樂曲的內容、背景,作者的思想和樂曲的表現手法等,最后再次欣賞原來他們欣賞的那部交響曲唱片,聽后,這位年輕人居然能講出這部交響曲的大體內容。這時,愛因斯坦高興得笑了。
通過前面的小故事,對欣賞音樂有了大體的了解。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創作、演奏和欣賞是音樂藝術實踐的三個方面。美的標準是由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定社會階級和階層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匈牙利著名音樂家、音樂教育家柯達依認為:
“我們一定要在學校里采用使兒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樂和歌唱,培養他們渴望高尚音樂的情感,這種渴望將持續終生。”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是音樂欣賞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開放性學習的環境與空間,提供開放性的音樂學習內容,保持學習者學習音樂的興趣。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安排合作或研究型學習與活動,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就
要具備五個方面的知識,結合欣賞教學淺談一下。
一、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
“美是到處都有的。”作曲家的使命,就是奮力去發掘生活的礦藏,創造出屬于這個時代的音樂美。貝多芬是聞名世界的一位作曲家,在教學中講到他的作品時,先讓學生查找他的材料,上課時以講故事的形式去了解他,《d小調第九交響曲》是他身處逆境
時,仍以頑強的毅力用六年時間寫出的舉世聞名的作品。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歐洲進入了封建王朝復辟的黑暗統治時期,貝多芬始終以自己的音樂為武器,高唱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此作品最集中地體現了他創作的思想境界、革命熱情和藝術思想,
創作了給人以“美感”的音樂作品,是使人悅耳賞心、為之動情的佳作,是音樂殿堂的寶貴財富,因此貝多芬被稱為“樂圣”是恰如其分的。在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下,學生才能身臨其境地去欣賞。
二、民族特征
所謂民族風格特征,指的是能體現本民族的音樂特色與個
性,符合本民族音樂欣賞習慣的一切因素,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的一棵古老而長青的參天大樹,是一片浩瀚的大海。僅僅從我們通常所說的民歌、器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的數量來看,也是令人驚嘆的。中國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歷史、語言、風俗,其音樂也各具異彩。學生在欣賞江蘇《茉莉花》時,讓他們同時欣賞其他地方的《茉莉花》,只河北地區的《茉莉花》就有兩首,歸納南方小調的旋律以五聲音階級進為主,跳進較少,線狀曲折,節奏流暢均勻。如3235 6516 53 56;北方《茉莉花》是河北秧歌中的常用曲調,結構完整,節奏規整。如2 22 12 53 2 26其中襯詞較多,襯詞和襯腔是中國民歌常用的一種特殊的歌曲表現手段。通過對比南北地區差異欣賞歌曲讓學生很快哼唱出此歌曲的旋律。
三、作者的創作個性
世界萬物,物物有別,金木水火土各有其特性,各具特性,非金非木,那就沒有世界了。作為一首樂曲或歌曲,如果沒有自己獨特的“面孔”和新鮮的“性格”,就沒有什么藝術價值了。如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是一首鋼琴五重奏曲,一般鋼琴五重奏所用的樂器是: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架鋼琴,而《鱒魚五重奏》只用一把小提琴,取而代之的是一把低音提琴,打破了常規。而且當時鋼琴沒有寫譜子,由舒伯特自己即興演奏,他的器樂作品也洋溢著低吟淺唱的歌曲旋律,這些就是他的創作個性,因
此,舒伯特被后人譽為“歌曲之王”是恰如其分的。在教學中進行講解后學生很崇拜舒伯特,把樂曲由始至終地認真聽完。
四、音樂的語言表現
文學語言將音樂意境的描繪、情趣的表達、氣氛的渲染作了綜合統籌的藝術構思。欣賞樂曲時,根據優美旋律,在腦海中勾畫圖畫,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或者要求學生填詞來表達,激發學生想象的能力。充分利用音樂與姐妹藝術的相通性,結合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開展欣賞教學,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音樂課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發散思維,使他們大膽、自由地想象,進而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感。文學、美術和音樂分屬不同的藝術種類,文學的媒介是語言和文字,因而它是語言的藝術;美術的媒介是色彩和線條,因而它是圖形的藝術;音樂的媒介是聲音,包括旋律、音色、和聲、節奏等,因而是聲音的藝術。從人的感受來說,文學美術訴諸視覺,屬于視覺藝術;音樂訴諸聽覺,屬于聽覺藝術。盡管它們屬于不同的藝術范疇,可它們在激發人們的審美情感方面卻是一致的。在文學寶庫中,用語言藝術表現聲音藝術的名著不勝枚舉。
五、音樂的表現手段
音樂的表現手段包括曲調的音高關系、調式、和聲、調性、節奏、節拍、速度、音區、音強、音色、演奏(唱)法、織體。任何一種表現手段都不可能孤立的表達內容,在具體的音樂作品中,所有表現手段相互依賴,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聽眾在接受一首音樂作品時,也將它們綜合接受來獲得完整的總體印象。在所有表現手段中極為重要的音高如果脫離了豐富的節奏因素,便成為僵死、缺乏生命力的東西了。
通過音樂模仿親身體驗音樂、通過音樂表演全面理解音樂、通過音樂評論深入認識音樂內涵。美國曼哈頓維爾音樂課程計劃認為:“真正的教育并非關于事物的學習,而是在事物中的體驗。音樂教育過程就意味著讓學生到音樂活動中去體驗、表達音樂和創造的經驗,探索并發現音樂的意義所在。”教學不是灌輸作為結果的知識,而是指導學生參與形成知識的過程,可采用模仿法、表演法、練習法等方法。
欣賞教學中要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準確、生動、富于啟發性,這就要求教師有多方面的音樂知識,才能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學生欣賞音樂時的心理反映過程是:音響感知—情感共鳴—想象、聯想—理解認識。在欣賞教學中將“聽—動—想—做—議”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在欣賞合唱曲《故鄉的親人》時,通過學生自己設計歌曲的表現形式和音樂體裁演唱齊唱、重唱與合唱,體驗不同音樂體裁的不同風格,學生主動參與創作是對音樂再現的學習,希望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積極學習的心理體驗促使其競爭意識、探究意識、合作意識。教師及時給予提問、討論、點撥等促進學生深入地學習和提高,并通過現代教育信息手段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文字、音響、圖象等多種信息媒體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直觀性、生動性、拓展性都與傳統教學形式相比有著很大的區別,它有利于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欣賞活動,并進行再創作。
戴維森說:“在沉默中聽偉大的音樂作品而不加以評價也有巨大的價值。”音樂欣賞是進行審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徑與手段。作為新世紀音樂教師任重道遠,想要取得較好的欣賞教學效果,我們必須轉換舊教育觀念、舊模式。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讓學生全方位參與音樂欣賞教學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讓我們在欣賞教學過程中繼續探索追求音樂的美。
(作者單位 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河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