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尚金
摘 要:“十二五”規劃綱要針對民生方面存在的很多問題,提出了到2020年要達到的一系列目標。“民生工程”新目標是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600萬套。
關鍵詞:民生;工程;目標
民生工程是政府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心弱勢群體,采取的一系列積極政策舉措。一句話,民生工程就是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1 民生問題日益凸顯
“十二五”期間是民生狀況極大改善的時期,同時就業難,看病貴,上學難,房價高,保障水平不高,收入差距拉大等民生難題相繼出現。
(一)教育問題。我國教育經費投入水平偏低,經費不足:“比如農村教師的工資、農村教育的基本條件仍不高,除了債務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個表現形式外,還有另外一個表現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負擔遠遠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我們投入的水平遠遠無法滿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過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沒有更多的能力去進行其他消費,甚至經濟出現一定的壓力。
(二)就業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它和每個人實現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緊密相連,就業也一直是政府謀劃民生的一項大事。但是,與有限的就業崗位相比,目前有關就業公平的話題逐步凸顯。現在確實存在著找工作難、找工作得有關系、要有門路的現象,也說明就業公平問題已到必須正視的時刻。
(三)收入分配問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增長迅速,但貧富差距日漸拉大及收入分配不公問題亦成為擺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成為百姓最強呼聲。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遠遠的超出了美國。城鄉之間、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以及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大。
(四)社會保障問題。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一些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沒有根本緩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傳統社會保障制度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已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必須進行改革。
(五)醫療問題。人吃五谷雜糧,就難免身體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的問題,就變得非常突出。現實是我國醫療改革面臨衛生保障覆蓋率低 ,資源分布不均 ,初級醫療服務滯后 ,藥費居高不下 ,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 ,這些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社會穩定和經濟持續發展。
(六)社會管理問題。現在社會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是基層社區建設,計劃經濟時期的社會管理有一個很重要的制度叫單位制度,就是把每一個人都納入一個單位,無論在機關、事業單位、企業還是農村。改革開放以后這個體制發生了變化,我國主動對它進行了改革,批評“企業辦社會”,要求把社會職能從企業剝離出來,這樣就實行了就業聘任制、保障社會化、房子私有化、社會服務和后勤市場化等。這一系列改革造成的結果是單位原有的社會功能弱化,但新的機制又沒有建立起來。
(七)住房問題。目前來看,我國的住房短缺問題總體上得到緩解,人均住房面積和住房質量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政府保障能力的有限以及制度不夠完善,導致住房保障制度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住房保障制度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政府提供住房保障責任的相關職能和作用還明顯缺位。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覆蓋面小,保障功能欠缺,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住房檔案和收入信息管理系統不健全,無法準確界定住房保障對象。
2 “十二五”提出了“改善民生行動計劃”
“十二五”規劃綱要中的十大民生舉措,措施扎實、指標清晰,彰顯出改善民生前所未有的力度,繪制了一幅清晰的讓百姓生活更美好的“路徑圖”。
(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教育是民生之基。“十二五”期間教育發展的主要指標是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年均增長3.3%,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顯著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由2010年的89.7%提高到93%,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由2010年的82.5%提高到87%。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達到4%。
(二)擴大城鄉就業規模。就業是民生之本。“十二五”期間就業發展的主要指標是城鎮平均新增就業900萬人,年均轉移農業勞動力800萬人。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達到90%,集體合同簽訂率達到80%。城鎮新增就業和勞動力轉移兩個指標的設置,為保障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
(三)合理調整收入分配。分配是民生之源。“十二五”期間收入分配的主要指標是減輕居民稅收負擔,“十二五”前期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合理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中后期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長13%以上。絕大多數地區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城鎮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40%以上。
(四)提高養老保障水平。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十二五”期間社會保障的主要指標是實現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新增1億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金穩定增長,城鎮60歲以上非就業居民享受基礎養老金待遇。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基礎養老金水平。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平均增長10%以上。加強公共就業、社會保險、勞動監察和調解仲裁等服務設施建設,推行社會保障一卡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卡發放數量達到8億張,覆蓋60%人口。
(五)提高醫療保障水平。就醫是民生之急。“十二五”期間醫療保障的主要指標是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這是一個約束性指標。每年參加醫保人數增加1200萬人以上。屆時我們就可以將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了。財政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補助標準逐步提高,政策范圍內的醫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那就意味著5年之內我們國家城鎮居民的醫療保險待遇從目前60%達到70%,提高10個百分點。意味著新型合作醫療大病報銷比例從目前40%提高到70%,要提高30個百分點,這是我們國家在實現人人參保,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制度的承諾下,進一步承諾了醫療保障制度。
(六)做好社會管理工作。十二五期間社區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指標是實施50萬大學生服務城鄉社區計劃。社區服務人員普遍接受一次崗位培訓,注冊社區志愿者占居民人口10%以上。由于在城市化過程中以及新農村建設中,撤鄉并鎮后者幾個居委會合并成社區,有的社區達上萬人。針對這一變化,應該使社區管理工作專業化。過去社區工作都是依靠離退休人員,今后要聘請社會管理的專門人員來做這個工作。因為社區的任務很多,“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
(七)實施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是民生之愿。“十二五”期間城鎮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指標是建設城鎮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3600萬套,未來五年,要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萬套,今年1000萬套,明年1000萬套,后面三年還有1600萬套,使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土地出讓凈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設,各類棚戶區改造的比例不低于10%。這不僅有效解決困難群體的住房難問題,也找到了破解房地產市場的突破口,有助于從長期上穩定房產價格。
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把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活干,有學上,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生活幸福,都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