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 要:無論哪類機構改革方向都對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強化傳統職能的同時還須針對資金的有效使用進行引導和監管。通過對適應性機制內涵進行解析后可知,應圍繞著:樹立機構改革的危機意識、提升財務人員的崗位素質,以及完善財務管理的形式要素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適應性機制構建。應明確,在建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環境適應性能力時,仍需要注意挖掘自身潛在的糾錯機制。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機構改革;適應性機制
根據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思路可知,部分事業單位將逐步市場化運作,而另外部分具有顯著公益性質的事業單位將采取:或者財政全額撥款、或者財政撥款與自籌相結合的形式。然而無論哪類機構改革方向都對財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強化傳統職能的同時還須針對資金的有效使用進行引導和監管。
那么如何理解資金的有效使用呢。筆者認為,其中應主要包含資金使用效益的提升,以及防范資金使用風險等兩個方面。以“產出/投入”的表達式來解析資金使用效益,實則就要求提高該比值的大小;針對資金使用風險方面來講,則需要規避因信息不對稱而出現了資金使用漏洞,以及在資產重置環節中所可能出現的資金鏈危機。
從而,建立起財務管理的適應性機制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構成了本文立論的出發點。
1 對適應性機制內涵的解析
在生物學隱喻下來看待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工作的路徑指向,可以理解為它需要適應機構改革對財務管理的外部要求,即需要適應因此而動態演變的外部環境。在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下,適應性機制體現在財務管理工作的內部優化中。
具體而言,內部優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1 人員崗位素質的優化
需要指出,事業單位財務人員的崗位技能并不存在著太大問題,但在工作意識上卻時常受到習慣意識的侵蝕,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局限于職能部門的框架內來開展日常業務,卻未能在走出去、請進來的基礎上廣泛獲取單位發展的綜合信息。因此,這里優化的方向便是培養他們與其它部門間的溝通能力。
1.2 財務管理形式的優化
在上文中提到了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中所可能遇見的資金風險,以及如何提升產出投入比值。從傳統視域下來解決這些問題,似乎更集中在通過財務信息化平臺建設,以及監管機制設計來應對之。對此,筆者表示贊同。但仍需指出,還可以在財務管理形式上進行優化,從而彌補傳統模式所存在的不足。
2 解析基礎上的適應性機制定位
與生物體的適應性能力建構類似,事業單位財務管理活動仍主要在局部層面建立起自身的環境適應性能力,從而遵循上文所歸納出的“內涵”進行以下兩個方面的機制定位。
2.1 針對人員崗位素質優化的機制定位
在局部層面建立適應性能力的原則下,針對財務管理人員崗位素質優化的機制定位,可界定為提升他們工作的全局意識和溝通能力。就全局意識而言,則在于根據單位各項事業發展的輕重環節來合理進行資金配置(通過向管理層提出建議的方式);就溝通能力來說,則需要通過崗位培訓和崗位制度建設來進行提升。
2.2 針對財務管理形式優化的機制定位
緊密圍繞著提升產出投入比值和防范資金風險這兩個問題來進行機制定位,其在財務管理形式的優化上應著力解決“激勵沖突”問題。激勵沖突構成了事業單位普遍存在的困境,即管理層自認為滿足了對職工的激勵需要,但職工的工作績效則無法滿足管理層的要求。因此,財務管理在形式上應能滿足“激勵兼容”原則,進而解決當前存在的產出投入比值不高,以及信息不對稱下的資金使用風險。
以上兩個方面的適應性機制定位實則為下文的機制構建提供了路徑指向,從中可以看出,在建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環境適應性能力時,仍需要注意挖掘自身潛在的糾錯機制。
3 定位驅動下的適應性機制構建
根據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驅動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適應性機制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
3.1 樹立機構改革的危機意識
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進程已經持續幾年了,目前還面臨著養老制度并軌的改革日程。不可否認,當前事業單位職工都普遍具有了風險意識,這種風險意識主要存在于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的考慮之中,而并沒有完全落地于推進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之中。因此,樹立機構改革的危機意識應著力于警醒廣大職工,使他們將自身的職業發展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并在正能量的釋放下激發他們崗位意識。這樣一來,涉及資金使用、固定資產重置等環節的活動,便能在公共輿論下得到規范。
3.2 提升財務人員的崗位素質
在上文的機制定位中已經提到,需通過培訓和崗位制度設計來實現崗位素質提升的目標。崗位培訓主要在于建立起財務人員的全局意識,過去受到組織職能結構的限制,財務人員的視野一般局限在自身的業務范圍內,從而對于資金的合理配置和資金風險防范則依賴于管理者的行政命令。由此,再通過完善財務部門的制度設計,則將授權財務人員(以財務部門負責人為代表)在全局視域下向管理層提供資金使用建議。包括“走出去、請進來”等措施,都需要依靠制度建設來給予長效保障。
3.3 完善財務管理的形式要素
在激勵兼容原則下來完善財務管理的形式要素,則需要建立起事業單位職能部門利益與資金使用間的關聯性,或者說將部門職工的個人利益與資金使用相聯系。如,對于部門經費和部門創收經費的支配上,在完成財務監管的基礎上可做出這樣的決策:部門所節約下來的部門經費可部分或全部作為部門職工的獎勵性績效來發放;部門所創收的經費可在與單位分層之后,可按規定比例向部門職工發放(作為福利性基金使用)。
4 問題的拓展
最后仍需圍繞著財務內控進行問題拓展,對此以下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4.1 財務管理手段的創新
在針對目前的挑戰可知,財務管理應形成部門跨界協作的態勢。即,財務管理團隊應吸收專業技術人員進入,來為資金預算、成本控制等環節做技術顧問。除此之外,該專業技術人員不能對財務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響。目前事業單位財務管理受“關系影響力”的作用較大,這需要通過規范制度、強化審計監管機制來克服。
4.2 財務審計制度的完善
如同思路中所提到的,應完善跟蹤審計制度。跟蹤審計制度的完善工作,需要事業單位管理者、財務部門管理者、各業務部門管理者共同實施。其中,事業單位管理者應提出跟蹤審計的總目標;然后,在總目標的指導下財務管理部門細化自身的分目標。但此時,財務管理部門應與業務部門進行溝通,從而掌握業務部門的技術經濟特征。
4.3 財務管理的績效評價
財務管理目標是否達到事業單位組織目標的要求,則需要建立針對財務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如,以財務部門作為整體考核對象,將年度資金預算準確率、固定資產使用效率、預算資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標體系。并在對上負責的機制下,進行人員績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據評價結果,分別給予財務人員年終獎勵或是懲戒。
5 小結
本文認為,應圍繞著:樹立機構改革的危機意識、提升財務人員的崗位素質,以及完善財務管理的形式要素等三個方面來進行適應性機制構建。具體而言,促使他們將自身的職業發展與組織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通過完善財務部門的制度設計,在全局視域下向管理層提供資金使用建議;將部門職工的個人利益與資金使用相聯系。最后強調,在建構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環境適應性能力時,仍需要注意挖掘自身潛在的糾錯機制。
參考文獻
[1]段慧君.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探析[J].山東紡織經濟,2011(1).
[2]陳紅蕾.淺談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 [J].價值工程,2011(1).
[3]那貴玲.以人為本做好事業單位改革的思想政治工作[J].奮斗,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