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才
摘 要:歷史課程目標明確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從學生學習歷史的全過程、學生人格發展的視角確立并提出目標要求的。其二,目標的確立具有全面性。其三,目標的提出具有針對性。歷史新課程功能的變化。教師在新課改下角色的轉變。
關鍵詞:課程目標;歷史課程功能變化;教師角色的變化
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1.歷史課程從強調歷史教育的社會本位,轉向社會發展需要與個人發展的辯證統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學歷史教育一貫注重其社會功能,尤為關注政治功能。我們經常說,歷史可以鑒往知來,認清國情。歷史教育更為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導、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法來分析、考查社會問題,教育的社會本位,我國古代早已有之。
2.歷史課程從注重“專業知識”轉向注重“通識知識”。長期以來,中學歷史課程十分注重兩門通史知識的傳授,存在著把大學歷史課程減縮成中學歷史課程的傾向,課程長期存在著專業化、成人化色彩。
3.歷史課程從歷史學科的視角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視角,
從過分關注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轉向適合高中學生的歷史學習需要及其發展。過去,高中歷史課程常常只關注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古今中外,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知識面面俱到,把歷史學科知識體系等同于歷史學習知識體系。
二、新課改理念指導下的教師角色轉變
1.教師角色需要從教學理念上重新定位。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歷史老師應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從教學組織來看,歷史教師應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從師生關系來看,歷史教師應由居高臨下的指導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從與課程的關系看,歷史教師應由簡單的執行者轉化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者。
2.教師的角色需要在教學行為上重新定位。新課程的備課方式,應由教師的單個行為轉為集體行為;在教師與教材的關系上,則應由“教”教材轉為“用”教材;在施教方法上,應由傳統的“機械授受式”教學轉化為“探究體驗式”的教學;在教學手段上,應向多樣化的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方向發展;在對學生的評價方面,則應由單一化的紙筆測試評價模式轉向多元化的評價模式。
總之,新課程改革,恐怕不僅僅是一個課堂教學方法問題,更是一種教育理念的問題,它應該是一種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教育的各個層面,更牽涉教師各方面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 甘肅省鎮原縣平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