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紹輝
摘 要:教師可以從“講清字、詞語的涵義,把‘字詞串講變為‘自讀質疑、把文章翻譯變為朗讀,結合學生習作實際”和“講解古代作品的構思及表達技巧”幾方面著手。進而,做到繼承和發展、體悟和應用。
關鍵詞:自讀質疑;朗讀文章;結合實際;思想精華
缺乏學習和運用文言的環境,學生除了課堂上學習幾篇文言文外,課外幾乎不讀其他文言作品。有的應試者則以為,背那么多,只考到幾句。學習上存在嚴重的隔離感。針對以上原因,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做工作,如:加強對文言文重要性的認識,注重文言文與現代生活的關系及其影響,加大文言文的閱讀量,改變文
言文教學方式。下面,我就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談幾點淺見。
一、講清字、詞語的涵義,把“字詞串講”變為“自讀質疑”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能使一發即逝的語言“傳于異地,留于異時”。早在唐朝,韓愈就意識到文字的傳載作用,提出“讀書宜略識字”。清人更是將這一思想深化,強調“讀書貴先識字”。這里所說的識字,重在了解漢字形、音、義的關系。
當然,僅靠老師講解是不夠的,還應該教學生查《漢語大字典》等工具書的方法,如:音序法、部首法,有條件的還可教四角號碼檢字法,并且講清上下文中的詞義與工具書義項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文言文教學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在教師“字字落實”的串講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習興趣索然,效果可想而知。給足學生自讀的時間,讓學生對照注解自行疏通字詞,然后,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如:學習初中人教版教材《陳涉世家》第一段,原來的教法是先把教師認為重要的字詞一一進行串講,文言文學習等同于字詞含義的記憶學習。其實,這些東西學生完全可以自行解決,學生需要的是對他們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幫助。如:學習這段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傭者笑而應曰”中的“而”是表示修飾還是表示承接?“若為傭耕”中的“為”是表示判斷還是被動?這兩個問題還真是本段中最不易區分的問題,學生不提出來,老師還真想不到。讓學生質疑,至少可以達到幾種效果:首先,學生必須自行解決字詞,只有弄清字詞,才能提出疑問?其次,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使教學更富針對性和實效性。再次,可以培養學生閱讀、思考、質疑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自己在動手動腦,學習的興趣也會不斷增強。
二、把文章翻譯變為朗讀
教學中,教師習慣在解決字詞之后就進行文章翻譯。目的大概是兩個,一是落實字詞含義,二是疏通文章內容。其實,這樣做基本上是前一個教學環節的重復。如果我們這時改變一下,采取朗讀的方式,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如:學習《行路難》時,我就帶領學生“通過朗讀走進人物心理”,尤其是李白的感慨,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個個群情激昂,把唐雎那種行路難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大有身臨其境的氣勢。學生正氣凝神,情緒高昂,仿佛自己就是高攀的人。學生通過讀,不僅深入地理解了字詞含義,更主要的是走入了人物的內心,同時在通過語言文字還原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是投入且忘情的。
三、結合學生習作實際,講解古代作品的構思及表達技巧
教師在講解文言文時,往往重閱讀,輕寫作,從而導致文言文與作文脫節。事實上,古代作品中的許多精品,在構思和表達技巧方面,也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缎∈队洝肥怯斡浿械募哑?,是寫游記的絕好范例。從構思看,它有兩大優點。以游蹤和視線為序,線索清晰。作者先從來路寫起,先聽到水聲,后看到潭水,再看到潭的全貌和周圍的景色;接著寫潭中的魚;再把視線蕩開,寫溪流。
本文先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逐層遞進,先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為例,從進攻方的失敗,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再以守方條件有利卻棄城而逃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從正反兩方面揭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根本原因,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而點明中心論點。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四個雙重否定句構成排比句,氣勢磅礴、語氣強烈,突出形勢于守城極為有利,卻棄城而逃,這種強烈的反差,雄辯地證明“地利不如人和”。
四、結合實際,闡發古人思想精華
現實生活中,政治演說、企業文化,甚至日常交流,語言簡潔、精練,可以收到極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許多名句,言簡意賅,運用得當,尤顯典雅,意蘊深厚。皖南事變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上奮筆疾書“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詩》,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國共兩黨的兄弟關系,也表現了國民黨戕殺同胞的殘忍和制造內訌的愚蠢,悲憤之情力透紙背。溫家寶總理在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記者唐尼采訪時說:“我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伴隨著我的整個生活。”他經常引用古語詩文精確凝練地表達思想。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時,溫總理引用《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作了形象的注解。作為語文老師,要多讀書、多看報,有條件還要上網瀏覽,搜集資料,激發學生讀、背古詩文的興趣。對于教材中的復背課文,不能一味地壓任務讓學生死背,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前提下,可采用背誦古詩文競賽、板書一日一句、頂真格聯句等多種形式,調動學生背誦古詩文的積極性。
總之,教材所選文言文本,都是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無論是辭藻章法還是思想內容都堪稱經典。面對這些文言文本,我們更多的是要教會學生發現、了解和把握。針對其高尚,應對其記憶、體悟和導行,這樣才可以談繼承和發展。
(作者單位 云南省雙江自治縣第一完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