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墉?方棋梓
摘 要:在法律誕生之初,法律與道德二者之間并無明顯界限,不管是東方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正統法律思想更是逐步形成,還是西方羅馬法的誕生,這一過程標志著道德的法律化。但隨著社會管理經驗的積累和文明的進化,要求法律內化為更高的道德權利和道德義務更是強烈。由此可見,從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是人類由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然趨勢。本文力求通過考察法律秩序與道德秩序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轉化,淺析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過程與道德法律化到法律道德化的演進過程。
關鍵詞:道德的法律化;法律的道德化;法制發展趨勢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法哲學的難解之謎,它成為人們孜孜求索的命題,二者猶如鳥之雙翼,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道德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由此可見,道德重視的是教化作用,強調將道德理念轉化為法律,從而對社會進行管理、對國家進行治理。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所以,法律則是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進而自覺的遵守和維護法律。而這也正是作為法律從業人,所為之求索和探研的命題。
1 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法律化是中國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中國古代,為了維護等級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暴力手段,一種是意識形態。在意識形態方面,提倡三綱五常、提倡父慈子孝,因此,家法、族規等同于國法。由于維護等級尊卑也就是維護禮,符合禮則是善行,反之則為惡行,于是,禮成為了辨別善惡的標準,即為道德。它一旦與充當暴力手段的法律融合在一起,便出現了道德的法律化。在筆者看來,這一進程具有以下兩個鮮明特點:
(一)道德法律化側重于立法過程。所謂道德的法律化側重的是立法的過程,立法者將一定的社會道德理念作為指導思想貫穿于立法過程,借助國家機器將這一套道德理念轉化為現行的規范、制度,并以國家機關強制保障實施。其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實現:第一,立法將一定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通過禁止性或者義務性的規定調整社會關系,例如刑法當中的遺棄罪,虐待罪等。第二,立法規定法律主體必須遵守一般的道德規范,例如民法當中的誠實信用原則,公平正義原則等,第三,立法規定準用性行為規范,例如民事實踐當中依據道德規范認定行為是否合法。
(二)實現道德法律化的內在因素。道德之所能夠完成法律化,其原因在于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共性。首先,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道德的產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并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其次,道德的本質決定它和法律同屬人們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共同起著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塑造美好心靈,優化社會風尚,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道德法律化就是要使社會的道德規范逐步納入法律條文。最后,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2 法律的道德化
然而,隨著立法的完善,一個國家法律必將走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法律的道德化。例如當今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法制也在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我國現行的憲法及法律共計534部,一套具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初步形成,而今構建起與時俱進的法文化成為當今中國法制建設的首要任務,而這就必須做到法律道德化,即將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進而自覺的遵守和維護法律。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代表作《鄉土中國》中說道:“中國不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社會,是一個禮俗社會,一個熟人社會,它無訟,不需要訴訟。”,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在當今中國法律道德化,今兒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法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法律的道德化側重于守法過程。所謂的法律道德化,則主要側重于守法過程,它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去對待法律義務。法律可以創設特定的義務,卻無法創設服從法律的義務。“一項要求服從法律的法律將是沒有意義的。它必須以它竭力創設的那種東西的存在為先決條件,這種東西就是服從法律的一般道德義務”。法律僅僅是一副冰冷的工具,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實施完成基本任務。從根本上講,假如沒有這種道德義務,就算法律制度如何健全,人們消極對待法律的事實終會爆發。因此,法律制度的實施必須貫穿著道德理念,從人們的內心深處主動的去遵守法律,做到從強制到自律的華麗轉變。
(二)法律精神的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基礎。對法的精神的考察我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古希臘時期的“四德”之一,到如今作為人生、社會以及國家的最高理想,正義理論隨著時代的變遷,獲得了極為豐富的倫理內涵,并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擁有著諸多理想倫理價值的龐大體系。當代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在他的傳世之作《正義論》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正義不僅把為人類全面發展與完善創造機遇作為其終極關懷,而且代表著人們對公道、公平、正當等的美德的追求,更代表人們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美好生活的渴望。由此可見,正義就其本質而言,是社會倫理道德中的一個重要范疇。
積極守法是法律道德化的本質要求,但是,積極守法中最難達成的,也是最根本、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必須首先從觀念上根本地、堅定地樹立起對正義之法的信仰和尊重。因此,法律精神的道德化成為了必要條件。唯有行為發自于內心,其效果才能獲得更為長久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而缺乏信仰的被動守法,則不僅容易使法律蛻化為僵死的教條,而且極有可能導致法律最終失去其強有效的內部整合力。在我看來社會因為有了正義感,守法者才有了為實現正義之法而奮斗的強大驅動力,有了正義感,守法者才會主動接納并自覺維護正義之法,才會積極參加對法律制度體系的改革和完善,以期獲得更大的正義。
3 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相互聯系
美國歷史上最富盛名總統之一的林肯曾經說過:“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匿的法律”。用哲學的聯系觀來看,道德法律化與法律道德化二者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首先,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礎,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內涵。道德法律化是指將道德理念轉化為轉化為法律的過程,它構建起法治社會的“硬件”,是良法產生的根據;法律道德化則是通過法律文化這一“軟件”的構筑,完備社會法制觀念,提高人們的法制意識,從而將法律轉化為更高層次的道德義務過程。其次,道德法律化反映的是立法過程,法律道德化反映的是守法過程。道德法律化是法律道德化的基礎,沒有道德的法律化就將直接制約著法律的道德化:再次,道德法律化的表現形式是法律,法律道德化的表現形式是道德。前者是制度層面,后者屬于意識形態;最后,道德法律化實現的價值是法制,法律道德化的實現價值是法治,而且為構建法治社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而言之,從道德的法律化到法律的道德化這一過程,其實就是回歸本質的過程,這是現代法制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法)孟德斯鳩:《孟德斯鳩法意》(上冊),嚴復譯,商務印書館,1981
[2]費孝通:《鄉土中國》,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
[3]《西方倫理學名著選集》,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
[4]李建華:《法律倫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
[5](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版。
[6]徐顯明主編:《公民權利義務通論》,群眾出版社,1991年版。