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星
(福建省人大常委會,福建福州350001)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切實抓好節能減排,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國“十二五”時期的總體戰略思路。
改革開放30多年間,中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9.8%,遠遠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發展水平。但是,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金融海嘯對中國經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09年中國經濟受外貿出口下降的影響,GDP增長率降至8.7%。這次金融危機也暴露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中國未來能不能繼續保持高速的增長。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過度依賴于投資和出口,而國內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偏低。
這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確有其積極的一面。因為那時中國剛從計劃經濟轉型過來,引進外資調動民間資本投資建廠,彌補了供給不足,而這些投資是有需求作為保障的。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發展,產能不僅能夠滿足國內需求,且有很多結余,而大量貿易順差造成我國與貿易伙伴之間摩擦加劇,也使自身貿易條件惡化,出口產品賤賣,還對我國的資源和環境造成浪費和破壞。
我國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已經大大偏離正常狀態。國際消費和投資的比例大致為75:25,而我國投資率始終居高不下,特別是21世紀以來,基本上處于45% ~50%的水平,而消費比重嚴重偏低,造成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經濟問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過慢,收入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是高投資率支撐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
消費率高低并不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而是反映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力,反映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狀況。我國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最終消費率從2001年的61.4%下降到2011年的50.4%,其中居民消費率從2001年的45.2%下降到2011年的35.5%。2001—2011年,我國年均投資率已經超過50%,與工業化同一時期以及人均GDP3000美元時的日本、韓國相比,我國的投資率要高出十多個百分點。
2011年我國GDP接近40萬億元,居民消費僅占1/3。而2011年美國 GDP約為96萬億,其消費率達70%。我國的居民消費率也低于“金磚國家”中其他國家,較高的巴西為83.6%,較低的印度也有69.6%。最終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率的逐年下降,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見的。消費作為最終需求,直接關系到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過低的消費率顯然不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
2007年十七大要求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術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發展 方式的轉變總是以科學技術的變革為基礎和先導。

表1 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歷程概況
比照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模式(見表1),可以看出,西方國家早期主要依靠資本投入,結果就使得最終需求不斷萎縮,勞動者收入相對甚至絕對地下降,同時造成了階級斗爭的尖銳化,最終導致資本主義危機的爆發。然而,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第二次產業革命,此后西方國家的增長模式不再依靠資本投入來驅動,而主要是靠技術進步和效率提高來推動。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技術進步和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信息技術革命。進入21世紀,西方國家的創新又帶來新一輪的技術進步。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處于西方國家的第二到第四階段,面臨的任務就是從早期靠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向靠技術進步、信息化帶動的增長方式轉變。
實現經濟科技跨越式發展是“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破解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從根本上講,一要靠改革開放,二要靠科技進步。這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根本動力。目前,需要通過推進改革,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創新創業、公平競爭的經濟體制、更加有競爭強度的經濟體制,來實現創新,保證效率的提高。
2013年是“十二五”的第三個年頭,是實現“十二五”規劃提出的“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階段,只有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才能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關鍵在于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于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關鍵在于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后的矛盾,關鍵在于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
各級政府依然掌握著一些重要資源的配置權力。比如說信貸資源,因為我國銀行體系、金融體系改革還沒有到位,所以各級政府依然對于信貸的發放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再比如土地資源,因為土地的產權制度不健全,各級政府自由裁量權還很大。只有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資源主要由市場配置,才能實現效率的最大化。
首先要真正做到政企分開。在市場經濟中,政府與企業之間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而是一種伙伴關系。但是,打破壟斷、消除微觀干預,都牽涉到有關部門的權力和利益,所以推行起來就非常的困難。這就需要政府和行政部門進行自身的機構制度改革,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環節事項,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轉型必須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以完善公共治理結構為重點推進行政體制改革。
法治是責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F代市場經濟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和公平競爭,只有在法治條件下,人的基本權利才能得到保障,公平的游戲和經濟規律才能得到遵守。不受約束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而約束權力的唯一辦法就是依靠法治。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并不是市場經濟的自發演進,而是需要法治與責任政府的大力推進來完成。
[1] 遲福林.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的改革選擇[J] .學術研究,2011(2).
[2] 吳敬璉.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