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與創新,我國民辦高校得到了快速發展。民辦教育的發展,緩解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緊缺的現狀,民辦本科院校根據市場需求確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重視實踐能力培養,構建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民辦教育健康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目前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和當前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比較分析我省幾所地方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情況,主要從教學、社會實踐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闡述了對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必要性。以應用為主旨構建課程結構和教學改革內容體系;以就業為目的面向社會、面向崗位務實、創業創新,構建適應地方需求的實踐基地;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加強校企合作辦學力度,培養一批既能從事教育教學又能從事工程實踐的“雙師型”隊伍。民辦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將在較大程度上改變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培養人才模式的單一化傾向,對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1 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得到了長足發展。據教育部公布數據,截止到2011年5月23日,具有招生資格的全國民辦普通高校386所,先后有79所民辦高校由專科升格為本科院校。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一般先后經歷辦技能培訓班、自考助學教育、學歷文憑考試教育、高職高專教育、本科教育。從民辦本科院校發展的過程來看,其發展歷程與市場經濟緊密相結合,因此其民辦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應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相一致。民辦本科院校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在于它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民辦院校能否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其所設各專業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民辦本科院校辦本科教育的歷史較短,從其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管理模式、生源層次、教學水平等各方面的條件來看,很難培養出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論型人才,而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客觀上不僅需要一定的理論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2 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存在的不足
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在本科教育過程中時間比較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處在摸石頭過河的階段。民辦本科院校自身存在的各種不健全、不完善的因素,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點:
2.1 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目前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兼職教師年齡偏大,比例偏高,兼職教師穩定性差,直接影響教學質量。二是專職教師年齡偏輕,學歷偏低,職稱不高。三是教師中短期行為較多,在民辦本科高校中教師穩定的事業心和敬業精神較差,很難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這種情況嚴重制約著民辦高校教育質量的提高。
2.2 民辦高校內部管理體制不科學,辦學行為不規范
一是學校資產的管理權和所有權不分,投資者和經營者職、責、權模糊不清。學校內部運作缺乏合理的規章制度來保證,尤其是民辦高校內部采取“家族式”管理,難以形成科學的決策、管理機制,阻礙民辦高校的發展。三是民辦高校的投資者和管理者,有時受到自身學識、素質及對有關法律、法規了解程度的影響,在教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規范問題,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損壞了民辦高校的整體形象,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2.3 辦學資金難運籌,硬件設施的不配套制約著高校的發展
資金是民辦高校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民辦本科院校要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想在高校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必須高投入、高起點。目前,我國大多數民辦高校是靠自籌資金發展,在辦學之初投入大量資金,而學校維持和發展需要更多的資金[3]。雖然國家在政策上給予扶持,但落到實處的較少,資金的缺少,嚴重制約了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影響提高教學質量。由于資金緊缺,影響了學校投資擴建校舍、購置辦學設施,這種硬件設施的不配套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制約著學校的發展。
3 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的實施途徑與措施
3.1 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突出應用本科教學特點
根據專業設置,建立一批與之相配套的實驗室,實習實驗基地,做到學以致用;對于不同類型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積極推行討論式、啟發式與案例式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加大試題庫與習題庫建設,加強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積極參與精品課程建設,推動教學方式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利用好雙方的師資和設備,實現校企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利益雙收;加強應用型民辦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針對本校在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立項研究,探尋解決方法,積極申報省市重點實驗室和區域性實驗實訓示范基地,爭取國家資助和有償性地對外開放使用。
3.2 多渠道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民辦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特別需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在“雙師型”教師建設中可有多種方式。一是鼓勵教師向“雙師型”靠攏,學校要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培訓提高的平臺,努力給教師提供良好的學習工作環境,要做到既能引進為優秀的教師又能留得住人才;二是通過“引進來”的方式,從科研單位、企業等機構引進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來學院任教;三是由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組成的高校教師隊伍,通過科研、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方式促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四是發揮已有的“雙師型”教師傳、幫、帶的作用,使年輕教師發展成為“雙師型”教師,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組織的各類執業資格和職稱資格的培訓考試。
3.3 大力推行職業技能訓練, 鼓勵、支持學生課外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
應用型民辦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就決定了必須構建“本科學歷+職業技能”的人才培養模式[4]。利用民辦高校辦學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開展學歷教育與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非學歷教育相結合,進一步拓寬與勞動人事等部門的合作,建立職業資格培訓基地,使畢業生“一專多能,一人多證”,增強就業競爭力與創業能力。積極推行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通過舉辦論壇、科技文化藝術節、學科競賽、社會實踐等文體活動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民辦高校盡可能創造條件,為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搭建平臺,使學生能充分發揮其特長,展現其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的功能.
3.4 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學管理體制及教學質量保障和監控體系
民辦高校必須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完善科學的管理制度提高辦學質量。建立制度保障、檢查與督導、信息采集、評價和信息反饋等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增強學校管理的透明度及公共性,保障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的落實。加強督導機制,實行督教、督學、督管一體化,拓寬收集教學信息來源,通過聽課、教學檢查、學生評教、教師評學等方式收集信息,對教學質量信息進行比較分析,及時準確地向有關部門反饋。另外,定期進行管理人員培訓,切實提高其管理水平。
4 結束語
總之,地方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在改革與創新的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已有的辦學經驗,充分吸收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的成果,針對教學活動中的某些薄弱環節,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必將在現有基礎上明顯提高,具有明顯特色的應用人才培養模式也必將建成。
參考文獻
[1]鄭堅, 楊萬清, 李芳媛.民辦本科院校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1)
[2] 秦小剛.民辦本科高校科學發展的新途徑研究[J].許昌學院學報,2011,30(3)
[3] 婁春輝.我國民辦高校發展優勢及制約因素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2006,28(4)
[4]楊保成,張錫侯.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黃河科技學院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11(4)
作者簡介
宋志豪(1978— ),男,河南鄭州人,鄭州科技學院校長助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