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莉
1 課標要求
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2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線可以歸納為:背景——過程——結果——影響。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民主革命的先驅。他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最終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本課的重點是辛亥革命:通過了解同盟會成立的過程及其革命綱領,正確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質;通過了解中華民國建立前后的斗爭歷程,進一步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本課的難點是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運用唯物史觀的能力。而這些對中學生來說是很有挑戰性,學生只有知難而上克服這些難題才能不斷提高學科能力和人文素養。
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知道主要過程及其重大事件(同盟會成立、武昌起義,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正確認識辛亥革命的結果和歷史意義;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1)引導學生通過對辛亥革命醞釀爆發結果的思考分析和探究,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學會正確評價辛亥革命。
(2)解讀材料,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分析材料、處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從辛亥革命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中,認識革命成果來之不易,以珍惜時間,勤奮學習。
(2)通過正確評價辛亥革命,理解辛亥革命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析歷史的能力。
(3)通過對教材圖文的解讀,使學生感受革命黨人舍小家顧大家、敢為天下先、救國救民的英雄氣概勇于承擔的愛國主義精神。
4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辛亥革命的歷程及意義。
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及辛亥革命的評價和歷史意義。
5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二)創設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一: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條件,原因從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分析入手,結合前面的學習總結得出。條件主要強調革命的醞釀和總爆發。
1.1901年,清政府宣布“新政”,經濟和階級基礎
教師補充“預備立憲”,指出它們的實質。同時放映出清朝晚期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情況,分析它們的積極意義: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2.1903年,鄒容《革命軍》,思想基礎。
思考康有為為什么會在民主革命思潮興起后,發表這樣的言論?補充中國近代第二次思想論戰的內容,革命思想的傳播促進了革命的發展。
3.1905年,成立同盟會,組織基礎。
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
分小組比較興中會和同盟會,特別是兩者性質的比較,前者是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后者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因為后者有自己的政治綱領等。
4.1911年,黃花崗等一系列武裝起義。
放映一系列同盟會成立后的武裝起義,根據史料,學生可以分析得出: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統治,清政府已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的分析得出辛亥革命前的一系列準備。
探究二:中華民國的成立
地點:湖北武昌:時間: 1911年10月10日;重大事件:武昌首義。
播放視頻: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軍的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11日,起義軍攻克總督衙門,占領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新軍將領黎元洪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戰地播報:如果你是某報的新聞記者,請你寫一篇關于武昌起義的報道。
多媒體出示:
材料一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材料二 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
材料三 國務員(指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諜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可決彈劾之
回答:
(1)材料一體現了什么原則?
(2)材料二中的權力分工體現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三中,“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是什么意思?
設計意圖:使學生結合材料得出約法包括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并認識《臨時約法》的現實意義是為了限制袁世凱專權。
6 探究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創設情境:用圖片反映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袁世凱像、《袁世凱及其黨羽反對孫中山及南京國民政府》《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后與北洋軍閥將領的合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與各國使節的合影》。
換位思考:在1912年,處在孫中山的位置,如果是你,會把革命黨人苦心斗爭得來的政權給袁世凱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客觀形勢、袁世凱、革命黨人以及孫中山自己等方面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以掌握袁世凱奪取權力的原因。了解孫中山先生的維護共和,不居功自傲,一切以革命需要出發的偉大精神以及豐富的個性。認識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探究問題:得出“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個偉大里程碑”這一結論的依據是什么?(結合書本知識加以說明)
材料呈現:江澤民在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會上說:“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梁ジ锩谥袊鷼v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p>
設計意圖:探究與討論的落腳點在于,認識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意義,認識評價資產階級革命的標準,提高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并理解辛亥革命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偉大功績;感受并理解辛亥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
感悟歷史:英勇不屈的黃花崗起義戰士圖、林覺民的遺書《與妻書》(節選)。思考問題:學生齊讀《與妻書》(節選)并思考:革命黨人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辛亥革命給我們留下了哪些精神財富?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自主感悟歷史,感受革命黨人舍小家顧大家、敢為天下先、救國救民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生命追求革命理想的精神。
7 教學反思
第一,歷史學習要注意引發學生的思考,應該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尋找適合的切入點。
第二,采用“探究性學習”的思路,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第三,形象的材料,會使學生更貼近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