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經濟的快速發展, 高技能人才在經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近幾年來我國社會出現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才短缺的現象,引起關注。分析造成電子信息類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對于尋求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方面,對促進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主義意義。
關鍵詞:電子信息;高技能;現狀;研究
基金項目:江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 項目編號12YB186 題目:電子信息類產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此論文為規劃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
1 跨國電子信息類產業必須堅持走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之路
當前我國技能人才狀況 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兩大領域:一部分在制造業;一部分在服務業。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 一直致力推動工業化發展。 特別電子類已成為我國極為重要經濟支撐和提高綜合國力有效途徑, 成為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完善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培養制度有關工作。一些高校被國家信息產業部授予”國家電子信息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校企合作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是學校生機與活力的根源所在,校企合作規模越大、關系越密切,學校發展的速度越快,步子越實,校企合作發展電子行業的必由之路。在教育培訓過程中,我校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思想,堅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認真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學校及時根據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樣化、靈活化的合作培養模式,形成了一校對多企的合作局面,先后與瑞安建材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原國資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創維集團建立合作關系,并簽合作協議、為其培養高技能人才
2 加快電子工業發展對技能人才、 特別是電子類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現出日益強勁的勢頭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測算,到“十五”末, 我國技能勞動者需求量將增長 20%—25%,其中,高級以上技能勞動者所占比例預計增長 15—20 個百分點,特別是技師、高級技師的需求將翻一番。 但是,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顯示,目前我國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特別是高級技工、 技師、 高級技師需求率均大于 1, 呈供不應求的局面。2009 年有關資料統計表明,全國城鎮企業共有職工 1.4 億人,其中高級技師只占 0.41%,技師也只占 3.1%,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比例達到 20%—40%。另據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一項調查表 明,一個高級技師面前,有 7.33 個就業崗位等著。而 2009年大學生就業率僅為 70%左右。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 發達工業化國家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制造業全速向發展中國 家轉移。但是,目前我國勞動者技能素質偏低,不能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2005 年全國城鎮勞動力就業抽樣調查顯示,無技能或低技能的勞動者 占全國城鎮就業人員的 56.4%;初、中級技能人員占 23.3%;中間層的高級技工、技師、高 級技師僅占 4.4%。這種狀況不能適應我國科技進步和建設制造業強國的要求。 近幾年來,中國新聞媒體一直在大聲疾呼:“中國制造誰來造”。社會在發問:為什么一 樣的機器做不出一樣的活?為什么成熟的技術在生產中卻得不到成熟的應用?北京師范大 學原校長方福康教授說, 是因為現成的技術在具體制造中走了樣, 一線工人技術水平低直接 影響了一線產品的質量。 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經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 要實現 由“世界加工中心”向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制造中心”轉化, 不僅需要大量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 人員,更需要一大批掌握現代制造技術的高技能人才。
3 造成高技能人才短缺和企業職工隊伍技能水平偏低的原因
3.1 經濟發展增加了對技能人才需求
改革開放 20 多年來,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可以說,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創造了技術工人需求的大環境。第二 產業的發展,必然帶動對技術工人的強勁需求。我國正在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由于經濟的 高速發展, 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再加之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和科技進步加速產業分 工,必然涉及到人力資源結構變化和就業結構的調整。以山東省為例,每年需補充技術工人 約 40 萬人左右。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和新興產業的迅速發展,增加了 很多新職業, 大批低技能就業崗位正日益轉化為高技術含量的崗位, 急需一大批適應新要求 的新型技能人才。 而此時中國人力資源結構出現了和其他工業化國家一樣的發展軌跡, 勞動 力結構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特征。加之有效供給不足,這必然進一步增加對高技能人才 的需求,造成我國勞動力結構處于中間層的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3.2 社會認知偏差影響了人們從事技能勞動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著“重學歷、 輕技能”的片面人才觀念,把學歷和身份作為人才的唯一衡量標準,形成了技術工人不是人 才的社會刻板印象,影響了高技能人才群體的形成和發展。由于存在這種社會認知偏差,人 們沒有把技術工人作為人才看待, 用人上身份界限沒有完全打破, 缺乏技能人才成長的激勵 機制和社會流動的上升通道。 技術工人沒有得到相應的社會尊重, 勞動價值也沒有得到相應 的回報。在社會利益分配上很少關注工人群體。從職業生涯看,具有學歷和干部身份的人才 可以有多種社會流動的上升通道,而技能人才只能干一輩子工人。由于技術工人社會地位、 經濟地位偏低,降低了技能人才群體的凝聚力。許多青年不愿意從事技能勞動,造成技能人 才短缺。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的衡量標準,應該以需求和能力為本位,社會分配 應以貢獻為依據。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
3.3 教育發展不平衡,造成供給不足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主要表現在 普通教育上, 特別是高等教育發展迅猛, 而與培養技術工人相關聯的職業教育發展相對緩慢。 以山東省為例,2003 年全省高考招生 37 萬人,而明確定位培養一線技術工人的技工學校、 高級技工學校,年培養能力只有 10 萬人左右。其中高級技工的培養能力只有 3 萬人。相對 于全省每年 40 多萬技術工人的需求量,培養能力存在明顯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多年來技 術工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不高,造成社會對白領職業的高度需求,輕視職業教育。這種 教育結構造成職業教育培養能力不足。“過分強調學歷教育和對專業性職業教育投入資本的 不足是導致中國技術工人水平低、 后備資源不足的主要原因。 這將影響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 競爭的能力。”
3.4 企業對職工培訓重視不夠、 投入不足, 只使用、 不培養的做法造成職工技能水平偏低
企業在培養高技能人才方面應發揮主體作用,因為企業是人才效益的最大受益者。但是,目 前很大一部分企業只重視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忽視一線職工的培訓, 對員工技能培訓的投 入嚴重不足,職工技能素質不適應技術進步的要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2004 年 4 月對全國 40 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大多數企業用于職工培訓方面的花費不高, 一半以上的企業用于技術工人培訓的費用不到職工教育經費的 20%。究其原因,一是長期 以來,我國企業傳統粗放式經營和管理方式沒有改變,質量意識不強,不重視提高企業職工 素質。二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滯后,部分企業負責人忽視職工隊伍長遠建設。三是進入市場 經濟以后,由于國有企業待遇偏低,很多優秀技能人才流向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發展,造成 國有企業不愿投資職工培養。
4 完善培養條件,保證培養質量的高速發展
4.1 提供具有先進水平的硬件條件
高技能人才培訓主要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掌握和應用。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下,學校使用教育專項資僉、加大投.入,完善實訓條件,進一步強化多媒體機房、電梯、數控和電氣技術實驗室建設。目前,在建的電子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實訓中心有江西省首個實物電梯實驗室及先進的實驗室20余個,被勞動廳領導形象地比喻為江西省電子信息技校的”獨門武功”現已建成有專業配套的實驗實習室40余間,實習車間1095平方米,計算機500余臺,配備較為先進的實驗實習設備1400多臺.
4.2 提供高水平實習和理論教學師資
“打鐵還須自身硬”,有了先進的培訓教學設備,如何更好地應用于技能培訓,為學員提升能力服務,師資起著決定性作用。學校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師資培訓,舉辦雙師型教師培訓班,組織觀摩考察活動、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師到技工院校進修培訓,不斷提高教學水平,聘任企業的高技能人才擔任兼職教師。
4.3 采取”訂單”模式培養
學校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協議、根據企業提出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來組織和實施教學,學生學完相應的知識,達到相應的技能水平后,輸送到企業就業。先后與南方電網、云內動力、云天化、南天集團、昆鋼等合作培養了眾多高技能人才,為企業提供了滿意的培訓服務。
5 立足企業需求,擴大企業國際高技能人才培養規模
1、結合企業技術改造和新技術應用力度的加大,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向高層次、多技能、快速應用方向發展的實際,緊緊圍繞企業需求與發展,進一步結合企業生產現場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
2、充分利用學校師資、設備、場地資源同企業生產技術資源相結合的優勢,建立校企一體的考核評價體系,發揮學校職業技能鑒定站和行業職業技能鑒定站的職責功能,開展技師、高級技師的職業技能鑒定,保證培訓質量,提升校企合作開展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社會認可度。
3、完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培養滿足企業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4、擴展培養專業范圍,把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專業范圍進一步擴大,解決小工種高技能人才缺乏的現象,使校企合作培養的高技能人才滿足企業的不同需求。
6 現代電子信息產業化必須面向社會,走向市場,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1.民辦學校應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這就要求我們高校的專業設置要面向市場、面向社會: 一是專業設置上要克服重學科傾向,輕導向;二是培訓內容上要克服管理類、 輕技能類; 三是培訓上克服重理論講授、輕能力提升。同樣,社會培訓機構也要及時調整辦學方向, 跟上職業變化和技術進步的步伐。要形成民辦高校與成人教育、公立高校三足鼎立之勢。民 辦高校的一切教育要圍繞著培養市場實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專業要按需設置、 年年調整, 電子商務、 市場什么人才搶手熱門,學校就培養什么人才;而“訂單式 教育”和校企合作,使民辦高校實現了與市場的零距離。同樣,造就高技能人才,對緩解大學生 就業的結構型矛盾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要鼓勵并指導高校和企業發揮各自優勢,資源互補,聯 合培養高職學生。
2.企業要成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陣地。企業一方面可以開發和培養現有技能人才; 另一方面可以引進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現有技能人才培養上,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 促進初、中級技能人員盡快升級,成為高技能人才;二是要利用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杠桿作用 來促進新生勞動力。目前,國內企業獲得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自己培養,方法比較單一。 企業最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但目前企業開展的技能培訓主要有崗位培訓、職業資格培訓和 復合培訓,復合培訓所占比例最小。高技能人才哪里來,招才引智見效快,這當然是一條捷徑。 但是大家都去你爭我奪,互挖“墻腳”,必然產生人才內耗。因此要走引培并舉的路子。首先加 大教育投入,依靠國家院校和民辦院校培養人才,同時企業要立足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培養高技能人才,此外要積極引進人才。
3.政府要加強對高技能有關職業標準的開發和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培養一大批“動手 加動腦型”人才,不僅能夠提高消化、 吸納科技成果的能力,以期迅速占領技術市場、 產品市場, 而且有利于拓寬就業空間,這將引起政府及企業的高度關注。尤其對政府而言,一是要加強 與高技能有關職業標準的開發,形成新的職業標準體系;二是要加強對鑒定題庫、培訓教材 的開發和提升;三是有條件的可以探索由政府購買培訓的機制,推進職業培訓市場化;四是 要加強中介機構的管理, 提高中介市場的業務水平, 同時要加強對高技能人才的人事檔案和 戶籍檔案管理,以適應高技能人才的流動; 五是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在勞動仲裁方面,應該平等對待高技能人才。另外,政府要為培訓提供全過程的服務,包括發布市場信息、提 供實訓平臺、組織專家服務、引進國外一流認證機構,并最終出資購買培訓成果。 從人才強國戰略要求看, 高技能人才短缺不利于構建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 不利于社會 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二○一○年七月)《就業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征求意見稿)》。
[2] 200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0年3月30日)
[3]勞動和社會保障局《2008年第一季度人力資源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報告》。
作者簡介
白書華(1982—),河南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在職研究生、方向:信號與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