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
摘 要:試卷評講是政治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更是高三政治老師在高考備考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在高三后期高頻的考試背景下,如何從學生主體和試題的實際情況出發,有的放矢地對試題進行高效的評講,對于高三學生學習復習的效果和高考的成績起了重要的作用。以一節廣州市“三模”試卷評講課為例,管中窺豹,簡要談談對試卷評講高效性的認識和體會。
關鍵詞:試卷評講;學生主體;全面分析
一、認真改卷,對試題和學生考情進行全面的分析
對試題的分析包括根據改卷和得分情況了解本次考試的難易程度;各類知識點的分布情況;哪些是基礎題、哪些是能力題;哪些知識點我們已經掌握,哪些屬于復習盲點等等。比如,這次“三模”考試,全年級的平均分僅為54.43分,說明試題偏難;本次試題側重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變通和應用,又突出了時政熱點,其中,經濟生活占28分,政治生活23分,文化生活18分,哲學常識31分,根據各科所占分數比例,讓學生心中有數,明確自己接下來需要突破和重點把握的方向。
對學生考情的分析主要側重于各班平均分情況、各分數段考生人數情況、選擇題各題學生得分情況、主觀題得分和失分情況等,為此,我設計了以下這樣一個表格,對學生的考情進行詳細
統計:
通過這樣的數據統計分析,有利于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
明確年級情況、各班考試情況和學生得分情況,有利于評講課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能做到有的放矢,還有利于指導學生做好查漏補缺工作,使得接下來的高考備考工作能有針對性地調整思路和策略,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二、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評講
傳統的評講課是面面俱到,教師依據答案逐題講解。這樣的評講,學生僅僅知道這題我得分了或我失分了,至于為什么得分或失分,學生不知所以然,所以,這種缺乏動手、動腦習慣的課堂,學生被動地接受,沒有主動去思考和生成,也很自然的沒有提高和飛躍了,這樣的“漏斗式”注入,學生一無所獲,也無法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
1.正確引導學生自主糾錯反思
學生拿到試卷后不僅要看分數,了解自己這次考試的情況及分數排名,最重要的是通過全面的分析,了解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失分的原因及性質,所犯錯誤是屬于理解錯誤還是復習的盲點。如,這次“三模”考試客觀題部分有一道圖表題,內容如下:
24.下圖反映的是一定時期某種普通商品供求量(Q)隨價格(P)變化的情況。其中,D為需求曲線,S為供給曲線。假定其他因素不變,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當D0向D1移動時,可能是該商品的替代商品價格下降了
B.當D0向D2變動時,可能是該商品的互補商品價格升高了
C.當D0向D2變動時,可能是該商品的價格升高了
D.當P0向P1變動時,可能是人們的收入減少了
這道題考查的知識點是互補商品和替代商品價格變動帶來的影響,由于用圖表的形式來考查,從而增加了試題的難度,本題每班約有三分之一的同學做錯了,說明學生讀圖能力較差,而且不懂得要把知識點和圖表內容結合起來,從而導致出錯。評講時先讓學生自主復習課文的相關知識點,從而把知識內容遷移到圖表上來理解,再重新對題目進行解讀。這樣對癥下藥,使得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中生成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審題能力、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自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參與的課堂討論
經過學生自主糾錯后,對于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精心地討論交流,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同學幫忙解決,這樣,既能解疑,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同學情感。請看“三模”的第33題:
33.一位機械工程專家講過這樣一件事:“文革”中,他在某地勞動,有一天公社派他去割羊草。可他沒養過羊,怎樣才能認得羊草呢?情急之下他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羊牽出去,看羊吃什么就割什么,不到半天就割回了羊草。該專家之所以成功割回羊草是
因為( )
①正確處理了“羊吃草”與“割羊草”的必然聯系
②發揮了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
③正確把握了“羊吃草”與“割羊草”的本質聯系
④發揮了意識活動的直接現實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解決此題的關鍵是區分答案①的必然聯系和答案③中的本質聯系的區別,可現場讓學生根據課文的知識討論一下兩者的區別,作出回答,了解問題所在,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必要的點撥,從而使問題迎刃而解。
三、教師引導,重點點撥
雖然生本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不排斥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作用,恰恰相反,教師必要的引導,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試卷評講課也是如此。教師講評課的點撥包括解題思路、解題技巧及方法指導。
以“三模”主觀題為例,我進行了如下引導:
1.根據設問中的關鍵詞,判斷以上各題屬于什么題型?考查了哪些知識點?(思路點撥)對這些不同題型進行解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解題技巧點撥)
這樣的點撥,首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指導他們找關鍵字詞句,分層次去看材料來確定知識點,整理答案;教師講評時可以做到多角度的設問,變換條件,讓學生思考,真正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2.意義類、措施類和辨析題類等題型,在解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進行解題技巧和方法的指導)
教師講解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講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掌握好的方法會讓學生受益終生。所以,教師在講評時要貫穿解題技巧,引導學生領悟進而學會運用。
3.學生對比糾錯,鞏固提高。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展示個別學生的典型錯誤,找出問題的根本所在,學生根據評講,對比自己做題的情況進行自我糾錯,提高對各類題型的解題能力。
總之,試卷的評講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從試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技巧,做到高效評講。通過評講,啟發學生思考,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升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感到考有所得、評有所獲,而這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才能避免出現“考過講過評過”而一無所獲、收效甚微的局面。
(作者單位 廣東省廣州外語外貿大學附設外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