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榮
1 據稅收流失是否因稅務官員工
作方面的原因進行分類“非官員型稅收流失是因納稅意識淡薄、稅收征管手段相對落后和現行稅收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導致的稅收流失;而“官員”型稅收流失則是因一些稅務官員在無有效制度約束下追求自身效用(包括薪水、津貼、職務、權力地位和聲譽等)最大化過程中導致的稅收流失。對于“非官員型”稅收流失,理論和實務界已經做了大量探索,并提出了許多的建設性治理意見,在此不再贅述。以下僅就“官員”型稅收流失進行分析。從“經濟人假定”理論分析,稅務官員及各級稅務機關也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該效用可以是商品收入、財富、社會地位、權利、榮譽等利己因素,亦可為慈善、友誼、和平、社會進步等利他因素。稅務官員及各級稅務機關在追求公共利益等利他因素時,難以排除利己因素的存在,尤其在缺乏有效制度約束下,將很難避免會為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而損害稅收、導致稅收流失。這主要表現為:從納稅人處獲利的某些稅務官員濫用稅收優惠,緩征、少征或不征納稅人應交納的稅收;某些地方稅務機關為實現自身效用最大化,越權審批稅收減免期限和給當地政府扶持的企業欠稅;某些下級稅務機關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其上級隱瞞稅收收入(如以基數法分配稅收任務情況下,易于完成稅收任務的下級稅務機構經常僅將超出任務稅款中的部分上繳國庫,而將另一部分存在自己控制的“蓄水池”里,從而使第二年分配任務時基數和增長率都不會太高,這樣也就為第二年順利或超額完成稅收任務提供了“保障”,但國家稅收卻因此而流失)。對“官員型”稅收流失治理可考慮通過如下措施進行有效約束:建立和完善與稅務官員及各級稅務機關無隸屬關系的稅務中介組織,全面實行稅務代理制,形成中介組織、納稅人和稅務官員三方之間的制約、監督關系;建立選樣、稽查和定罰三者相互分離又相互制約的稽查制度來強對稽查官員進行權力制約;推進省級以下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能運用獨立財政去促進社會發展;加強稅收減免權限的管理和控制,嚴懲越權進行稅收減免;采用“GDP稅收負擔率”等因素法作為分配稅收任務的科學方法等。
2 據稅收流失所依存的經濟活動
性質進行分類在一定稅制下,國家對所有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收入應征收而未征收到的稅款即為稅收收入的流失。此處的經濟活動包括“地上經濟”和“地下經濟”。“地上經濟”,即公開經濟,是指已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并在國家有效控制范圍內的經濟活動以及由此獲得的收入,與之相應的稅收流失現象主要為“地上經濟”中存在的納稅人偷稅、騙稅、抗稅、避稅、欠稅等這是顯性稅收流失。目前實務與理論界普遍關注“地上經濟”的稅收流失,而對“地下經濟”中的稅收流失尚有待進一步研究。地下經濟是指在政府的管制稅收和監察范圍之外的經濟活動及由此獲得的收入,其本質在于逃脫政府監視與控制,在政府的經濟統計中沒有地下經濟,財政收入中也不包括其創造的收入,但現階段國內生產、流通及分配等領域的地下經濟卻比較普遍。各種地下經濟使我國的實際納稅人少于潛在納稅人、實際稅基小于潛在稅基,從而減少了稅收收入,造成“地下經濟”稅收流失,這是隱性流失。從政府經濟統計中的收入與帳戶可以看出,國內現階段地下經濟的稅收流失主要是城鎮經濟中工商稅收的流失。主要表現為:應納稅人不辦理工商或稅務登記;不申報納稅;申報不實;通過各種辦法少列收入多列支出;虛構納稅義務騙取退稅等。當前應通過加強稅源監控,完善稅收確認辦法,加大處罰標準等具體措施來控制地下經濟稅收流失。但根本途徑還是通過深化改革將配置資源的任務交給市場,徹底轉變政府職能,消滅尋租活動的基礎;努力樹立公民法治與納稅意識,提高政府部的經濟管理能力。
3 按稅收流失表現形式進行分類
此分類能反映現實生活中導致稅收流失的各種現象和行為的特點及其采用的手段,具有現實針對性,利于根據各種稅收流失形式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1、偷稅。它是納稅人運用非法手段減輕自身納稅義務、從而減少國家稅收收入的行為,其基本特征為納稅人有意少納稅或不納稅,表現為納稅義務人有意識地違反稅收法規,用隱瞞或欺騙等手段逃避或減輕納稅義務。各國對該行為除按稅法規定追補稅額、加收滯納金外,還要據情節輕重處以所偷稅款一定倍數以下的罰款,嚴重的還要由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處罰。
2、漏稅。通常是指納稅義務人無意而發生的漏繳或少繳應納稅款的行為,它與偷稅的區別主要在于“無意”還是“有意”地少繳稅款。現實中存在不少非故意行為引致的不繳稅或少繳稅但在稅收管理中要明確納稅人未繳稅或少繳稅是否存在主觀意圖非常困難,因此我國現行法未使用漏稅這一概念,而將其歸于偷稅范疇,國際上大多數國家對漏稅基本上也作同樣處理。
3、逃稅。它是納稅人在應稅經濟行為和納稅義務發生前,利用非法經濟手段單方面減輕或免除稅收負擔的稅收流失行為。逃稅發生在應稅經濟行為發生前,而偷稅發生在納稅義務產生后。市場經濟中交易方式的多樣性、經營地點的可變性、交易時間的短暫性等為逃稅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逃稅引起的稅收流失日趨嚴重。
4、騙稅。它包括廣義騙稅與狹義騙稅兩類。廣義騙稅包括騙取出口退稅、騙取稅收優惠及做虛假項目欺騙稅務人員,其中危險最大的是騙取出口退稅。狹義騙稅主要指出口企業、犯罪分子以及少數政府公務員(如工商、稅務、公安、海關等人員)聯手進行的騙取出口退稅行為。目前國內騙稅產品已從高價值、高稅率的產品發展到普通產品,騙稅人員從少數出口企業發展到專業性騙稅團伙。
5、抗稅。它是指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行為。作為一種以暴力方式來減輕稅負的行為,抗稅在現實生活中屢有發生,是稅收流失的一種表現形式。作為國內稅收征納矛盾的激化表現,抗稅主要發生在無照經營的城鄉個體工商戶中,此外在農村也存在集體抗繳農業稅的問題。
6、避稅。它是指納稅人在雖未直接違犯稅法但違背稅收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利用稅法律中的漏洞和征稅方信息不靈的弱點,通過資金、費用、成本、利潤轉移等手段以達到躲避納稅義務和不納稅的目的。避稅雖不直接違法,但其鉆稅法之空有悖于國家政策導向,屬國家稅收的流失。避稅一般不會受到處罰而只是引發稅務機關的反
避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